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新华日报》聚焦斜塘街道
专题刊发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做优公共服务
让民生福祉更具质感
全文如下
👇
十里斜塘,入画江南。
古时,这里人文荟萃,拥有700余年的历史积淀;今日,这里高校林立,人才资源加速汇集。在古今时光的流转中,斜塘的诗意与烟火被一一标注。
当我们将聚光灯打到生活在这一方的百姓身上,可以发现,这里的生活惬意多彩:“携手办”可以实现随叫随到、应办尽办的上门服务;“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生态正在构建;“人才会客厅”让人才及其家人在“家门口”便能参加园区、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服务不断“加码”升级,给予生活在这方的百姓“稳稳的幸福”。
这背后,是斜塘街道一以贯之优化为民服务效能的生动体现,是深入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统筹推进事务共办、阵地共用、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斜塘街道始终坚持以“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体系”为工作目标,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工作重心,通过做细做实教育服务、政务服务、人才服务等,做到让居民群众更满意、更放心,奋力书写新时代更有温度、更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多措并举持续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社区内,精彩纷呈的活动充盈着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室里,青少年们的奇思妙想,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在斜塘街道,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渗透进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促进了城市的和谐与稳定。
去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首家全民终身学习中心在斜塘民众服务中心启用,该阵地依托区域内城市、科技、产业、人才、文化等丰富资源,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建立“塘·幸福”“塘·和融”“塘·希望”三大课程品牌体系,涉及“社会与文明”“体育与健康”“城市与生活”“知识与职业”“反哺与发展”等六大系列共计16个类别、百余门课程,让居民通过学习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创造幸福生活。
在斜塘街道
居民的生活多姿多彩
街道围绕老、中、青等群体,通过搭建阵地平台、联动各类群体力量,吸纳周边高校、企业等行业资源进驻,建立青年夜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推出系列主题活动,从而积极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引导街道居民广泛参与。
一系列活动阵地
为青年搭建成长平台
4月8日晚上7点,在斜塘民众服务中心三楼,青年夜校正式开课,绘画教室内,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舞蹈教室中,老师以柔和而坚定的声音,引领着学员们进行形体训练,动作灵动而富有韵律;在职业规划班的课堂上,学员们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里有无数条道路等待他们去探索……为了更好地收集职工需求,斜塘街道总工会联合金星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进行了详细的需求调研和数据分析,依托街道总工会“塘趣汇”线上工人文化宫服务平台进行课程发布,10余门课程上线后不到2小时就被抢光。未来,斜塘街道“工”创未来·青年夜校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广大青年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不只青年夜校,各类群体都可以在斜塘找到与之契合的文化活动,并从中汲取知识和能量。6月1日,斜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辖区30组亲子家庭前往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体验人工智能科技。人工智能志愿服务队讲师为亲子家庭讲解了AI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和科技价值,青少年们参与了人工智能互动体验。今年以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点对点向各社区输送科普课程,共组织开展5场科普活动,受到群众广泛参与和认可。
多方力量协同联动
为居民提供全面多元的社区生活
今年4月,斜塘街道“青Young工程”启动,通过项目结对的方式,吸纳青春力量加入社会治理中,实现双向共赢。依托该工程,街道团工委联合高校团委重点打造三个项目,由车坊社区和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建南澳商业街改造项目,由菁英公寓社区和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共建反诈阵地打造项目,由淞源社区和苏州科技职业学院(筹)信息工程学院共建“5060”再就业技能培训项目,校社联动,让青年参与基层实践、服务社会。
斜塘街道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今年6月,街道“同心传承 塘里辰光”青少年文化润心项目启动,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组织区域青少年走进斜塘印记馆和家明织造坊,了解斜塘历史由来、方言俚语、生活习俗、30年以来斜塘的发展之路以及未来规划等内容,近距离感受四经绞罗、宋锦等精美传统织物和其古老的织造技艺。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加持下,斜塘街道居民精神生活品质、文明文化素养持续攀升,为区域社会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携手办”解决百姓办事跑腿烦恼
近日,淞泽工作站在与社区沟通中了解到,家住淞泽家园三区的林先生一家陷入了生活困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联系,发现林先生一家基本满足申请低保边缘家庭条件,并且林先生本人身患肢体残疾,行动非常不方便。考虑到林先生的身体状况,工作站决定开展上门“帮代办”服务。在准备好一系列材料后,淞泽工作站工作人员随即前往林先生家中,为其办理了经济状况核查授权书签署,并收集了相关材料,免除了他们“跑腿”的烦恼。
在斜塘街道
这样便利的政务服务并非个例
去年以来,斜塘街道持续擦亮“携手办”政务服务品牌,瞄准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联合社保公积金、公安、税务及市场监管单位共同入驻斜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深化“携手办”政务服务品牌,进一步诠释“帮代办”服务内涵,创新站点“接力办”,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提速”、为生活“添温”,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服务“帮代办”上,斜塘街道制定《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工作实施方案》,各社区专门成立了一支“帮代办”网格员队伍,通过积极摸排辖区内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医保、残疾人补贴等政务服务,实现随叫随到、应办尽办的上门服务。
然而,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斜塘街道还发现由于各工作站、民联所站点间权限限制,某项业务可能只有某个固定的点位可以办理,这就需要居民前往多个站点依次办理。为了免去居民跑腿的烦恼,斜塘街道由“帮代办”衍生出“接力办”,通过区域各站点携手接力,将材料互通,从而实现一个站点办理多项业务。
租住在文荟苑三区的刘阳便是受惠居民之一。近日,刘阳来到淞涛工作站办理积分入户,由于是租赁房屋申请积分入户,需要提供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凭证,该业务需至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工作人员经过与中心沟通,决定采用“接力办”的创新形式,淞涛工作站现场审核刘阳及其房东材料,通过站点企业微信,线上提交至便民服务中心这项业务所需材料,仅仅20分钟便成功为刘阳办理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及积分入户两项业务。“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真是省心又省力!”拿到办结单后,刘阳频频点赞。
随着服务力度的升级
政务服务的半径也正在被拓宽
不久前,斜塘街道独墅湖民联所联合邻里中心、人才市场开展宣传活动。现场,站点工作人员深入商圈及人才市场,了解群众需求,通过大力推广“融易办”掌上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居民运用便民服务平台线上办理,并围绕高频事项、出生一件事、居民养老等社会关注点进行现场答疑,开展“帮代办”服务,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街道还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和扶残助残各项工作,形成以关怀走访、教育辅助、个案支持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对辖区救助对象做好救助服务全覆盖。
今年以来,斜塘街道各政务服务窗口总计办理超6万件业务,开展“帮代办”近850次,涵盖民政、就业创业、医保及流动人口积分管理等多领域民生业务,全面开启政务服务“加速度”。
精准对接满足人才工作生活需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
在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背景下,斜塘街道以人才事业、生活需求为导向,做好人才社区的属地管理,为人才营造温暖、舒心、便利的生活环境。
走进花语江南人才会客厅党群服务点,这里宽敞明亮,各功能区域配备齐全,政策解读、融资路演、健康义诊等各项服务活动在这里定期开展,满足人才休闲、办公等各项服务需求。
今年初,斜塘街道在园区组织部等部门的指导下,在人才最为集聚的月墅社区打造花语江南人才会客厅党群服务点,为人才互动提供实体空间。月墅社区通过开展“人才会客厅”红管先锋初心驿站书记项目,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场地预约、活动发布等制度,人才和其家人在“家门口”便能参加园区、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会客厅开厅以来,该处党群服务点已开展服务活动近百场,惠及4000余人次,获得社区居民、区域人才的认可与点赞。
阵地建了起来
服务也要同步升级
斜塘街道开展“人才融入365服务计划”,通过建立沟通联络、全周期服务、互助服务三项机制,定制“党团、家庭、安居、创业就业、社群、法律”六大服务,从而实现对人才与人才家庭“政治、文化、服务、价值、创新”五个维度的引领,形成工作生活经纬交织的人才服务新生态。
人才服务
不仅到社区,还要到企业
斜塘街道翰林民众联络所通过实地走访和在线需求调研等方式,不断将服务端口前移,由政务大厅走进企业群体。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企业员工,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服务吸引人才,翰林民众联络所在创意产业园、生物产业园等设立流动工作站便民办事处,工作人员可现场为企业员工提供面对面“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咨询、业务代办服务,让员工少跑腿,为人才营造温暖、便利的生活发展环境。
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中
最具活力、最富激情的群体
斜塘街道牢牢把握区域青年人才集聚特征,努力实现一流青年人才与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双向奔赴。
面对怀揣着梦想来到苏州打拼的青年人才,斜塘街道联合多部门打造“党建服务人才安居”项目,减轻青年人才住房压力。菁英公寓是园区公租房,往往是来苏青年人才居住的第一站,菁英公寓社区党支部立足青年需求,从“青节日”“青交友”“青学习”“青赛事”“青志愿”5个维度打造“五青”特色品牌,推出“菁英青年成长社群计划”,形成羽毛球、读书会等十余个青年社团,社区党支部开展了“苏州话体验学习”“晚安打工人”非正式会谈等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加深青年人才对苏州这座城市的认识。
来源:《新华日报》
审核:张佳妮
审签:俞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