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进一步唱响“中国梦·劳动美”主旋律,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造就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江川区总工会与江川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劳模工匠之光》,用镜头捕捉江川区各行各业从业者劳动场景,用光影记录广大劳动者为“三区一城”新江川建设奋勇拼搏的昂扬斗志,展现广大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团结拼搏、建功立业的时代风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玉溪工匠杨攀林,去感受他在制铜领域所展现出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他,凭借手中一把小小的铁锤敲打出各式各样的铜制品,伴随着无数次心与锤的沟通,完成了从学徒到师傅,从铜匠到工匠的转变,他就是玉溪工匠——杨攀林。
杨攀林出生在玉溪市江川区有名的铜器小镇前卫镇,自小听着家里叮叮当当的敲铜声长大,对铜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
玉溪工匠 杨攀林: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做铜的,到我这代已经是第6代了,因为这个原因让我既感到自豪,也感到有压力。
在杨攀林的记忆中,从爷爷辈到父亲辈,做铜的条件和技术都很简单落后,在感慨祖辈守艺初心的同时,他精工细作,带着手艺的温度,让传承在技艺和智慧之间延续得悠远又绵长。
玉溪工匠 杨攀林:每一道工序都是靠日积月累磨炼出的熟练技巧,每一件精美的铜器都要经过上万次捶打方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倾注了太多心血和智慧。我觉得,坚持品质,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高中毕业那年起,杨攀林正式踏上了与铜为伴的创作之路,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最先掌握了家中最拿手的铜炊锅制作技艺,随后,在日复一日的敲打中,杨攀林善于思考、勇于创新,除了做好祖传铜炊锅,他还尝试制作紫砂壶形状的小铜壶,满满赚到了“一桶金”。自此,杨攀林开始对铜器的传统样式改进创新,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还是在工艺制作上都显露出精雕细琢的艺术特色,让传统工艺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也体现出了杨攀林的匠心独运。
玉溪工匠 杨攀林: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器皿的制作已慢慢被机械替代了,但是手工工艺品是机械无法替代的,它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去创新和发展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创新的魅力和力量。
焊接是铜器制作中的关键技术。多年来,杨攀林勤奋钻研,创新引进了气焊和氩氟焊,成功解决了传统焊接缝大而粗糙、不美观、高温会氧化发黑等问题。随着技艺日渐精进,杨攀林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虔诚,他不断创新,努力让自己的铜器作品“活”起来,先后制作的《美女瓶》《台灯》《镂空酒壶》《风炉》等铜器作品,精致巧妙,极具文化气息和艺术吸引力,分别获得了省市区级甚至国家级奖项,他本人也被认定为“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云岭首席技师”“玉溪工匠”等。
玉溪工匠 杨攀林:创新离不开传统,每件作品里蕴含的铜文化,才是支撑着这项铜技艺代代流传的基础。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做一些融入江川特色元素的手工铜器工艺品,既具观赏性又具适用性,让来源于生活的铜器,带着艺术味在寻常百姓生活中重生。
因为身在其中,所以乐于传承。作为江川区铜器工艺协会副会长,杨攀林承继着祖辈传下来的艺术灵思,收徒传艺,手把手教学,这些年陆续收过30多位徒弟,不少徒弟像他一样一直对传统手艺做着最朴素的坚守,用实干践行、诠释着这种工匠精神。
玉溪工匠 杨攀林:每年至少都有6到8个徒弟在学艺,就连省外的都来学过,希望我们的手艺后继有人,也希望年轻人能为我们的铜文化发展带来更多创新和活力。接下来,我会继续怀匠心、践匠行、做匠人,弘扬新时代不一样的工匠精神,把江川铜文化发扬光大。
江
川
发
布
微信号:jcfb_JC
欢迎分享或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李丹 夏凤斐 张凯捷
编辑:郭艳波
初审:杜莎莎
二审:李丹
终审:杨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