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RDCWH的结果大家都应该知道了。不知道的,我简单再复述一下:
6+4+2
=10+2
=12
单位是万亿。
等式这么写,是有原因的。
总量是12万亿,结构分三块:
6万亿是RDCWH通过立法程序新批的,4万亿是本来每年就有的年度新增额度里拿出来的,2万亿是允许在化债Deadline之后,继续“按原合同”偿还的。
再解释一下,也就是新增一部分,现有的额度里调出一部分,以及本来要求化债大限到期前必须解决的允许拖延一部分。
几个问得比较多的问题。
第一,什么叫化债?
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hidden debt)。
中国的政府债务结构,包括:
1)国债,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债。
2)地方政府法定债务。
3)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本质上,都是政府为了支出借的钱。差别是谁借的,以何种主体何种方式何种成本借的。
隐性债务,从财务和金融的角度,一般被看作表外债务,也就是不进入资产负债表,因此被称为“隐性”。
隐债一般通过法律形式上的“平台公司”作为举债主体来举债,但事实上由地方政府兜底。
因为是表外债务,是平台“公司”的债务,因此,融资难度和成本就比表内的名正言顺的地方政府法定债务要大要高。
化债的含义,就是把这些隐性的表外的债务,置换成表内的法定的债务,由此降低融资难度和成本。
2)为什么政策核心是化债,而不是所谓的“刺激消费”等大家讨论的?
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消费也不是不做,而是在于在当下的决策体系下,化债问题,被当作最为重要的抓手,因此被最优先和积极处理。
3)化债涉及到的“十万亿”,钱从来哪里?会不会印钱引发通胀和贬值?
化债的本质,是债务置换。也就是用一笔新的债务,置换一笔旧的债务。
打个比方,一个家庭,子女欠债到期,难以偿还。现在由父母新出具欠条给债主来替代子女的,本质上只是欠债主体和偿还期限以及利息的区别,并不涉及”印钱“的环节。
4)怎么影响实体经济?
有人说十万亿的刺激,规模大超预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也有人说,十万亿都是置换化债,没有增量,意义不大,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假设没有化债,地方政府疲于应付即将到期的平台隐性债务,不但要付息还要还本,本来用于民生和其他项目建设的资金,可能被挤出用于还债。一些政府项目的资金结算,就会被拖延,甚至出现恶劣的“以刑化债”,这些对经济的伤害是不小的。
化债后,不管未来如何,至少地方可以在当下有更多空间和资金,用于解决经济本身的发展问题。
5)怎么理解对市场的影响?
有人说我昨天的文章什么都没说,但其实什么都说了,可以再结合政策的发布结果细品一下:
我提供几个角度,仅供参考:
1)“小作文” 被定价了多少?
2)下午的“真章”与预期比,如何?
3)Trump确定即将上台,我们现在已经到了“Whatever it takes”的时间节点了吗?
4)如果是一个中期的提振思路,是一次性释放超预期的规模好,还是分阶段分步骤,“好钢用在刀刃上”好?
5)除了今天的“真章”,不要忘记,接下来还有年底的ZZJ会议,经济工作会,明年的两会。
Ming,公众号:秦小明下午,见真章
请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本公众号。由于微信系统改版,关注后请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与“置顶”,以获得最及时的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