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场:
在教学研讨中感受儿童经验生长的力量
•
活动起始,乐清市教育局学前科科长章永权温韾致辞,希望骨干教师们在重塑教学观的进程中,要以儿童经验生长为导向,让每一个教育环节都成为滋养儿童成长的养分,为幼儿园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何基于主题背景下开展说课,怎样将说课的内容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得以落实?带着这样的思考,第三组和第四组的教师章凝凝、涂如如、王碧、黄晓清四人,分别围绕中班科学活动《彩色灯光秀》与大班社会活动《看,大米的一生》展开说课和课例展示。
两个“有点意思”的活动展示
一场“有点朴素”的圆桌对话
为了让四位活动展示者能够及时复盘自我、梳理经验,本次活动特意安排了即兴式的圆桌对话。首先,工作室主持人凌素凡老师请四位展示者结合教学现场谈自己的收获与反思;紧接着,提出了“您是如何在环节设计上体现推动儿童经验的生长”“如何做好预设与生成在教学活动中的平衡?”“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你会运用哪些教育策略来呼应幼儿学习的生命?”三个问题,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展示的活动进行具体的阐述。
老师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教学活动是备儿童的过程,而不是备教材,教学的策略应该从“牵着孩子走”到“孩子在探索中走”改变,做到重新认识儿童、追随儿童,从调查、访谈中了解儿童的兴趣、问题和经验,再从师幼互动、自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拓展儿童经验,让师幼共同成长赋能学习新的生命。
一次“有点独特”的专家视角
周老师指出,上午的说课活动真实地做到了“落地”,切实做到“从预设到现实的有效落实,真正让儿童的经验得以生长。活动充分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儿童的前期经验,以及关注儿童经验的前后拓延,重视孩子快乐的体验,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周老师向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提出这样的期盼:“和儿童一起做学习生长的灯光师”,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儿童为学习主体、预知儿童躬身实践、感知学习是一件好玩的事,并将其作为教学实践的引领,多方力量支持儿童生长。
✿✿下午场:
在叙事讲述中体悟教师经验生长的力量
•
“乡村幼师教育叙事工作坊”是凌素凡主持人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喜好而创建,工作坊以成长为导向,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小事、热点问题等,引导教师通过发现、对话、叙事、表达的方式形成一个个富有张力的教育故事,从而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重塑专业自信。
活动伊始,名师凌素凡以《偶拾:赋能幼儿园教师教育叙事行动力与研究力》为题,结合自己的成长心路历程,向与会者阐述了“偶拾”中的发现、收获、惊喜、幸运等。
凌老师提出,“偶拾”让儿童研究变得更为朴素、真实,让自己的思考变得更具有生活气息、更富有哲理性;“偶拾”也是开展叙事行动研究的一种常态化方法,一种朴素的路径,一种专业成长的范式。凌老师说:“出书(《园中偶拾——一名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叙事》)并不是我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专业成长的另一起点,而乡村幼师教育叙事工作坊的创建就是她开辟自己专业起点的另一主阵地。”
▼▼▼▼▼▼▼
陶婷婷基于叙事文《由“i与e”一名园长引发观察、支持儿童的思与行》,以一名园长的视角从整体感知、创新思考、整合优化、迸发智慧四个策略出发,讲述了文稿的形成过程和11次的修改经历。正如她说的“每一个幼儿都应该被看见,每一种声音都应该被听见”,在她的叙事修改过程中,让我们深深地感受教育是倾听、是回应、是支持 ,是从“看不见”到“我看见”的过程。
张罗君以教育叙事《从看见孩子到看懂孩子》为例,为大家阐述了自己从第一稿仓促成文,到终稿深思熟虑的6次改稿过程。张老师说:“这一段修改与反思的历程是我教育观念的一次升华”。在她的分享中,我们感受到教育叙事不仅帮助我们记录了与孩子的相处片段,也成了我们不断修炼自己、探索教育本质的途径。
林彩凤运用“对话、思辨、探寻、思考”四个关键词,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和大家聊起了“半月叙事吧”的那些事儿,深刻地分享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原来,“半月叙事吧”里每一篇叙事的撰写和推送,都是在与自己、同伴、文字的对话中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卷入式”头脑风暴,在不断地思辨中打磨成文。每一个人都用一颗好奇心、一双智慧眼,从“教育叙事”中探寻教育新思考,成为教育有心人。
说课、上课,是教育理念与智慧的共舞;教育叙事,则是发自心灵的教育沉思。今天,老师们在这里汲取力量,向着教育的远方扬帆起航。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些宝贵的财富,继续书写教育的辉煌,让教育之花在更多的心灵中绽放!
来源:乐清市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