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紧抓暴雨研究“牛鼻子”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湖北省气象局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创新的磅礴之力驱动新时期湖北气象高质量发展。
以暴雨、大风为典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涌动……对于湖北而言,如何找到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气象科技密钥?
实践给出的答案是:暴雨研究。
暴雨预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定量、定时、定点的预报。湖北气候及区位独特,位于全国中心位置,长江和汉江在此横贯,汛期易出现暴雨洪涝天气。我国很多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运动,湖北作为重要通道,是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多发地。同时,此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开展暴雨专业性研究的机构,在暴雨预报中开展了大量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多因素叠加,使得全国暴雨研究中心“落户”湖北——在今年初中国气象局与湖北省政府召开的省部合作联席会议上,全国暴雨研究中心揭牌。
长期从事气象预报业务的湖北省气象台台长王海燕直言,暴雨的科学研究和准确预报直接关系安全和发展,涉及民生。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一串串亮眼数字,折射出全国暴雨研究中心创新动能——编制2024—2030年暴雨科研项目谱系规划,设立暴雨研究基金,2024年资助50项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新建高性能计算机集群,计算峰值能力超过2.2千万亿次/秒;多方联合实现梅雨锋暴雨完整生命史及精细三维宏微观结构跟踪观测;与国内外20余名知名专家达成双向互访、客座交流意向……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全局的“牛鼻子”。10月20日至21日,2024暴雨东湖论坛暨暴雨·次生灾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该论坛被纳入湖北省政府高端论坛,暴雨科技重大进展、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
当前,湖北天气雷达监测覆盖率提高至91.7%,今年升级新建560个自动气象站和18部X波段天气雷达;建立了“4+N”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开展25公里次季节网格预测业务试点工作,建成0—60天无缝隙精细化智能数字业务体系,0—2小时预报实现分钟级滚动更新,0—10天预报空间分辨率精细到2.5公里,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0.2%。
下一步,湖北省气象局将继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点在全国暴雨研究数据中心、区域特色高分辨率暴雨数值模式、暴雨预报试验平台建设等领域发力,推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积蓄气象科技创新效能、发展动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筑牢防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暴雨、大暴雨!长江洪水形成!多站点降水量屡破极值!2024年,湖北梅雨期27天经历了7轮暴雨和大暴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防汛抢险当前,湖北气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担起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使命责任。“全力以赴防汛大考,大灾之下无险情”是湖北省气象部门交出的合格答卷。
高位部署建强监测预警体系
“气象部门为今年抗击降雨防汛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汛期,湖北实现人员零伤亡、水库零垮坝、重要堤防零决口,损失受灾降至同等雨情年份的十分之一。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专程到省气象局慰问,对气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2024年,湖北省气象局落实部省合作要求,助推气象高质量发展。暴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精准预警响应工程得到大力支持,“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在地方立项,市县气象部门监测预报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湖北省气象局重视夯基固本,持续加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建成CPU万核、存储10P的气象大数据中心和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完成5个业务平面流程再造。通过推进基础站网建设,稳步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截至目前,省气象局升级新建地面自动气象站560个,建设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18部,并实现雷达全省组网。
同时,省气象部门建成无缝隙数字预报业务“一张网”,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和新一代快速循环数值模式系统有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精准度,基于“云+端”技术体制研发智能高效的综合业务平台,提升业务协同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应对强降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递进式预警筑牢减灾防线
“快快,赶紧去堤上!”6月21日,黄石市大冶市金牛镇鄂王村党支部书记胡群钢接到预警信息后,立刻赶往灾害风险点开展现场排查,发现河堤有溃堤风险。在他的号召下,众人争分夺秒抬高加固漫水堤坝。由于预警及时、转移迅速、处置到位,该镇未发生人员伤亡——气象预警信息立了功。今年主汛期,湖北省多起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作为典型予以通报表扬。
省气象局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防汛抗灾精准调度需求,开展递进式气象预警业务,联合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在21个县试点开展精准预警响应机制建设,兼顾提前量和准确率,时间逐步推进、空间不断精准,预警发布更加有针对性。
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天气研判与灾害预报联动,预警信号与应急响应联动,临灾“叫应”与应急行动联动,递进式预警服务针对需求加强部门协同,各环节衔接,推进基层防灾减灾和应急调度水平提升,形成防灾减灾的坚实屏障。
气象科技助力基层精准应急
“这个‘天气盒’提供的内容丰富,为我们及时开展调度、针对易涝区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武汉市江夏区水务和湖泊局信息中心主任李昌环对气象局这一小巧科技装备赞不绝口。
“天气盒”是湖北气象部门为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在基层一线推广应用的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可供省、市、县、乡同步查询雨情实况、预报预警信息、雷达图和卫星云图,减少信息传递“时差”,对基层防汛应急和转移避险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湖北省已有922个乡镇和县级水利、应急管理部门安装使用了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同时,省气象局推动“湖北气象应急”应用程序的开发应用,帮助政府决策人员实时掌握预报预警信息和雨情变化;升级改造湖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升短信发送速率,基于通信大数据的发布系统可精准锁定预警信息发布区域。
护航保畅 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丰产增收 彰显“鱼米之乡”新气象
荆楚大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湖北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支撑作用,分区域、分灾种、分环节实施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助力农业稳产丰产,赋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守护“荆楚粮仓”“鱼米之乡”贡献力量。
强化科技支撑 助力“慧”种“慧”收
“按照气象专家的指导来种地,这53亩小麦颗粒饱满。按今年的市场价,每亩能卖1200多块钱!”湖北省襄阳市卧龙镇农户刘德全脸上满是笑容。
截至目前,湖北气象部门围绕粮食生产全链条,建立了34类农作物气象服务指标,提供从农作物播种、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到收割的精细化气象服务。
5月31日,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开展柑橘农情调查。摄影:孟芳
9月6日,省气象局启动秋收秋播气象服务,与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共享雨情、病虫害发生情况,针对秋播期干旱,开展滚动会商;联合制定《湖北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方案》,编制《湖北省农事旬历指导手册》《湖北省农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手册》,指导全省各地科学防御农业灾害,确保颗粒归仓。
省农业农村厅油菜办公室陈爱武说:“根据气象信息,今年全省油菜实现了抗旱播种一批、雨前抢播一批、雨后飞播一批,确保全省95%的油菜适期播种。”
省气象部门还利用无人机、地物光谱仪等设备,实现油菜、小麦、中稻成熟度和适宜收割期精细化预报,指导农机收割,提升作业效率。
此外,省气象局还开发了“天惠农”APP,在今年投入使用并融入省委“鄂惠农”平台,基于农户位置和种植类型提供直通式、定制化、个性化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智慧”。
开展精细服务 探索特色农业“智富”新路径
6月,记者走进黄冈国家基本气象站,映入眼帘的是蕲艾和福白菊试验田。这是湖北省中药材气象服务中心观测试验基地。
“今年干艾叶收购价每公斤从13元涨到15元,亩收入达到了3000元。”艾农叶词发说。
2023年以来,湖北省中药材气象服务中心加强特色站网建设,完善了蕲艾、苍术、茯苓等多种中药材关键指标,制定气象服务技术规范,为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气象支撑。目前,蕲春蕲艾种植面积达22.75万亩,品牌价值达130.3亿元。
2020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认定湖北省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为全国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2021年以来,湖北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武汉蔬菜、荆州稻渔种养、宜昌柑橘、荆门油菜、十堰烟叶和咸宁猕猴桃等7个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在宜昌,湖北省柑橘气象服务中心开展晚熟脐橙安全越冬技术推广示范等多项研究,提升服务效益。宜昌市柑橘科学研究所卫玲玲说:“秭归脐橙已被评为湖北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高达90.73亿元。”
在孝感,气象科技助力实现一季赏花、三季品桃。“在省气象局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七仙红桃科技小院,培育的‘七仙红’桃售卖季比其他产区多出1个月,销售价格高于市场均价20%以上。”七仙红桃产业园基地负责人程琪介绍。
“我们根据生长周期,开展全链条农业气象服务,为农户从经验管理转化为科学管理提供支撑。”省气象局驻孝昌县丰山镇丰和村工作队队长曾涛说。
每年春季,孝感市孝昌县8万多亩桃花陆续盛开,吸引武汉及周边游客30万人前来,2023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6亿元。
聚焦生态 绘就长江绿色画卷
麋鹿在长江湿地悠然生活。供图:荆州市气象局
作者:王亮 崔芸嘉 李傲 代蕊 唐悦 高迅芝 周博 王艳 刘凯文 张白云 王琳悦 黄华丽 张丽文 何飞
编辑:赵宁 闫辰宇 刘钊 苗艳丽
发布:张琳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