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解释一下,所谓的大米源自于稻谷。就是大米外面有一层壳或者叫一层皮。这层皮碾成粉叫糠,小时候家里就是用来喂猪的。在谷子没有碾米之前,只有新的陈的区分。去年的前年的稻谷保存到现在,碾米出来之后说成是新米也不是不可以,因为保质期是从碾米之后来决定的。虽然农民知道这个并不是新米,但商家是这样说的。
大米还有一种技术就是把已经颜色不行的大米,机器重新过一下出来变成新的,其实是抛光了上面甚至还上了一层东西。没有及时卖出的东西,主要是有总是要有方法处理一下,这样降低损失,至于谁吃就不研究了。越贵的米越有加工的必要,加工完之后成本上去了,肯定还要再加钱的。(造假本身是有成本的,越贵的东西越有造假的空间。)
买的大米其实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散装的论斤来的,其实里面是掺过的,一把米里面总会有几颗颜色不对的,形状不一样的。第二种是蛇皮袋的,大量包装的饭店之类供应。家庭的也会有,总之是透气的,这种不适合长期存放,因为透气一方面会氧化,一方面会潮湿。第三种是真空包装的,相对于氧化和潮湿可能性不大。只是在运输的过程中会有一定小比例的破包,也就是跟蛇皮袋效果差不多了。
散装的一般便宜,吃多少用多少就好了,定期买,像我这种研究过其性质的,基本上是不敢买的。到一个城市小住的话,我也会带一包米过去,尽量避开买散装米。至于蛇皮袋的买错了就先吃完,知道的情况下是不会买的。真空包装上面写着一年,只要不破包,一年两年问题都不大的。
疫情期间,包括前一阵子都有传说,传言可能粮食会有一定的危机,其实国家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付出了很多,所以并没有发生。传闻我关注到了,然后我买了盐是湖里的盐或者井里的盐,不是碘盐。因为家里有甲状腺问题的。然后就囤了几百斤的米,真空包装的。一旦发现有破包的会提前吃掉。
既然囤米了,自然就会有吃不完一说,然后就会发现过期了。即便三块钱一斤,存个300斤,也就1000不到。四口之家,孩子不能总在家里吃饭,所以米其实是用不完的。8月份有可能买到4月份的米,所以这一年保质期就显得很仓促了。
所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有条件筹划的时候往往会想很多,做很多。但实际真到了这个阶段会发现,很尴尬。保质期只是一个说法,米并没有特别不好,当然跟新的比,我也不知道有差多少。
那些年还囤过一些房子,每到现在这个阶段,因为物业费和北方的一些暖气费之类就会很尴尬。房子不住,然后还要掏钱,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规矩,供暖的事情,你不用也要交钱的,打个小折扣而已。之前房子一直上涨也无所谓,现在跌了其实也无所谓,你想有所谓也没有意义,自找没趣而已。
从房子角度来说,当它不存在,自然也就不难受了。但是家里堆的米不吃掉是浪费,会更糟,唯独投资在吃上面,吃是唯一限量的东西,你衣服买贵一点。很多钱就花出去了,三块钱一斤的米囤了多少?你只能一口一口的吃掉。保质期临近送人也不好看,其实我知道没问题,那也不行。
从父辈下来,有什么需求就买什么东西,基本上没有浪费的。现在身边的各种消费变得五彩缤纷,太多的东西买了可能就是个闲置品,摆设而已。经济上来了,闲置也好,浪费也好是少不了的。唯独大米,有保质期,而且每顿多一点都吃不下。
想着前些年买过的黄金饰品,到现在我也没戴过多少时间,到当下价格翻了一倍多。或许看起来买对了对的。但在当时看起来是一种慷慨,或者纪念,因为黄金这个东西一旦入手,基本上就不会再卖了。那些年胆子大的黄金商家都掺假,只要不卖,是不会被发现的,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所以各种金店新闻,各种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