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的晨曦被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唤起,此刻,伴随着一阵阵苏醒的潮声,渔井迎来了碧波荡漾的海上日出。
这是初冬6时30分的赤溪。用柴火灶熬制一个多小时的猪骨头汤香味已经弥漫着整个餐厅,黄批金打开店铺大门,看到几个乡亲正顺着小巷朝他走来,经营了八年的“磻溪桥头手打面”,已经成了众多当地乡亲、游客早餐的必选。
草木掩映的渔井听海驿站观海台边,几名游客正坐在简易的木质长椅上,极目远眺,太阳正从海的远处缓缓升起,千里波涛泛起了道道银光。
山间的赤溪、海边的渔井,共同迎来了新的一天,日复一日但仍让人心生向往。
(一)
2003年的一个下午,在深圳打工多年的吴思在带着已有身孕的赖陈斌正在赶回赤溪的蜿蜒山路上,受不了一路颠簸的小赖一直在问:“到了没?到了没?”“快了,快了。”吴思在一次次不停地答道。第一次到赤溪,天已经黑了,“我不知道赤溪有这么偏僻。”赖陈斌说。
“谈恋爱时,我问他家在哪里?他就说在福鼎旁边,我一直以为是福鼎城郊。”赖陈斌一边泡茶,一边看着刚下工坐在茶桌旁的吴思在,已经40多岁的吴思在不回应,笑得有些腼腆。
赖陈斌的家在福建福鼎叠石,在深圳打工时遇上了吴思在,来往了一段时间后,两人就好上了。2003年,领女朋友回家时,吴思在把她带到了姐夫家,自家的木头房实在太简陋了。然后是盖房、结婚,夫妻俩欠了十几万元的债。到泰顺雅中开店、去温州打工,随后几年,省吃俭用,“三年就还了九万元。”赖陈斌说。
说起刚结婚那些年,赖陈斌还很心疼丈夫,“一天不知道做多少事,经常半夜还去太姥山镇拉砂石、水泥。”还了债,夫妻俩用积攒的钱买了福鼎城区的房子。“已经五六年了,还没装修。”赖陈斌说:“还是喜欢住在赤溪。”
益香阁客栈有十间客房,是夫妻俩拆了旧房改建的民宿,2022年开始兴建,今年2月营业。主理人和服务员都是赖陈斌,“花了近200万元,但借的钱不多。”在一楼茶台边的木柜中,赖陈斌摆上了自家生产的白茶,“给你泡的可是2017年的白茶呦。”
1999年,林文斌初中还没毕业就去了上海,和乡亲一起做建材生意,在上海、江苏辗转多年后,于2016年回到了渔井,一个与嵛山岛隔海相望的渔村。在更靠海的一个小山上,林文斌建起了“听海驿站”,“这可是宁德第一批民宿。”林文斌言语间透着一丝自豪,2016年是一间,2017年扩建成六间。民宿的房号不是用数字,而是根据房间的方位来命名的,初缘、听海、观日、潮音、夕霞、落日,“就想这六个名字,我都费了好长时间。”林文斌说话间又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哪里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呢?
12月4日,电视剧《喜剧之王》正在渔井拍摄。“我养你吧!”在电影《喜剧之王》中,周星驰对张柏芝说起这话时,诚心但没有底气。
(二)
2013年,从广西师大毕业的杜赢下定决心带着同学、女友陈春平回到赤溪时,满怀着“我养你吧”的信心。
父亲杜承汉在这片土地上勤奋劳作,种茶、碾米、养猪,但一年到头却攒不下多少钱。“我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妹妹打工节省下来给我的。”杜赢觉得一家人的命运要在自己的手上得到改变。
杜赢要办村里的第一家茶厂,除了陈春平,没有人赞同杜赢的主意。父亲最终拗不过杜赢,帮他借了20万元启动资金。小情侣找到亲戚家学起了制茶,利用自己家后的空地盖起了简易的茶厂。
第二年,春茶收购时,杜赢没钱了,父亲又借了近100万元。茶叶生产出来了,但销路又成了问题,女友在家中打理,杜赢独自一人去国内的茶叶市场找销路。“那几年真的压力很大,但自己一直都有信心。”杜赢说,在赤溪的前四年,情侣俩不敢向远在广西的准岳父家里透露半点艰难,婚期一拖再拖。
“在最艰难的时候,市县两级给了我们创业大学生支持,生活补助、项目扶持、贴息贷款。”杜赢对每一次帮扶都记忆犹新。
在赤溪,杜赢实现了“我养你吧”的诺言,现在的茶厂是3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年销售可达700多万元。在太姥山镇,杜赢买了房,孩子上学了,妻子在镇里照顾孩子。自己每天在太姥山镇、赤溪村之间来往。
杜赢说:“我喜欢乡村生活。”
冬日的午间,在渔井的云海阁民宿一楼,黄海斌正独自一人泡着白茶,“现在已经是旅游的淡季。”黄海斌说。云海阁是黄海斌表姐夫盖的民宿,共十四个房间。石头的外立面、宽大的落地窗,与周边建筑和而不同。
黄海斌是福鼎磻溪人,去年3月接手经营民宿。“刚接手那年营业额有七十万元左右,今年会略少一些。”和福鼎许多家庭一样,黄海斌还有自己的白茶生意。
渔井,一个因滨海火山井而得名的渔村,村庄的沿海岸边,遍布着赤褐色、乌黑色火山岩石,岩石形态多样,颇具观赏性,因地处太姥山、嵛山岛之间,成了众多游客观海听涛的理想地。
一个不大的渔村,规划建起了800个车位,但在4月至10月间的旅游旺季,前来渔井的车辆还是时不时沿着公路边停成了一道风景。
赤溪的茶、渔井的旅游,没有产业,又怎么有乡村的振兴?
(三)
在赤溪,杜家住当了12年的党总支书记,直到2021年10月去了镇里任职。
“输血”十年、“换血”十年、“造血”十年,杜家住对赤溪的历史随口而出。“输血”是因为穷、搬迁是“换血”、旅游与茶产业的发展成就了赤溪村的今天。
青石小径、黑瓦木房的杜家堡,柏油村道、窗明几亮的多层洋房,同一片空间里,呈现着赤溪村的过往与今天。我走过宁德的许多村庄,极少看到能够保护得像杜家堡如此完整的古民居。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屏南前汾溪,我与中国美院副教授陈子劲聊起了乡建、乡愁。我特别欣赏美院团队的乡村建筑改造,既不是修旧如旧,也不是面目全非,而是取舍有度。
我们的乡愁看似与一段鹅卵石小道、一片池塘、一栋古厝有关,但我们心心念念的不就是她们背后或辛酸或快乐的成长时光么?
我有些羡慕起杜赢,这个名叫赤溪的村庄,留住了他的过往,留住了他的梦想;我喜欢林文斌的听海驿站,随意生长的三角梅、不事雕琢的船板椅,四处写满着乡村生活的自由与随意。
我在杜家堡的鹅卵石小路上行走,看见了铺路者们精心挑拣、叠放着这一颗颗石头,然后成了路;我在渔井村落中的巷道穿行,看到的是渔民就地取材、垒石成墙,然后成了家。
我向往的乡村,是荣辱不惊的杜家堡,是涛声不绝的渔井,更是来往从容、云淡风轻的乡亲。
(作者系福建宁德晚报社社长)
责 编:钟 斌
张 亚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