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
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
2024年第12期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广东省中山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从做优供给、做精战法、做实基础三个方面,不断探索、持续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化建设,切实提升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水平,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做优供给,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
阵地建设实体化。大力推进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和职责任务,完善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推进市级综治网格中心实体化建设,实施镇街综治中心提质升级工程,制定镇街综治中心外观标识内务规范工作指引,规范“五室一厅”设置、“粤平安”云平台配置,推动镇街平安法治办、信访办、司法所在综治中心实现“三中心”融合运行,实现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作为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发现、预警、化解工作的最前沿、主阵地,因地制宜推进289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进一步落实人民调解室、社区警务室、网格工作室等三个基本项建设,深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员、公安民辅警、专职网格员,将关口前置、力量下沉,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充分发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第一道防线功能,让群众有地方说事、能就近说事。
内容供给多元化。在综治中心充分聚合公检法司力量和信访接待力量,住建、人社、教育、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力量,妇联、民政、心理医生等帮扶力量,社会组织、“五老”人员、新乡贤、平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整合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功能,全方位提供多元服务内容。坚持“村(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结合常驻、轮驻制度安排,力争做到让群众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畅通诉求表达、疑难解答、矛盾化解通道,严防矛盾积压激化。
服务方式定制化。推动驻村法官、村(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多元解纷力量信息分类入库,在坚持快速妥善处置一般矛盾纠纷、急事急办的同时,结合当事群众的信任度、诉求和矛盾的复杂度,积极帮群众定制解决诉求的组合模块,采用预约制提供点单式服务,必要时上门服务,形成群众点单、综治派单、多元力量接单的工作模式,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在镇、村(社区)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让“法律明白人”成为活跃在基层一线的矛盾纠纷调解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初始。
做精战法,构建全链条解纷模式
网格排查精细化。推动综合网格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张网格、一份清单“五个一”改革,全市23个镇街均成立网格和大数据事务中心,划分综合网格,由村(社区)两委联合社区民辅警,组织网格员和村自有力量,发动“五老”人员、物业(楼栋长)、平安志愿者,及时发现处置苗头隐患。建立矛盾纠纷网格排查责任清单,明确日常巡查、问题处置、整改落实等环节具体任务,以及每日汇总录入、重大敏感情况及时报告、紧急情况边处置边报告、抄告联动等制度机制。推动综治力量下沉,依托“法官驻村”“检察官入企”“警员入格”“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形式,推行“三官两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入网格,为群众提供矛盾化解、宣传普法等法律服务。设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奖励资金,明确考核办法,实施“一事一奖”,激发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队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矛盾化解法治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开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推动案结事了。强化人民调解,建成覆盖全市镇街、村(社区)、重点行业的三级调解网络,建立各级调解委员会459个。强化诉前调解,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调解超市,设立 “门诊式”服务窗口,将专职调解、律师调解、特聘调解纳入统一平台,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提供立案、调解、裁判为一体的综合型诉前调解服务,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强化警务调解,全市64个派出所全部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社区民警兼职进入社区(村)“两委”班子,下沉社区,就地就近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和解、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司法确认等不同方式不同阶段的推进和衔接工作机制,引导帮助当事人知晓法治化解纷“路线图”,选择适合其自身的方式和渠道解决问题。
解纷模式结构化。针对家庭情感纠纷,汇聚妇联、公安、心理服务等力量,建立家庭情感纠纷调解团队,及时跟进有效调解辖区内家庭情感纠纷。针对劳资纠纷,汇聚公安、人社等力量,建立劳资纠纷调解团队,职能部门及时同步介入,联动快速解纷。针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以问题项目为牵引,建立领导包案制度,明确牵头领导和统筹部门,组织涉及部门的专业人员成立专班开展化解工作。发挥网络便捷优势,通过现场连线、约定时间召开视频会议等方式,让矛盾纠纷当事人和专业调解人员通过网络实现面对面,汇聚资源,提升效率。
行业止争专业化。引导企业、行业结合实际建立专业调解组织,组建知识产权、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23个,成立商会调解组织31个,组织开展新业态领域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实现专业纠纷专人化解。结合大湾区建设的需要,加强跨区域矛盾纠纷调解、商事调解和涉外法治建设,成立深圳中山跨界人民调解工作室、商事纠纷调解工作站、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不断提升专业认可度、公信力。在产业园区探索推进园区调解中心建设,运用结构化解纷模式,就地解决园区内多发的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
做实基础,提升全方位解纷能力
素质提升实战化。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量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弱信号发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市级政法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常驻、轮驻、随驻机制,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切实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探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人才库,汇聚各部门各行业专业力量和行家里手,发挥日常培训和传帮带作用,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队伍整体水平。建立重大敏感案事件复盘制度,深入回溯剖析预防预警化解处置全过程中的执法问题、衔接问题、作风问题、效率问题,依法依规通报或追责。
工作重心差异化。各镇街根据实际,针对性建设矛盾纠纷调解阵地,配置调解力量,用好调解渠道和调解方式,提升多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针对性和效率。针对城市商业小区,东区街道创新探索“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共同参与治理的“四方平台”,将“两代表一委员”、“党员群众智囊团”、共建单位等引入小区议事协商工作中。针对农村熟人社区,阜沙镇以村民休闲聚集的大榕树为阵地,开展“榕树头文化+基层治理”工作,组织村干部、调解员、网格员等力量,在榕树头下议事论事、化解纠纷。
数据治理智能化。依托“粤平安”云平台,加快建设“平安在线”信息系统。筹备开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数据平台,汇聚网格排查发现、群众申诉求助、公安110、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等数据,自动关联合并,全量掌握矛盾纠纷线索。搭建统计分析模块,及时展示区域形势、类型态势、变化趋势。研发预警模块,由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推送提醒。研发业务规范化流转模块,全流程展示、全流程监督,网上协同、信息共享,实现闭环管理。研发工作量化统计模块和重点工作责任模块,服务考核和作风建设。强化调度协同可视化、案事件卷宗电子化等基础建设,提升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