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武汉气象高质量发展 助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丨特别报道

政务   2024-12-12 14:07   北京  



高位谋划,同心共建事业发展“聚合力”

2023年6月,中国气象局批复将武汉纳入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2023年7月,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气象高质量发展,武汉市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2024年3月,市政府印发加快推进武汉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六个远城区政府均同步出台政策文件,确保气象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在武汉“掷地有声”,气象事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武汉长江二桥 供图:陈声超

市气象局与多部门合作共建,形成多方协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格局,与市发改委联合转发《湖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指导目录》,与应急管理局、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化工和旅游行业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与农业部门联合制定《武汉市农业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创新驱动,合力提升科技“软实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助力。武汉市局联合孝感、咸宁、黄冈、黄石、鄂州、天门、仙桃、潜江等武汉都市圈气象部门,统筹科研项目资金,研究解决重大技术难题,2023年以来科研立项46项,发表(交流)论文55篇,获软件著作权6项、专利4项。加强局校合作,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开展城市热岛效应、湖泊湿地、海绵城市的研究。加强与国、省气象业务科研单位合作,瞄准智能预报、数据融合应用、暴雨风险预警等开展联合攻关。与市水务局、生态环境局等联合开展气象风险阈值指标研究,建立城市内涝、道路结冰等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气象服务支撑更加有力。

武汉市新一代天气雷达 供图:武汉市气象局 

高精度气象监测系统更加完善,结合武汉“彩蝶”地形特点,动态更新大城市观测站网布局设计,与市应急管理局、水务局等部门协同建设气象站,站网密度提高到4.5公里。新建1部 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和7部 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建成6套大气廓线垂直探测系统,大气垂直观测网平均间距减小至40千米。构建湿地生态气象监测网,改造升级金银湖湿地生态气象监测站,新建沉湖、安山湿地生态气象站和5个湖泊浮标站,实现气象、水文、环境、生物、灾害等5大类35个项目的观测。

全面融入,助力增强城市水患“免疫力”

对于武汉而言,排水防涝是一项严峻挑战。如何做好“水”文章,筑牢“水”屏障,武汉市气象局一直在探索。

健全联动机制,建立城市防范气候变化风险的严密体系。依托市政府印发的《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规则》,与35个关联部门制定极端恶劣天气应急处置预案。16个区均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气象灾害防御等工作”写入街道三定方案。气象预警传播纳入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职责,落实电视、电台和官方融媒体的预警信息插播机制。在全市开展精准预警响应机制建设,“一地一策”明确临灾预警叫应标准。开展气候变化脆弱性影响评估和分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摸清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底数。

升级气象信息基础设施,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直达一线。建成武汉气象服务数字化支撑平台,为水务、自然资源、交通、城管等14家单位提供气象数据服务。开发武汉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气象监测预警信息直通城市运行指挥调度平台。开发“武汉天气”App,推广应用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为全市应急防汛责任人提供第一手雨情水情等信息。

以“水”为媒,加强部门合作。融入防汛排涝,与水务部门联合建设智慧防洪排涝气象服务场景,发布街区尺度暴雨灾害风险预警。融入防雪防冻,针对武汉桥隧多的特点,开展冬季过江桥梁冰凌监测,提供道路清扫洒水、道路结冰预撒盐等气象服务。融入水环境治理,针对湿地和湖泊开展湿地生态遥感监测和湖泊水华气象风险分析。融入水资源利用,服务城市降温行动,对水网联通、江水供冷等工程措施降温成效进行科学定量评估。

2024年2月,武汉市东西湖区气象局开展雨雪冰冻现场服务。供图:武汉市东西湖区气象局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难做,做则必成。武汉市气象局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瞄定发展之路,笃定争先之志,激扬奋进之力,推进武汉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红心+匠心”擦亮模范机关底色


决战2024年初武汉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功应对梅雨期五轮强降水、气象高质量发展进入全国40家大城市前十强、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中夺魁……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是一个个奋斗的故事;一行行足迹的背后,凝聚的是红心、初心、匠心、恒心……2024年,武汉市气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9”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积极打造“御风而行云护江城”党建品牌矩阵,实现机关党的建设固本强基、凝心聚力、赋能增效。


风雨领航 打造红色堡垒一面旗帜


10月16日,武汉市直机关模范机关建设现场会在市气象局召开,86家市直机关集中观摩武汉市局模范机关展厅、“五心”文化阵地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


今年以来,武汉市局持续推进“青春奋进新征程”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组织青年赴红安红色教育基地、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创建“江城气象讲堂”学习品牌,举办讲座15场(次)。深入开展“支部建设加强年”行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4个基层党组织获市直机关“五星级”党支部称号,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获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表彰,武汉市气象台短临预警科被市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建功立业优秀班组”称号,3名党务工作者先后受到市委和市直机关工委表彰,2名青年党员被评为“湖北省技术能手”,1人被授予“武汉市巾帼英雄”称号。


武汉市局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供图:武汉市气象局


风雨兼程 铸就精益求精一颗匠心


持续四年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到武汉抗洪纪念馆等地感受防灾减灾形势,传承气象人精神,厚植为民情怀。连续两年开展“守正创新奉献气象”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在大讨论、大学习中跨越时空与科学家前辈对话,立志做新时代的气象工匠,矢志不移投身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头雁领航,攻关核心技术。组建创新团队,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带领党员先锋队、青年党员中的业务骨干以敢啃硬骨头、勇挑重担子的使命担当,建成无缝隙、智慧型、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构建从零时刻、短时临近、短中期到延伸期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天气复盘,完善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流程。实施青年英才“托举工程”、骨干人才“提档工程”和高层次人才“提质工程”,分类施策,激励党员成长。实施导师制,定向培养优秀青年党员。推选青年业务骨干担任支委,实现党务与业务交叉任职、双向培养。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优秀干部不断涌现,在各自岗位作出积极贡献,成为气象事业的主力军。


2024年8月8日,武汉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第49届武汉渡江节开展现场气象保障服务。供图:武汉市气象局


风雨同舟 守护两江四岸一座城市


对标监测精密,构建气象监测坚固长城。根据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武汉市局组建工作专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专班党员突击队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建成国内最先进的 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3部卫星接收站、1+7部雷达、542个地面气象站组成的天地空综合立体气象监测体系,正在密切监视江城天气变化。对标预报精准,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在连续多日的暴雨一级应急响应中昼夜值守,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科学研判天气形势,为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防范应对措施提供有力支持。对标服务精细,武汉全市气象部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十四五”重大项目实施、应对低温雨雪冰冻、梅雨期强降水和盛夏期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考验中迎难而上、担当作为,擦亮基层先锋底色。


打造“知音雨”服务新蔡甸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历史上“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流传千古。

蔡甸区气象局紧邻姚家林村、后官湖、长江大学,三面环水。围绕姚家林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蔡甸区局与姚家林村共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探索之路,开展气象业务、气象文化、气象科普、气象产业四进活动,联合打造“知音雨”党建品牌。同时,蔡甸区气象局在姚家林村开展村级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试点工作,建立村级防灾减灾机制,编制《姚家林村村级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建设微型气象站5座,形成村级气象服务调研报告,发布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围绕村级防灾减灾机制,形成“1+5”村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小学生参观蔡甸区中法少儿气象天文科普馆。供图:袁敏

在党建工作引领下,蔡甸区局还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将气象科普研学融入和美乡村建设,通过“馆—园—区”三步走建设,将姚家林村打造成集“产、学、研、游”一体的“气象村”。“馆”为中法少儿气象天文科普馆,是武汉市唯一一个少儿类型的气象科普馆;“园”为科普馆室外扩展部分,同时建设线上科普馆,形成气象科普网络阵地;“区”为姚家林村气象科普片区,整合气象科普、高校教学基地、村企商业和农业资源,形成“一村四基地”科普研学阵地。2024年7月,蔡甸区气象局与多部门合作,开展姚家林气象村国际青少年研学营地项目,研发以气象为特色的营地主题课程目的地,创新营地+基地+研学点模式及管理机制,打造国际青少年气象研学营地。


“人人”与“处处”新洲全域科普新实践


武汉市新洲区气象局持续优化科普资源供给和服务,构建全域科普格局,以科普赋能新洲气象高质量发展。

“人人都是科普之人”。新洲区气象局主动发挥气象综合服务的防灾减灾作用,根据气象科普工作的特点,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到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中,每一名气象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科普宣传员,多渠道、多举措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将气象科普与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预警相结合,开展“631”递进式气象预警服务,建立相关部门合作机制,加强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气象风险提示。强化预警指向性,联合运营商建设基于电子围栏的预警信息靶向发布系统,向指定区域社会公众手机发送临灾预警。

湖北省气象局团委、长江水利委会员团委参观涂长望陈列馆。供图:武汉市新洲区气象局


“处处都是科普之所”。在新洲区建有37个区域气象站、3个校园科普气象站、4个生态农业气象站、3个港口能见度监测站,率先在全市建成Ⅹ波段天气雷达,气象监测站网密度由原来不足10×10公里提升至5×5公里,形成天地协同的综合立体监测网。按照“1+N”、“人文+气象”双理念对涂长望陈列馆升级改造。按“一馆”(涂长望陈列馆主馆)、“一廊”(人文长廊及成就展区)、“一域”(户外气象科普驿站)、“一台”(新洲区气象台)、“一园”(气象科普主题公园)、“一站”(新洲国家基本气象站)布局,从南到北依次打造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气象+”赋能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位于武汉之南,这里产业与城市共生融合,是中西部地区首批国家级经开区之一。

经开区气象局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气象助力产城融合发展新途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进完成 X波段雷达、垂直观测系统以及区域站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在区内所有街道、相关单位布设气象服务终端,实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实时查看;与多部门明确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

在经开区约489.7平方公里范围内,已经集聚了13座整车工厂和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经开区局积极探索气象融入汽车设计、生产、存储、运输、运行全产业链过程,推动全方位、多视角、广覆盖的全场景汽车气象服务。区气象局、区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和企业完成数据互联互通,建设道路气象监测站点,灾害性天气预警接入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联合开展基于智能网联汽车位置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研究,气象、交通、积水等公共信息数据推送给 L0-L4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并进行播报,实现车路协同的场景。

经开区承载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区内集聚多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区气象局与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共建共享农业气象观测设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


2024年12月12日《中国气象报》四版




作者:陈声超 胡芳玉 袁敏 吴丽红 高琪清 吴高蓉

编辑:张嘉赫 丁继武

发布:张琳皓

审核:段昊书

中国气象局
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运维,具有国家新闻出版资质;原创内容版权归中国气象报社所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