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常的深处(一)

文摘   2024-06-27 06:01   广东  

大家好,我是读书十年的乌龟,三只乌龟溜达哒公众号的主理人,一直在读书,平均每年50本,在这里与你分享我读过的那些书~




书籍《日常的深处》

001原文:饥饿的影响不会马上消除,饥饿是一种慢性病,它对人的影响是持续的。

感悟:但凡经历过或者见过饥饿的人,终身受其影响,即便不愁吃喝,很多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多吃,尤其是面前放着食物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会被自己消灭掉,所以,这类人是很难减肥的。

002原文:人所感觉到的幸福,通常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

感悟:“小确幸”这个词重复表达了以上观点,因为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是我们并没有幻想和期待过的,偶然遇到,触动内心。而对于那些宏大的目标,常常因为是计划的一部分,所以,得不到容易失望,而得到了认为是付出的代价,往往并不能带来当下的幸福。

003原文:中国人原则上是善于聚餐的民族,最不能忍受自己吃饭。在一些火锅店,一个人吃火锅的食客,对座会被店员摆上一只玩具熊,以此公开宣判他/她的孤独。我从来没有勇气一个人吃火锅,如果一定要吃,我会在对面摆上一副筷子,一边吃一边假装看手表,让人误以为是等的人没来。

感悟:最近在5.20当天出差去火锅店自己吃了一顿火锅,虽然没有觉得特别孤独,但明显食欲下降,刚吃一点点就饱了,坐着玩手机也挺尴尬的,只好匆匆离去。

004原文:人的口味是如此堕落,以至于要点锅包肉和烤鸭外卖。这两道菜的香脆就在二十步以内,骑半小时电动车送到手里差不多都变成了大烩菜。在整个食物的链条中,人变成了被动的咀嚼者。

感悟:这不仅仅是堕落,更是一种妥协:既想吃锅包肉和烤鸭,又没时间或者没精力或者没心情出门到店的状态。人成了被动的咀嚼者,食物也成了记忆中的代名词。

005原文: 中国的老人,即使住在堂皇别墅里,也会慢慢地在院子里种上蔬果。我以前经常嘲笑父母不懂生活,现在则常常自我检讨,原来是自己没能理解土地是人生最为基础的视域,生活的根本意义都要透过这个视域才能显现。

感悟: 我也是有这种经历:婆婆来我家住的时候,到处找周边可以挖的地种菜,刚开始非常的不以为然,想着:生活条件好了,家门口就有超市,何必还要那么辛苦自己种菜呢!

我的同事有一次问我:你婆婆还种菜吗?上次你们送的那些青菜,我爸妈说特别新鲜可口,我自己没怎么吃出来,他们以前都是吃自己种的菜,所以能够吃得出来,如果还有的话,到时候可以再分享些哦!

这几年我们不光理解了老人的做法,还非常支持,有时间会带着娃儿一起去挖地或者参与浇水。参与其中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与土地有了链接。

006原文:据说高净值人士的父母见面要问彼此菜地的长势。这绝不是利奥波德式的自然主义倾向,它的企图在于探究别墅院子的尺寸。

感悟: 总要有些“谈资”,风水轮流转,流行也在变,老一辈重视的很多东西会被慢慢的再重视起来,毕竟时代再怎么改变,我们的基本需求不变。

007原文:工人喜欢亲自动手,施工时候有些自己的空间,干活能调动起全身心来。这样做活不容易累,也没有工作和休息的截然区分。你仔细观察老木匠老石匠做事,没见着说是按钟表来出力的,干活就渗透着休息,这种活能养人。

感悟:乐在其中应该就是描述这种活儿的,做起来不知疲惫。

008原文:我个人的体验是,家对每个人来说,常常是一种治疗。这种治疗不需要医生,不需要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更像是充电站。当你精疲力竭时,只要在家中某个角落的躺椅上待一会儿,有时候就能满血复活。人的在世像一只蜗牛,胆敢赤身裸体地奋斗,是因为正将家园背在身上。

感悟: 真的不能同意更多。端午带着一年的娃儿外出游玩儿了两天,到了酒店,娃儿就开始探索房间,并做了如下总结:这间房间真好,有我喜欢的双床,可以在两张床上蹦来蹦去,有爸爸喜欢的沙发,还有妈妈喜欢的办公桌。我们以后经常住酒店多好呀!

等两天结束回到家,她却来了一句:不出去也挺好的,在家里呆着我也很开心,很舒服。

而我和王同学到家之后,不约而同的选择找个喜欢的地方小憩一会儿,来消除游玩带来的疲惫。

009 原文:孩子对衣服的款式反倒挺敏感的。衣服的颜色,上面的图案,以及基本的风格,等等,孩子往往有种直觉性把握。他们喜欢穿有蜘蛛侠、奥特曼等元素的衣服。孩子的趣味提示我所有衣服本质上都是制服,之所以好穿,是因为代表着一种潜在的角色。穿一件衣服,就是成为一种特定的人。想不想穿这件衣服,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对特定角色的认同和接受。

感悟: “流水的女孩子,铁打的爱莎公主”,在路上,小区里经常见到穿爱莎公主标识衣服的孩子,因为她们特别想当爱莎公主,不仅仅美丽,更重要的是还会魔法。

010原文:五六十年代的人买衣服扭捏,是因为他们怕别人说自己“讲吃讲穿”,担心自己蜕化变质。“80后”“90后”身上的阶级烙印不是那么清晰了,他们不太好意思的原因是怕自己“不够懂事儿”。虽然小的时候不再缺衣少穿,但是整体物质情境还远谈不上极大丰富。衣服要得勤,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个懂事的孩子。“00后”记事时,中国已经是一个产业大国。在纺织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他们对服装的政治敏感性和稀缺性,都一无所知。一个“00后”买衣服,就像小猫舔毛一样,完全发自天性,自信且洒脱。

感悟: 衣服这个“物件”反应的时代在每一代人心里留下的烙印,作者描述特别有趣,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每到过年全家人要添新衣的时候,总是能听到每个人对自己买衣服的理由。

我因家里姐妹多,小时候除了过年,自然是没有新衣服穿的,容不得你不“懂事儿”,没得选。

记得初中的时候去镇上我的同学家,她妈妈是裁缝,一进房间看到各种颜色的布料,都是帮别人待做的衣服,她告诉我,家里做衣服剩下的以及边角料,妈妈都可以用来给她做新衣服,所以,她经常有新衣服穿,真的是特别特别羡慕。


三只乌龟溜达哒
喜欢读书和运动,追求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