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的时候,人们还狂热地颂扬他老人家‘神采奕奕’,祝福他‘万寿无疆’。实际上,这是把毛主席神化了,世界上没有万寿无疆的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毛主席不是神,而是一个上了年纪而又苍老多病的老人。”
这番感慨出自毛主席晚年机要秘书张玉凤之口,算是对伟人晚年生活最中肯的描述,奈何当时的知情者并不多,不少人还因此对“毛主席缺席周总理追悼会”一事感到无法理解,多年后,张玉凤对此给出了解释。
“毛主席审阅这个报告时,我一直守候在侧。不知道为什么在我这个普通人的心里,一直存有一线希望,或许会有4年前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那样的突然决定,或许也能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出于这样的想法,张玉凤有些冒昧地询问了伤感的毛主席,是否参加总理追悼会,老人家当即拍了拍略微翘起的腿,十分痛苦而吃力地回了六个字。
“我也走不动了!”
毛主席如此回应,一方面的确因为身体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实在不愿意人们看到自己举步维艰、讲话艰难的病态,还有让他难以自控的痛苦心境。
人到暮年倍感苍凉是常态,可毛主席的晚年痛楚只怕无法被常人轻易理解,有如他最钟爱的那首《枯树赋》一般,聊以慰藉的语句也最能表达老人家的感受。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再刚强的伟人,也终究无法承受岁月的蹉跎,但这并不意味着毛主席在晚年时是脆弱的,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孜孜以求,让他对国家大事、身边小事有了更加敏锐的感知力,因为热爱所以关切,因为关切所以焦虑。
首先,“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毛主席深受打击之余,对接班人问题也变得更加忧虑,从王洪文到邓公再到华国锋,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政治斗争无疑让老人家越发心力交瘁。
其次,纵观毕生从政经历,毛主席对新中国未来同样充满忧思,尤其担心自己逝世后有可能发生内战、党的分裂等等问题,源于此,老人家才会不遗余力捍卫“三面红旗”、反复强调“三要三不要”。
第三,满门忠烈的身世背后,毛主席多年来也承受着家族牺牲难以言说的痛楚,每一个思乡、思亲的不眠夜,也只有老人家自己知道其中的苦海无边。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感知毛主席和周总理多年的革命情谊,越是到了晚年,惺惺相惜之情也就越发明显,此外,在工作人员的描述中,毛主席一直都对周总理的病情变化了如指掌,即便嘴上不说,对于友人的病逝也一定有所准备。
所谓“我也走不动了”,此言一出好似一语双关。
其一,曾经多次力挽狂澜定乾坤的毛主席,坚信“人定胜天”却奈何不了病魔,也阻止不了友人生命被病魔吞噬,“走不动”是对生老病死的无可奈何,甚至因为周总理的病逝联想到了自己。
其二,还记得毛主席于1972年初冒着风寒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除了为了悼念友人,还有为落实干部政策造势,一言一行都在为新中国向好发展精心谋划,短短4年后,毛主席却变得力不从心,“走不动”就是他的心境写照。
追忆往昔,毛主席缔造的新中国伟业,给他最强助力的从来都是周总理、朱老总等等革命同仁,无论得意失意,他们总能戒骄戒躁、总结经验,从零到一创造奇迹。
风华正茂的好年岁还在眼前,偏偏如今物是人非,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那天晚上,工作人员陪着毛主席一同看电视,不经意间,他们看到那副衰老的脸庞上落下两行清泪,这份无声的孤寂令人伤怀。
从那之后,老人家的情绪也变得有些起伏不定,常常烦躁且不愿讲话,好在,先前接受白内障手术还能让他不停地阅读,即便身体虚弱、两手颤抖,他也要将这件事做下去。
1976年6月,突发心梗的毛主席侥幸脱险,7月6日,朱老总病逝,还是没能参加追悼大会的毛主席,自己的生命也已进入倒计时。
多年挚友纷纷离去,老人家临终前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每到了深夜,唯有一字一顿苦吟《枯树赋》发泄心中苦闷。
由于时代因素,大多数人对于这段历史都比较陌生,笔者也是翻阅了许多资料之后呈现给各位读者,因为一些原因,许多历史细节和片段并未阐述的十分详细,也让大多数喜欢近现代史的读者意犹未尽。
基于此,笔者在此向大家推荐《红墙图志》一书,该书作者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围绕1949-1976年间伟人的政治活动而展开,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以往很少公开,教科书上也鲜有细讲。
同时,全书配有400多张伟人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许多照片为首次公开发表,集可读性与收藏性于一身。
在此书中,你能清楚地了解到“七千人大会始末”,以及伟人与刘少奇、林彪、邓小平等人的关系,十年特殊时期的众多不为人知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