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丨青大附院神经外科高难度旁路手术 让椎动脉闭塞患者告别轮椅

健康   2024-11-22 20:34   山东  

迎难而上

近日,青大附院神经外科栗世方教授团队为一名双侧椎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后闭塞的患者成功实施椎动脉—甲状颈干旁路手术,使患者告别轮椅生活。



71岁的王大爷因患双侧椎动脉狭窄,半年前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支架介入治疗,但近两个月出现了严重的头晕症状,走起路来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只能靠轮椅完成日常的出行与生活。近日,王大爷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双侧椎动脉支架内发生了继发闭塞,且由于闭塞节段过长,无法再次实施介入手术。与此同时,椎动脉位置较深,且邻近膈神经、喉返神经、胸膜顶等重要结构,由此带来的高手术风险和高技术难度令医生望而却步。这也意味着王大爷今后的生活将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这让他与家人都难以接受,几经辗转,找到了青大附院神经外科栗世方教授。





接诊后,栗世方教授为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认为导致其严重头晕和共济失调的原因是小脑半球的供血不足,恢复椎动脉的供血是改善症状的唯一出路。面对患者和家人焦急的心情,栗世方教授决定迎难而上,为患者实施手术。根据三维重建血管成像的结果,经过介入科、放射科及神经内科专家多学科讨论后,综合研判,他提出了“三合一”手术方案,即椎动脉支架移除术+椎动脉内膜剥脱术+椎动脉转位术,并制定了完善的术中应急预案。

手术团队通过锁骨上方仅5厘米左右的横切口,穿过狭小的颈内动脉与颈内静脉的间隙,显露出位于深处的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而在这个小而深的手术通道中,密布着迷走神经、膈神经、喉返神经、交感链等重要的神经结构,需要逐一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分离和保护,以确保患者术后不会出现因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导致的功能障碍。



血管吻合完成后,荧光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



术中,栗世方教授将闭塞的椎动脉结扎切断,并将其内部的支架连同斑块组织一起切除,但椎动脉的游离端仅剩不足2厘米,手术团队决定按照术前预案设计,进行椎动脉—甲状颈干端端吻合。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精湛的显微缝合技术,栗世方教授使用“降落伞”式技术顺利完成了两支血管的端端吻合。荧光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患者的小脑重新获得了血液的供养。

术后第二天,王大爷在栗世方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从病床上缓缓坐起,小心下地站立,并逐渐可以迈步行走,他高兴地说:“以前走路就像走在摇晃的船上,现在觉得脚下的地面也变结实了,真是太感谢了。”



青大附院神经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拥有脑血管病外科、神经肿瘤外科、神经功能外科、颅脑创伤及NICU等亚专科,在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颅脑创伤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后,科室将锐意进取,紧跟神经外科领域前沿,以更加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造福广大患者。


文字:神经外科

图片:神经外科

责编:宣传部  陈凯

审核:张鲲鹏、周传利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建院于1898年,青岛市最大的省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业务技术指导为一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