说说洋河头上的乌云(二)— 三三制不再

文摘   2024-07-26 23:41   湖南  

上回说了洋河头上的第一片乌云,增长速度不如竞争对手,泯然于众人。

我们再来说说第二片乌云,洋河的股权纠纷与小作文事件。

这几天娃哈哈宗馥莉事件持续霸屏,让我们狠狠地吃了一波瓜,从发布辞职信到股东友好协商再次回归仅几天时间。

从流出两份申明来看,字很少,信息也不多,但这是我们国人的一贯习惯,字越少事越大,背后一定是风云波诡,是多方博弈的结果,预测事件的复杂程度远超你我的想象。

网上也有很多观点,什么国有资产流失、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营商环境、体外循环等等都出来了,目前来看,剧情以国资大股东杭州上城文商旅为主的股东们友好协商,再把宗馥莉请回来结束。    

娃哈哈事件出现的原因网上的解读比较多,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背后其实就是股权纷争,娃哈哈目前还是一家国有企业,过程中虽有很多股权变化,现在大股东还是国资,目前的结果应是对各方最有利的情形。

其实,我们现在还存在许多娃哈哈这样的企业,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时代,因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很多国营工厂面临倒闭发不出工资的问题,这个时候一个或几个强人站出来把企业做起来,但是过程中产权关系并没有说的很清楚。

洋河也有点类似,一度发不出工资、濒临破产,为了生存,被迫进行改革。

洋河上市前进行了两次混改,第一次是2002年,第二次是2006年,股改过程比较复杂,内容也比较繁琐,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下相关资料。

总之,通过两次股改,洋河形成了“三三制”的股权架构,即公司的股权大约有30%为国资持股、约30%为早期核心管理层持股,剩余30%为公众股东持股。

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权力的制衡,既没有国资占大头、管理层纯粹作为经理人的代理人风险,也没有私人股东占大头、侵害小股东权益的风险。在这样的股权比例下,管理层作为股东的一部分,是“吃自己做的饭”,有足够的动力把企业经营好。

“三三制”的股权结构一度为投资者津津乐道,也是老唐当初舍老窖转投洋河的主要原因之一,激发了管理层干事创业热情,为洋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发展到今天,随着占有绝大部分股权的一代目、二代目的退休,现在四代目推动2021年推动的员工持股计划被埋中,目前这个优势被许多投资者判断不复存在。

甚至一段时间,关于洋河股权的小作文事件传的沸沸扬扬,很多内容没有证实,大致就是,洋河被指在2002、2006年改制时,第一代管理团队存在入股价较低、资金来源不合规等问题,国家要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要求相关人员自愿捐出部分/大部分不合规持股及收益,甚至有传闻相关人员已被控制的,络有记录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搜查下。   


为让大家有个大致概念,这里再为大家简单梳理下,第一代管理团队是如何获得将近三分之一股权的过程。

2002年第一次股改,由洋河集团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上海海烟、综艺投资、上海捷强、江苏高投、中食发酵、南通盛福等6家法人和杨廷栋、张雨柏等14位核心管理层,共同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共出资10,372.02万元,股份总数为6,800万股,每股认购成本1.53元。其中洋河集团以现金73.59万元和经评估后的实物资产5,226.41万元出资,其余股东均以现金出资。

    

 

这一次改制,被拿出来说的两个点,一个是奖金入股和入股价格问题。

入股资金问题,14个管理层合计出资872万,合计持股571.7万股,但管理层出资资金里面有368万元是由管理层的奖金出资,其他是自筹资金。

价格问题,被批评为资产价格评估不公允,但我们按照1999至2001年国有资产增值额3067.8万元,年均1022.6万元,当时的入股价相当于10.2倍市盈率。考虑到2002年是白酒行业的低谷,当时的洋河公司经营情况并不理想,集团总资产只有8.43亿,尚未开发“海、天、蓝”产品,因此10.2倍市盈率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当时的管理层还是一定都是有破釜沉舟的心态。

第一次股改,让以杨廷栋、张雨柏等为首的管理层公司股份占比达到8.41%。    

接着就是第二次股改,2006年3月份的增资扩股。

洋河公司股东大会同意两家新股东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按照每股2.39元的价格,以现金方式分别认购公司新增加的1,135万股和1,065万股股份,公司股本总额由6,800万股增加至9,000万股。高管们以2.39元的价格,对洋河增资5,258万元,合计持有2,200万股,占公司股比24.4%。

当时,公司委托评估所对公司股东权益进行评估,评估价值为18,018万元。该评估价得到宿迁市国资委的核准。评估出的18,018万元,再减去评估基准日后的现金分红1,766.35万元,除以公司总股本6,800万股,得出每股2.39元。

         

 

这次的增资扩股也存在两个争论的焦点。

一个是价格,查了下2006年洋河的净利润为1.75亿,公司的评估值只有1.8亿,PE只有1.03倍,管理层的5258万元按照2009年上市当天的收盘价87.91元计算,这部分股权当天的市值已达87亿元,三年时间增长165倍,年化收益率约为449%。

         

 

而与高管们实现财富自由对应的是,由于受到政策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员工没有分享到这一改革带来的成果。据报道称,早在2003年左右,洋河股份前身的洋河酒厂曾向3000多员工进行集资,每人5000元至8000元不等,筹了几千万,但在第二次股改过程中,由于当时的上市政策限制,洋河对员工的出资进行了清理。


非上市公司股东不能超过200人,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持股平台的法人,不是应该当做1个股东而已,如果是这样,把当时参与集资的员工成立几个持股平台不就可以了吗,不太了解当时的政策。

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上市前被清出来的员工错过了他们这一生最大的机会,当时3000人的1500万入股如果能参与这次增资扩股,按照上市当天收盘价87.91元计算,员工对应部分的股权是59.19亿,人均200万。

         

 

这也是多年来洋河老员工不断上访的主要原因,同是洋河人,有些人一夜暴富,有些人还生活在最底层,云泥之别!

最近的一次是四代目张联东主导的2021年的股权激励计划。

2019年10月29日洋河第六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公司用自有资金10-15亿价格不低于135元/股从二级市场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激励,最终是公司在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10月29日之间,以均价为103.73元/股的价格花了10个亿回购了966万股。

         

 

从披露的持股计划来看,此次参与的人比较多,超过5000人,相信当时张联东为首的核心团队想团结最广大的公司力量全力发展的决心。

         

 

   

这次的股权计划与现在很多上市民营企业的做法自己通过回购股权免费给员工做激励不一样,洋河是是需要员工自己花钱去认购公司回购的股权的,认购价就是公司的回购价103.73元/股,而截止本周五的收盘价是80.86元,浮亏22.05%,


第一代、二代管理核心(指杨廷栋、张雨柏)几百万变成几十亿,第三代王耀是几个亿,第四代张联东目前还亏着,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在上个月参加洋河梦之蓝品鉴会的时候,我们问了几个持股员工,问他们对持股计划的看法,由于确实出现了浮亏他们没多说,但整体还是表现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洋河三三制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早期的核心管理层通过减持股权已经稀释了,而且现在的管理层也基本政府出身的较多了,我们可以把洋河理解为和茅台一样的一家国企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现有核心团队的2021年投入的10个亿,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积蓄的种子,期望张总的团队还要鼓足干劲,在目前的关键时期让团队凝聚起来。

任何事情都可以两面去看待,其实按照现有的国资大股东统一管理未必是坏事,最关键的是张董团队的努力,期望做出更多有力措施来,不断发扬洋河的创新优势,把人的潜力激发起来才是最关键的!    

知足格致
知足之足,常足矣;格物致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