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开渔特辑|星云街道非遗

政务   2024-12-21 23:14   云南  

手工织渔网

江川星云湖渔业资源丰富,湖畔的许多居民世代都是渔民,织渔网自然成为了他们必备的一项手艺。家住星云街道河咀社区的张林顺因为祖辈是渔民,也会织渔网,在耳濡目染中,张林顺不仅学会了织渔网这项传统手艺,而且还可以织出各式各样、各种规格的渔网,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织渔网能手,每年经他手织的渔网有300多张,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河咀社区坐落在江川区星云街道,位于主城区北面,是全省有名的网具加工村,江川区专门设有一个专业的网具市场,主要就是这个村的居民入驻卖网具。上世纪70、80年代,全省各地都有这个村的村民卖网具的身影。如今,随着物流的发达,村民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据统计,这个村每年网具加工产值达6000多万元,高的时候达上亿元。 

 


如今,随着机器织网的普及,传统织渔网的手艺也仅存于老一辈人手中。由于自然生态保护的需要,捕捞方式的改变,网具需求量减少,网具产值也随之下降。 


江川盐水鱼:用火熬出的鲜香记忆

江川有句俗语“无鱼不吃饭”“无鱼不成席”,江川以鱼类品种众多,尤其大头鱼、抗浪鱼远近闻名,鱼成了江川人家餐桌上的常客。江川人做鱼的方法颇为讲究,极为注重“鲜香”二字,就盐水鱼来说,看上去似乎和用辣椒腌渍晒干的咸鱼差不多,做法却为江川独有,但凡吃上一口,既有腌鱼的香辣味,又有活鱼的鲜甜味,且肉质细腻,总能惊艳人的味蕾,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江川区餐饮协会会长赵金会曾随家人在抚仙湖、星云湖畔居住过,沿湖而居渔民做盐水鱼的方法,她都已掌握。在锅里放入水、食盐、各种佐料以及鱼,用火慢慢煮,直到把水煮干。各种佐料的比例和火候,决定了盐水鱼最终的味道。”赵金会说。据介绍,做盐水鱼,首先要在锅里把盐炒热变黄,接着放入菜籽油,随即放入花椒、八角、草果、姜。之后放水放鱼,确保水要淹过鱼身。最后放入辣椒,这时就可以开始煮了。先用大火煮,随后不断调整火候,最后用小火慢慢煮,当听到锅底有“嗞嗞”声时,撤掉明火,待铁锅冷却,鱼肉中的水分就蒸干了,盐水鱼就这样煮成了,待冷却数小时后就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赵金会致力研究改进盐水鱼的制作方法和保存问题。本着让现代工艺融入传统技艺的理念,最终采用真空压缩包装。此外,赵金会还注重盐水鱼的产品包装和外观设计,力求体现出盐水鱼的那份特质。从盐水鱼真空包装到外观设计等都获得了专利。盐水鱼被赵金会做成了“可以带走”的土特产,并发展成了一个产业,带动了整个江川盐水鱼的加工与销售。



江川大酥饼:酥饼好吃万里香

江川大酥饼,又称江川大荞饼、“满油饼”,饼如其名大、圆、酥是其独有的识别码。舌尖上的香甜,是一种慰藉和寄托,更是一种符号,标志出某个地域的特征。江川大酥饼,2023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川大酥饼制作手艺多来自家族世代传递,有多家老店制作大酥饼,代表性的有李氏、汪氏、贺氏等大酥饼生产世家,多年老店。江川大酥饼传统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万俊松做大酥饼已经有30余年了,开始的时候是跟着奶奶学、老一辈人学,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是美食的盛宴,也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表达。大酥选材苛求、颜值与口感并存,传统工艺紧跟时代需求,结合大众健康需求、口味变化、好看实惠又好吃,技艺传承,用心工艺只为守候舌尖上的乡愁。色泽金黄、口感细腻,食之,饼中酥香若饴,幸福的温柔仿佛在舌尖蔓延开来,是远在他乡游子记忆中的那抹香甜,也是连续亲情的纽带,产品深受当地和外地人们的喜爱。

 


江川大酥饼主要以荞面为主料,常见的芯子有豆沙、白糖、五仁、枣泥、山楂、火腿、鲜花等十多个口味。“我家的酥饼都是根据现在生活少糖少油健康需求制作,选材都是选用新鲜应季食材蒸煮做芯子。”制作大酥饼要经过熬煮、合面、称皮子、包芯子、打大饼、烤大饼等多个步骤,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严格把控,制作的过程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江川大酥饼,是童年,是回忆,是乡愁,是无可替代。



微信号:jcfb_JC

欢迎分享或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星云街道

美编:杜莎莎

编辑:杜莎莎

初审:郭艳波

二审:李丹

终审:杨聪明


江川发布
关注江川发布,传达政令政策,宣传区情区貌,关注百姓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