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加强全民早期预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务   2024-12-17 15:01   北京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中国正式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重要支持。面对气候变化适应的关键任务,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气候风险防范,提升发展中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曾沁和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对《行动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阐述了该方案的核心内容和全球意义。


问:《行动方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影响日益严重。2024年,西班牙发生了特大洪水,飓风“海伦妮”袭击了美国东南部,超强台风“摩羯”在登陆我国海南后对越南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了重大人员伤亡。这些事件凸显了气象预警体系在应对灾害中的关键作用。然而,尽管联合国提出了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等脆弱地区的预警能力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创新发展气象预警服务体系,推出递进式气象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创新机制,屡次创造“零死亡”奇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发布《行动方案》,旨在与国际社会分享技术与经验,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并呼吁各国加强对早期预警的重视,提升投入,以科技创新守护全球生命安全。


问:《行动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内容?


答:《行动方案》紧扣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四大支柱——灾害风险知识、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和备灾响应,构建了完整的支持体系,并与《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高度对接,展现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系统性思维。


《行动方案》立足中国实践,重点突出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通过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和“云+端”早期预警系统等先进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风险预警能力。同时,分享气候风险普查、城市适应建设和社区防灾的成功案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行动方案强调本土化发展,注重帮助相关国家培养气象服务和灾害应对的本土人才队伍,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


此外,《行动方案》始终坚持以发展中国家需求为导向,通过南南合作示范,推动各国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方案设立了明确的量化目标:未来2年发射3颗风云静止气象卫星,提供2000人次技术培训、100个奖学金名额和50个访问学者岗位,共同定制研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等,这些目标将进一步提升合作国家的气候韧性,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2024年4月8日,首批“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在国家气象中心了解气象预报工作。摄影:庄白羽


强调这些内容是为了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和量化目标,推动全球早期预警系统建设,特别是为脆弱国家提供实际支持,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问:通过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的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的实践表明,构建高效的早期预警体系是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核心手段,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适应手段。早期预警不仅能显著减少人员伤亡,还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防护、能源安全等关乎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减少灾害损失,改善民生福祉。及时的预警信息能够引导农民调整种植计划,降低粮食减产风险;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防护预案,减少经济损失;实现高风险人群提前转移,有效保障生命安全。


二是推动气候适应能力的区域均衡发展。通过“云+端”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的推广,支持非洲、海洋岛国等气候脆弱地区建立完善预警体系,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公平性。


三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早期预警推动城市规划优化、农业气象服务升级,增强基础设施气候韧性;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减少极端事件对产业链的冲击。


四是强化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中国积极推动早期预警经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为跨境气象灾害联防提供技术与经验支持,促进气候风险应对方面的协作与共识。


早期预警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不仅着眼当下的灾害应对,还为建设更加安全、韧性的未来提供支持。


问:此前中国气象部门在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方面开展了哪些探索,积累了哪些经验?


答:中国气象部门积极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创新性地建立了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和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实现了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的协同联动。在重大灾害天气来临前,通过部门会商、联合研判、分级响应,确保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应急一体化,有效传递预警信息,并为公众提供清晰的防范指引。


在法律层面,中国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流程图、明白卡),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部门协作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将防灾减灾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和制度,确保了早期预警的高效执行。


在技术层面,中国开发了“云+端”早期预警系统,集成了风云气象卫星、全球数值预报和气象AI大模型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气象、水文、环境和海洋等多领域灾害的预警监测。该系统在巴基斯坦、所罗门群岛等“一带一路”国家成功应用。


此外,中国还打造了“丝路风铃”早期预警品牌,建立了面向东盟的海外数据服务节点,与周边国家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区域联防合作。通过生态环境部、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的三方合作,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的区域预警合作网络。


问:递进式气象服务和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在应对气象灾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递进式气象服务和“叫应”机制是中国气象部门的创新实践,形成了“精准预警+快速响应”的防灾减灾新模式。


递进式气象服务是指在气象灾害演进发生的不同阶段,逐渐精准确定时空范围,分级别、分区域提供针对性气象预警,不断缩小“包围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根据递进式气象服务和精细化气象预警,分阶段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比如福建的“1262”模式,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提前2小时转移高风险区人员。云南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1262”机制,芒市和龙陵县依托该机制,在山体滑坡前及时转移了37户132人,实现了零伤亡。广西北海根据“11631”递进式精细化服务,在台风“摩羯”登陆前,全市运输船舶百分百进入防台风水域,船上人员百分百上岸避风。

福建省“1262”特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福建省气象局供图

创新并优化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在高影响天气来临前提升提醒、“叫应”各级应急责任人的频次与效率,构建纵向逐级提醒、横向部门协同的“叫应”联动机制,将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转化为防灾减灾行动力。比如,广东省深圳市于2023年9月遭遇极端特大暴雨,市气象局“直通式”报告市领导,精准自动呼叫、“闭环式”监督落实“叫应”,推动实现22万人安全紧急转移、灾后12小时城市基本恢复正常运行。2024年4月15日深夜,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出现大风天气,县气象局发布红色预警信号,逐一电话“叫应”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防汛责任人,帮助26名工人在厂房顶棚垮塌前1分钟全部成功转移。自2023年以来,气象部门累计“叫应”各级党政领导、防汛等主要应急责任人超过120万人次,为把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动权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问:中国气象部门如何从监测、预报、服务等方面入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防范气候风险提供借鉴和参考?

答:在监测方面,未来两年,中国将发射3颗风云静止气象卫星,其中1颗(光学星)位于印度洋上空,2颗(光学星和微波星)位于西太平洋上空,可按需提供卫星快扫服务,为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国家提供高频次的气象灾害监测。同时,提供适当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支持,帮助其完善本地化监测网络,增强区域气候风险的实时感知能力。


在预报预警方面,中国基于云架构开发了早期预警平台,集成了多家数值预报模型、AI大模型及多灾种预警工具箱。该平台能够为台风、暴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提供精准预警,并通过“云+端”一体化平台向相关国家开放数字产品和交互应用工具。这种技术共享的模式有效弥合了技术差距,帮助发展中国家快速提升预报能力。


在服务模式上,中国分享递进式气象服务和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的创新实践,实施大规模人才培养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构建本土气象服务队伍。此外,中国还将分享防灾减灾法规、应急预案和协同操作指南,支持发展中国家结合国情完善其气象服务政策法规体系。


问:未来,中国气象部门如何继续携手全球加强早期预警,应对气候变化?


答:中国致力于与国际社会打造开放共享的全球早期预警合作网络。通过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多边协作,凝聚全球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  摄影:陈建军


第一,深化技术合作与创新。中国将推动“云+端”预警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特别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绿色发展伙伴行动,优先支持非洲国家建设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此外,风云气象卫星将为非洲提供全天候的高精度灾害监测服务,AI大模型和数值预报技术也将提升全球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的精准度。


第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中国将在非洲、东盟和南亚等高风险地区建设区域数据服务节点,形成多灾种预警信息共享网络。通过支持非洲国家应对干旱、洪涝等灾害,推动建立跨境气象灾害联防机制,并探索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共同扩大早期预警服务的覆盖范围。


第三,强化能力建设支持。中国将继续实施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项目,帮助非洲培养本土气象人才。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国际科研合作等方式,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技术能力;支持最脆弱国家因地制宜建设预警体系,提升其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同时,深化与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携手提升全球预警能力。


第四,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中国积极构建“预警+发展”模式,将早期预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具综合效益的服务。例如,通过农业气象服务支持非洲粮食安全,利用城市气象服务帮助提升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深度参与,搭建开放、包容的全球气候合作平台,以更加务实的方式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胡亚 徐嫩羽 蒋芷晴
编辑:文科 王素琴
发布:黄婧怡
审核:姜虹 崔国辉 

中国气象局
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运维,具有国家新闻出版资质;原创内容版权归中国气象报社所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