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各一张,那年大儿子初中。我给了他这些面额的现金,然后跟他说捐款的时候要相对靠后,没几个人了你才上去给钱,因为上面有写金额,你只需要去拿个排名第二就行。如果给多了,排个第一就有点太高调了。
对于一些事情的计划和逻辑,其实我的内心是很清楚的。孩子的成绩一般,捐个款也没必要说特别高调,毕竟孩子自己也不赚钱。但如果几十块钱或者100块钱能拿到第2名,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我是想通过一些做事,让孩子知道操作一些里面的细节。
当然事与愿违,好像是所有的钱都交给小队长,然后小队长再交给对应的班长,拉一个清单,只要总金额对得上,也没有问具体多少金额,就直接过了。然后儿子看身边的人都是10块5块的,反正也没有具体的排名,或者具体什么参数,甚至给多少都是一个结果,他就给了一个最小的面额5元。
虽然面额准备的很齐全,但实际什么样的效果给什么样的金额,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个小测试的,我觉得他随机应变挺好的。并没有想象中别人给100,他给85的场景。
以上是若干年前的一个小故事。
然后我再说一个别人家的小故事,也是关于捐款的。
一个朋友深圳的,他孩子在香港读书,属于那种移民到香港,然后住够5年才能变成永久居民,但是这期间孩子是可以去那边读书的。其实那边的港人是挺看不起大陆这边的,所以同样是孩子读书多多少少会被老师看不起,小孩子倒不一定有多么的势力。
有一次朋友跟我提到说他孩子班级要捐款,他就给他孩子拿了1000元,一次两次捐款都是如此。其实那边的孩子捐款都是一个形式。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就好了,反正面额不大,可能连5块的都不多,更多的是注重一种形式和捐款的心态,而不是所谓的金额,毕竟都知道孩子本身是不赚钱的,能省下来的零花钱也是有限的,反过来他们家一次1000元的面额,会让老师刮目相看,因为整个班级的钱加一起,可能都没有这一个孩子的多。而在所有班级网上交钱的时候,这个班主任就很有面子。然后朋友跟我说能让老师刮目相看,这1000块钱就说明没有白花。
那几年经济比较好,所以也捐了也就捐了,无所谓,或许是一种风格吧。确实他在去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就会注意到这个家长毕竟是舍得花钱的那种,但如果针对不认识和认识之间能得到尊重和关注,用这个1000块钱的成本,他还是觉得值得的。
所以我的目的其实也有学我这个朋友的那个意思。只是学校的各种任务太多了,老师也麻木了,走个形式也不想管了。这个事情跟儿子我也提过,不同的氛围,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不同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