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苏州日报》推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特刊
聚焦斜塘街道
专题刊发
从一片水田到未来之城
站在三十周年的新起点上
斜塘正以开放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
创新城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
《苏州日报》2024年11月24日T18
独墅湖大道贯通东西,成为连接苏州古城与工业园区的“黄金动脉”;中环东线、南线纵横交错,构建起覆盖广泛的高效交通网络。轨道交通2号线、5号线、6号线和8号线穿行其中,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与园区核心区紧密相连——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迎来开发建设三十周年,三十载春华秋实,园区从一片荒滩水乡发展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化产业高地,创造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传奇。
在这场经济腾飞和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斜塘街道从江南水乡的一隅蜕变为园区南部的重要引擎和创新高地。斜塘以产学研融合、人才集聚和基层治理创新为特色,勾勒出一幅产城人和谐共融的现代化画卷。站在三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斜塘正以开放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城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
“小桥流水人家,是我的童年,是我魂牵梦绕的儿时记忆。”50后摄影家、苏州工业园区斜塘摄影协会会长宋生林,用镜头记录下了斜塘从江南水乡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他拍摄的十万余张照片中,有清晨薄雾中的小船摇曳,有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有现在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这些定格的画面,既是个人记忆的珍藏,也成为一段城市化进程的生动缩影。“现在的斜塘,高楼林立、车流不息,这是我和后辈共同憧憬的未来。”宋生林感慨道。
三十年前的斜塘
还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河网密布、星罗棋布的农田
构成了它的主要景象
当地居民以种植水八仙和蔺草为生,商品通过水路运往周边,斜塘也因集市繁荣被誉为“姑苏东郊第一集市”。这种生活方式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而逐渐改变,依托园区的产业布局和交通网络建设,斜塘完成了从农村到涉农社区,再到现代化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的斜塘
已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独墅湖大道贯通东西,成为连接苏州古城与工业园区的“黄金动脉”;中环东线、南线纵横交错,构建起覆盖广泛的高效交通网络;轨道交通2号线、5号线、6号线和8号线穿行其中,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与园区核心区无缝衔接。
交通网络的升级,不仅拉近了斜塘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也为区域经济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科学规划和前瞻性的交通布局,是斜塘发展的重要保障。”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委员会高级规划师钱峰表示,正是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斜塘从江南水乡蜕变为现代化产业高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站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斜塘作为园区南部的重要引擎,将继续发挥区域交通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致力于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实现从传统农业乡镇到现代化高科技区域的全面升级。
斜塘街道快速崛起
高端人才不断涌入
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经汇聚了21万产业人才和10万高校学生,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苏州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顶尖科研机构,与华为、京东方等知名企业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构成了强大的创新生态链,斜塘正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科技创新高地。人才的集聚不仅推动了产业兴旺,也让这片土地更具活力与未来潜力。
杨红,苏州大学药学院的退休教授,是这一波人才涌入中的典型代表。2010年,她从四川来到苏州,与丈夫一同选择在斜塘安家。杨红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对城市环境和生活配套有着极高的标准,而斜塘的优质社区和人文关怀让她非常满意。“斜塘不仅是一个创新高地,更是我们安心生活、安享晚年的理想家园。”杨红说道,在美颂社区,她享受到完善的医疗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了健康监测、慢病管理等服务;日照中心则为老人提供托养服务,让她倍感贴心。她还热衷于参与社区内的科普讲座和文化活动,与邻里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从优质医疗配套
到完善的社区服务
斜塘持续为居民打造
充满人文关怀的宜居空间
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日照中心则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融爱微心愿”项目通过精准帮扶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就业服务站”则以家门口的机会为居民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锦塘社区的“邻里客堂”,新老居民通过摄影展、文化沙龙和亲子讲座增进交流,重拾久违的邻里温情;而文荟苑社区的“公益市集”通过共享经济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活力,更为居民构筑了一个共治共享的平台。
新苏州人的融入,让斜塘充满了现代都市的朝气与创新气息;但斜塘从未忘记原住民深厚的文化根脉。宋生林,用镜头记录下家乡从江南水乡到现代都市的蜕变,“这些照片承载了我的记忆,也承载着斜塘的变迁。”如何守住那抹绿水青山、留存江南的诗意,是斜塘街道一直探索的重要命题。
文艺工作者顾秀根,则为这一命题增添了更加生动的注脚。作为土生土长的斜塘人,他见证了公共文化从稀缺到普及的历史性转变。“现在斜塘的公共文化空间非常多,遍布各个社区。从前我们斜塘老百姓要听个戏、唱个歌,都要跑到镇上或者城里去,现在我们社区就有类型多样化的公共文化空间,满足老百姓的各种文化需求。我退休后经常和三五好友一起唱唱歌,听听评弹,别提多幸福了。”顾秀根感慨道。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
斜塘通过持续创新文化惠民工程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对高层次文化需求的向往
斜塘以“守护乡愁”为导向,推动城乡绿化、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通过“微更新”工程,让荷花公园、白鹭园和滨江公园焕发新颜;增添了口袋公园,构建起“十五分钟公园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自然与文化交融的美好。这些绿色空间不仅是环境的优化,更是文化与情感的承载。宋生林的摄影展和顾秀根的文艺表演,则成为斜塘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影像和声音讲述江南水乡的历史积淀,也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在斜塘交融成诗。这里既是科技创新的高地,也是情感记忆的栖息之所。斜塘街道通过“以人为本”的治理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社区融合的和谐共生。
从江南水乡,到现代都市;从小桥流水,到高楼林立;从吴侬软语,到多元交融,站在“三十而立”的新起点,我们终究要迈向更远更好的未来。
52平方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独墅湖水域、6.5平方公里协同发展示范区,23.5万常住人口的斜塘街道不断总结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未来社区”的概念被探索,并慢慢在这片大地实践——既有高知科研团队,也有土生土长的原住居民,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斜塘街道以“未来社区”为蓝本,提出了“三大价值”“六大家园”和“九大共同体”的“369”治理架构,以数字赋能与人文关怀为核心,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
智慧赋能
是“未来社区”的核心驱动
斜塘街道建立了覆盖全域的现代化治理网络,划分169个综合网格、94个专属网格和749个微网格,配备829名微网格联络员,确保“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治理体系高效运转。在街道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平台实时整合辖区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为治理难题提供决策支持。莲香新村的群租房预警系统便是这一体系的成功案例,当问题出现时,指挥中心快速分派任务,网格员、社区社工与相关部门协作处理,实现问题发现、处置、反馈的全闭环流程。
不仅如此,数字化的深入运用还让社区治理更加贴心。锦塘社区的窨井盖破损问题,通过智能平台上报后迅速协调解决,保障了居民安全;文荟苑社区的“公益市集”通过数据分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激活了社区活力,也促进了就业创业。
高知居民马瑜婷,亦是智慧赋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典型体现。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的执行副院长,她不仅在肿瘤免疫领域深耕多年,还在社区生活中积极投入。她发起的“邻里共享平台”,为新老居民提供了沟通与互助的空间。“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家园。能够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她说。
同时,党员精神的传承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瑜婷的父亲马方平是位退休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党建服务工作,通过“红色管家”队伍,为垃圾分类、人民调解等社区事务提供支持。他还结合自身集邮的兴趣,为“四史”教育开发《红色邮票·党史十大记忆》主题党课,用独特的方式传播红色精神。
“未来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使斜塘街道不仅成为智慧治理的示范
也成为人文关怀的典范
站在未来的起点上,斜塘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淑瑾表示:“斜塘街道的产城人融合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区治理的目标。通过科技赋能与人文情怀的深度结合,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创新、宜居的未来社区,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这里实现生活的美好向往。”
来源:《苏州日报》
审核:张佳妮
审签:俞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