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庐山会议,周恩来叮嘱摄影记者:注意多拍西面的会场

文化   2024-12-27 19:54   江西  

“如主席所言,人心、党心、党员之心,都是要团结的,在关键时刻才显出谁是同志嘛!古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嘛!”

这是周总理在“九一三事件”后对叶帅的一番公开称赞,也是为了保护叶帅免受江青一伙人的新一轮迫害,患难与共之情不言而喻。

回看十年动荡这段历史,受到打击最深的当属老革命们,力挽狂澜的也是他们,哪怕失去自由或千夫所指,他们的砥砺相助也从未停止,还由此构筑了一条捍卫新中国的重要隐线,这其中的往事很多,也很感人。

1970年8月23日,庐山会议即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当天,周总理对随行的杜修贤等摄影记者做出叮嘱。

“等会儿开会时,你们要注意多拍摄西面的会场。”

等到会议开始后,将镜头对准会场西面的杜修贤发现,坐在那个区域的基本都是各位老帅及老中央委员,直到会议闭幕,他才对周总理的嘱咐大彻大悟,这其中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还请跟上笔者笔触。

如开篇所言,此次会议上,老革命们又一次联手与妄图篡党夺权之徒展开斗争,尤其是毛主席、周总理与叶帅的暗中联手,给了林彪势力集团以沉重一击,也是叶帅复出的重要开场。

先来了解一下此次会议的召开背景,经毛主席提议,也是他实现经“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重要一步,可就在筹备阶段,有关于是否设立“国家主席”之职的问题上,他与林彪的分歧越发尖锐起来。

在这一问题上,毛主席曾指示汪东兴亲自回到北京向政治局委员们当面传达他的意思。

“要开四届人大、选举国家领导人、修改宪法,政治局要立即着手做准备工作。国家机构究竟设不设国家主席要考虑,要设国家主席由谁当好,现在看来要设主席只有林彪来当,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

毛主席此言是在暗示自己“不设国家主席职务”的坚定立场,可权欲熏心的林彪却在之后的坚持“劝进”中暴露了自身妄图篡党夺权的本质。

面对林彪对权力中心造成的蒙蔽,还有他在政治上的羽翼渐丰,毛主席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感,随即向周总理坦明态度,由此,由毛主席在明处对林彪集团势力进行弹压,周总理则在暗处构筑更强有力的防线。

虽说当时这些老革命们大多都处于“靠边站”的处境,身为中央委员也都出席了这次会议,难得的是,在会前有关“设立主席职位”这件事上,大家与毛主席的态度基本一致,叶帅也在其中,这也才是周总理会前叮嘱摄影记者的真正缘由。

此前身处逆境的叶帅,先是被下放到长沙,而后又辗转于岳阳、湘潭、广州等地,受尽林彪一伙人的冷遇和刁难,出席庐山会议后,他的“不合唱”态度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

一天深夜,毛主席、周总理、叶帅聚在毛主席住地共商大计,毛主席明确传达自己准备批判陈伯达的意思,叶帅再度成为统帅的左膀右臂,此举恰恰是老革命们对林彪势力展开反击的开端。

在此之后,随着毛主席公开《我的一点意见》,陈伯达迎来自食其果、身败名裂的下场,事实上,他的“牺牲”是毛主席对林彪发出的重要警告。

会议结束后,叶帅接到了一项特殊使命——出任陈伯达专案小组组长、周总理的特别顾问,此后代表周总理和党中央去福建、广东等地调查陈伯达的历史问题。

这是叶帅自“二月逆流”之后第一次有了明确身份,也是他在十年动荡期间复出的重要一步,即便如此,周总理还是为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只为老帅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工作。

一向工作严谨的叶帅果然不辱使命,面对困难重重的调查工作,他还是在1971年春季带领专案组成员完成任务并回到北京,正式结束“流放”生涯。

事实上,除了与叶帅“愿以此身护长城”,周总理与其他老革命们在十年动荡期间也有着很多的感人往事,如陈云在1979年的一次发言中提到的那样。

“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是很大的……没有周恩来同志,这场大运动的后果不堪设想。他保住了很多同志,我们这些人都是他保的嘛!”

这才是值得敬畏的周总理,哪怕是在最艰难的岁月中,他也会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斗争与反击,如此一片赤诚天地可鉴。

由于时代因素,大多数人对于这段历史都比较陌生,笔者也是翻阅了许多资料之后呈现给各位读者,因为一些原因,许多历史细节和片段并未阐述的十分详细,也让大多数喜欢近现代史的读者意犹未尽。

基于此,笔者在此向大家推荐《红墙图志》一书,该书作者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围绕1949-1976年间伟人的政治活动而展开,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以往很少公开,教科书上也鲜有细讲。

同时,全书配有400多张伟人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许多照片为首次公开发表,集可读性与收藏性于一身。

在此书中,你能清楚地了解到“七千人大会始末”,以及伟人与刘少奇、林彪、邓小平等人的关系,十年特殊时期的众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旧时楼台月
近代史,现代史,历史人物解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