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充满着偶然,其中也有着很多必然,必然的人物、必然的选择,有的是客观规律使然,有的则是书写历史的人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好选择。
华国锋,这位功绩与质疑并存的新中国领导人,当年出任党中央主席,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呢?回看历史,这件事可以在叶帅那里找到答案。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当晚,党中央紧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地点就在叶帅的住地——北京玉泉山9号楼,在那里,华国锋向委员们宣布了好消息,随后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由叶帅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对此,叶帅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我是军事干部,搞军事的,如果那样做,不就让人说是‘宫廷政变’了吗?”
据华国锋多年后的回忆,他如此提议是因为叶帅德高望重,先后两次挽救了党,是出任主席的最佳人选,至于叶帅婉拒的理由,一方面是年事已高,一方面是希望为人实在的华国锋敢于担此重任。
仔细斟酌当晚叶帅婉拒时的理由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很大的信息量,此外,坚定地信任、推举、支持华国锋,叶帅也曾走过一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这才是开篇提到的“答案”。
1975年1月,华国锋出任副总理兼公安部长,叶帅出任国防部长,两人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因为工作职责范围不同,之后的交集也并不多。
1976年之后,华国锋越发受到毛主席的青睐与重用,叶帅则渐渐处于“靠边站”的境遇,表面上,叶帅的确大权旁落,暗地里,他对于时局变化的关注从未有一丝松懈,华国锋新任代总理后,叶帅透过这项任命看到了时局变化的本质问题。
“华这个人我不认识,他原来在地方工作。七一年才调来,开会时才见到。他不大讲话,他讲话我也听不懂。邓主持,毛远新就当面批邓,对邓尚且如此,对华还能放在眼里吗?华主持,不过是过渡人物。‘四人帮’没上台,重要在于这里,现在还得静观。”
在叶帅看来,毛主席虽没有重用邓公代表的元老派,至少也没有重用“四人帮”,无论时局千变万化,宵小之徒没能掌权就意味着一切还有转机,静观其变才是明智之举。
就在此后,华国锋对抗“四人帮”的一系列举动再加上时局变化,渐渐扭转了他在叶帅心中最初并不理想的印象。
首先,因为对自身处境、能力、职责乃至政治形势清楚且恰当的认识,他没有研究过国务院的分工,也从不主动召开会议,深意就是尽量不给“四人帮”任何胡搅蛮缠的机会。
其次,鉴于“四人帮”肆无忌惮篡改马列思想、歪曲毛主席指示、干扰毛主席战略部署、迫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等等无耻行径,华国锋对这群宵小之徒的本质也看得越发客观、准确。
“他们是极右派,是彻头彻尾的走资派,是穷凶极恶的反革命派。”
第三,内向的性格注定华国锋的工作风格有些含而不露,即便如此,他深知自己身为毛主席接班人需要承载起的一项重要使命,那就是联合党中央更多政治力量同“四人帮”斗争到底,想要取得胜利,必定离不开叶帅这些老革命们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说,表面上的华国锋是政坛“新贵”,也的确能在元老派以及“四人帮”之间做出周旋和调和,本质上的他却是一位敢于为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斗争到底的领导者,这一点注定他代表的“新贵”们与元老派能够同仇敌忾。
此外,就在毛主席病逝前,已经明确华国锋的接班人地位,基于国人对毛主席的拥护和敬畏,自然也会更加遵从这份“政治遗嘱”,加上粉碎“四人帮”的行动是华国锋最先提出并参与完成的,他在国人面前的政治威望必定超越了叶帅等老牌领导人。
对于善于审时度势的叶帅而言,粉碎“四人帮”之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如何平稳过渡、如何稳定人心都是大问题,华国锋就是搞定这一切的“定海神针”。
当然,华国锋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之后,因为“两个凡是”等问题的原因,他与叶帅还是无可奈何地变得渐行渐远,可这并不意味着叶帅当初婉拒华国锋的提议是错的。
正如开篇所言,在粉碎“四人帮”后拥护华国锋出任中央主席,是历史转折、时代变迁最好的选择,叶帅对于华国锋提议的婉拒,不仅正确且充满智慧。
由于时代因素,大多数人对于这段历史都比较陌生,笔者也是翻阅了许多资料之后呈现给各位读者,因为一些原因,许多历史细节和片段并未阐述的十分详细,也让大多数喜欢近现代史的读者意犹未尽。
基于此,笔者在此向大家推荐《红墙图志》一书,该书作者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围绕1949-1976年间伟人的政治活动而展开,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以往很少公开,教科书上也鲜有细讲。
同时,全书配有400多张伟人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许多照片为首次公开发表,集可读性与收藏性于一身。
在此书中,你能清楚地了解到“七千人大会始末”,以及伟人与刘少奇、林彪、邓小平等人的关系,十年特殊时期的众多不为人知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