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岭 · 域集中趋势下的感知架构演进——中央计算毫米波雷达:方案、优劣势、案例和展望

科技   2024-10-13 08:40   上海  

图片来源:Yole

所谓“中央计算雷达”,是指毫米波雷达中仅实现RF射频前端和很少前处理的“精简雷达”。该雷达将原始数据,通过高速总线传输给域控制器,之后在域控中完成剩余的后处理。

“中央计算雷达”的MMIC和处理器分离,雷达本体内部只有很少的计算,主要的雷达处理算法在算力更强的域控中运行,因此“中央计算雷达”又被成为“雷达头”(类似于“摄像头”),或者“卫星雷达”

资料来源:《What does sensor fusion mean for the future of radar?》(Gideon Kedem)


本文介绍一下“中央计算雷达”的系统方案、主要优势、开发挑战、部分案例和展望



01

背景

整车EE架构正在从功能独立的分布式架构,转向功能集成的域控制架构,以及进一步演化为中央计算架构(融合域架构)

图片来源:Continental

将越来越多的功能集成到更高算力的控制单元中,可以提高效率、提升灵活性和降低成本。

新势力、部分自主车企(长城、比亚迪、吉利等)已率先进入域集中架构阶段,合资、外资车企陆续跟进,当中部分领先企业已开始尝试探索跨域融合架构与中央计算架构。

图片来源:亿欧智库

随着整车EE架构的演进,自动驾驶中的感知传感器也在不断迭代。

例如,摄像头正在越来越多的从Smart Camera转为摄像头模组,即,从集成了感知、决策和控制功能的摄像头综合控制器,转变为仅输出Camera原始图像的摄像头模组。

目前,毫米波雷达也开始从传统的“Smart Sensor”,向“中央计算雷达”演进。

02

实现方案

按照算法部署的位置,毫米波雷达分为下面几种实现方案。

1. Smart Radar

毫米波雷达实现完整的感知、决策和控制功能,控制信号直接输出给执行器,中间没有域控制器参与。这种形式主要用于L0-L1级别自动驾驶功能。

例如,基于盲区雷达的BSD系统,或者单雷达方案的ACC系统:


2. 仅输出目标的雷达

雷达输出目标信号,规控算法在域控制器中实现。这种形式主要用于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


3. 仅输出点云的雷达

雷达仅输出点云数据,这种形式主要用于L2+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功能。


4. “中央计算雷达”

“中央计算雷达”仅输出1D FFT之后的数据,或者ADC数据。

“中央计算雷达”完成基本的实部、虚部的处理、生成ADC数据(有些还包括1D FFT变换),域控制器执行剩余雷达算法,如多维FFT的转换、CFAR、DoA、聚类跟踪以及融合分类等。

如果传输1DFFT之后的数据,此时数量量相对较小,可以采用ETH进行传输:

如果传输原始ADC数据,由于数据量更大,一般需要SerDes接口:

例如,采用SerDes接口的多个“中央计算雷达”连接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Valens


03

主要优势

1. 性能更高

下面表格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毫米波雷达主要参数的影响因素。

可以看到,基本性能参数主要取决于射频前端的设计参数,似乎和雷达处理算法运行在哪里关系不大。

其实,上面表格中所展示的雷达公式,是在毫米波雷达工作在“教科书”上的基础FMCW模式和DoA测角算法的前提下得到的。

实际上,真实量产的毫米波雷达为了提升性能,往往在发波方式、接收通道处理、测角算法上采用各种各样的软件优化方案,使得实际的雷达性能不会局限于表格中的公式。

例如采用跳频方案,可以得到同时优秀的测距范围和分辨率性能;采用超分辨算法,可以得到远高于常规DBF的角度分辨率,等等。


“中央计算雷达”的性能提升主要来自两方面:

1)更高质量的原始数据(雷达端)

“中央计算雷达”的硬件更为简洁,由于不需要考虑后端算法,因此可以为射频前端做更多针对性的优化,提升前端数据的质量,例如提升ADC采样率、信噪比和功率。

由于不需要多过存储中间数据,“雷达头”的ADC cube数据量可以设计得更大,给后续的信号处理算法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提升整体性能。

图片来源:知乎,巫婆塔里的工程师


2)更高性能的算法应用(域控端)

域控算力比雷达大很多,可以使用性能更好、更复杂的算法,实现之前在雷达本体内无法实现的功能,同时运行时间更短,帧率更高。

例如:

1)使用超分辨算法,提升角分辨率

测角性能是毫米波雷达的关键性能,也是毫米波雷达开发的难点。在传统的毫米波雷达开发中,往往受限于处理器算力,导致很多优秀的测角算法很难实施。

域控制器可以部署性能更高的超分辨算法,从而显著提升角分辨率。角分辨率提升,也可以带来高质量点云数量的提升。常用的超分辨率算法包括DML、Capon、MUSIC、ESPRIT等,以及基于学习的DoA估计方法。

例如,如下是MUSIC/ESPRIT超分辨算法与常规DBF测角算法的性能对比示意,超分辨率算法可以实现高很多的角分辨率。

图片来源:CSDN

当需要做二维的角度估计时(例如4D雷达中,需要同时具备水平角和俯仰角分辨率),在域控中也可以更快的实现2D-DoA估计(例如3D FFT、4D FFT等)。

图片来源:CSDN

2)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点云质量

4D雷达点云稀疏、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CFAR会造成大量的信息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基于学习的方法被提出来取代CFAR,并直接与RD图或4D张量一起工作,以提高4D雷达点云的质量和下游自动驾驶任务(如感知和定位)的性能,这部分内容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

图片来源:4D Millimeter-Wave Radar in Autonomous Driving: A Survey

另外,雷达的多径效应会严重影响点云的数据质量,基于学习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优化效果。这类算法普适性强,不仅适用于多径产生的虚假点,也适用于其他原因产生的虚假点,这类算法对于算力和数据量要求较高,非常适合在域集中架构中进行应用部署。这些算法包括:随机森林、CNN、PointNet++等等。

例如,Chamseddine M等人提出的DNN算法架构:

图片来源:Chamseddine M ,  Rambach J , O Wasenmüller, et al. GhostTarget  Detection in 3D Radar Data using Point Cloud based Deep Neural Network(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2020)

虚假点去除效果:

图片来源:Chamseddine M ,  Rambach J , O Wasenmüller, et al. GhostTarget  Detection in 3D Radar Data using Point Cloud based Deep Neural Network(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2020)


2. 系统成本更低

1)雷达头的硬件成本更低

由于雷达头仅传输原始数据,处理器和外围器件可以被剪裁,因此成本可以降低。例如,目前使用AWR2544的“雷达头”和使用AWR2944的常规雷达的硬件对比:


2)节省布线成本

雷达头可以直接通过SerDes线缆和以太网线缆供电(PoDL),PoDL技术采用单根电缆或线路传输电源和数据,简化了雷达传感器的布线,减少电缆和连接器成本。

图片来源:Valens

3. 融合性能更好

可以采用类似视觉的“BEV”感知架构,将多个雷达原始信号统一处理,消除目标在不同雷达FOV边缘时的跟踪中断,降低误报和漏报。

同时,能够更方便的将雷达原始信号和视觉图像、激光雷达点云进行前融合,提升整体感知性能。

在端到端算法架构下,通过使用更原始信号的毫米波雷达信号(更少的信息损失),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综合感知性能。


4. 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更高

毫米波雷达的主要处理软件部署在域控中,使得雷达算法的更新可以通过OTA更容易的实现,提高了可维护性和功能可扩展性。

同时,在保证相同性能的情况下,由于域控端算法能力的提升,可以减小对于射频前端的需求,例如可以减少天线阵列的面积,从而减小雷达头体积,降低功耗,进而使得布置更为友好。


5. 系统调试更容易

在毫米波雷达的算法开发过程中,往往使用SIL进行前期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因此需要采集毫米波雷达的ADC数据,此时会使用专用的数据采集设备采集ADC数据,例如TI的DCA1000。

有些雷达厂家,会开发特殊的标定雷达(内部增加高速数据采集卡)用于采集原始数据,例如,BOSCH MRR4开发版本雷达:

然而,这类设备非常昂贵,并且布置不便。

并且,在量产件中,这些额外的采集设备将会被移除。因此,一旦量产车上发生异常现象,需要复现解决时,将很难拿到原始数据,使得排查问题变得困难。

对于“中央计算雷达”,这个痛点将会被彻底解决,域控制器会直接接收毫米波雷达原始数据,开发团队获取这些数据将非常容易,例如自动传到云端或者备份在本地存储器中,从而大大提升毫米波雷达的开发和故障排查效率。


04

主要挑战

“中央计算雷达”的主要挑战如下:

  1. 由于需要在域控中部署毫米波雷达处理算法,雷达和域控制器需要联合开发和调试,使得开发模式变得复杂。

  2. 雷达的前端算法和后端处理(尤其是ADC数据和信号处理算法之间)紧密耦合,往往需要同一家供应商提供,因此在更换雷达头供应商时,还需要同步更换域控内对应处理算法。这种更紧密的耦合状态,往往并不是主机厂通常期望的。

  3. 目前毫米波雷达应用还是以目标/点云数据为主,对于直接应用ADC数据、RD图和4D张量的算法研究还较少,开发存在难度。同时包含4D毫米波雷达的数据集相对较少,也限制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算法的开发。

图片来源:4D Millimeter-Wave Radar in Autonomous Driving: A Survey

05

部分案例

1. 大陆

大陆目前开发了基于6代的“中央计算雷达”,据了解,该雷达方案已经获取了多个欧美主机厂的量产定点,搭载车型计划在2026年左右量产。

大陆的“中央计算雷达”采用AWR2544处理器,通过百兆以太网,传输1DFFT之后的数据。

除了输出RAW Date之外,这款雷达同样采用了多项大陆6代毫米波雷达的创新点:

其中,通过使用调频的扫描模式,可以在提升测距范围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分辨率:

2. 傲酷

安霸目前在推广“中央计算雷达”,该雷达可以将角分辨提高到0.5°。

安霸的“中央计算雷达”:

图片来源:网络

安霸“中央计算雷达”和其他友商产品的性能对比:

安霸的“中央计算雷达”方案有2个特点:

1)可以支持传输ADC数据和1DFFT数据两种方式,前者采用SerDes传输,后者采用ETH传输;

2)在域控制器中,需要采用安霸定制的芯片CV3-R处理器进行雷达信号的处理,据了解,并不支持将雷达算法直接部署在域控制器的主控SoC中;

安霸毫米波雷达CV3-R处理器介绍:

3. 领瞳科技

基于黑芝麻智能华山二号A1000芯片,领瞳科技推出了4D雷达中央计算系统,将雷达原始数据在域控制器中进行统一处理。

图片来源:https://www.eetrend.com/content/2023/100577164.html

华山二号A1000内置5颗Cadence Tensilica Vision P6 DSP,每颗DSP运算速度高达800MHz,领瞳科技使用其中两颗DSP,实现FFT、CFAR等信号的实时处理,同时使用雷达的ADC数据和RAD张量数据等,实现深度学习算法。

领瞳科技波导4D雷达中央计算系统,支持一颗双级联或四级联4D毫米波雷达的ADC数据输出(采用6Gbps带宽的Serdes接口),同时支持4颗4D角雷达的ADC数据或1D FFT数据输出(3Gbps带宽Serdes接口或1G ETH)。

领瞳科技的雷达算法软件也可以灵活部署在其他的SoC计算平台。

领瞳科技Jupitar波导4D毫米波雷达主要特点:

  1. 波导双级联4D毫米波雷达,支持原始ADC数据输出,输出带宽达6Gbps;

  2. 探测距离超过300m;

  3. 雷达ADC数据的输出最高帧率可达50帧/秒;

  4. 功耗低于5W;

  5. 整机只有一个FAKRA外部接口;

  6. 尺寸 110 x 88 x 16mm,重量轻,便于车辆的轻量化;

4. 复睿智行

复睿智行毕加索系列雷达也支持ADC数据的传输,雷达软件可适配多款域控主流SoC。

毕加索系列雷达性能参数:

5. 其他

1)纵目基于SDR2.1开发毫米波雷达中央处理系统,采用ETH传输点云或者1DFFT数据,在域控里面做集中的点云处理。

2)韩国SRS智能雷达系统公司,正在开发具有MIPI A-PHY连接的集中处理雷达,将原始数据从雷达的MMIC传输到中央ECU。

3)英恒(Intron)旗下的G-Pulse公司,开发了一种基于A-PHY的4D毫米波雷达,该雷达能够通过UTP线缆运行,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

4)在CES2024中,行易道发布了4D毫米波成像多雷达环视SLAM产品,并预告新一代毫米波雷达的技术参数达到0.1°角分辨率和每秒5万点云。


05

展望

1. 市场前景

根据Yole的报告,“域集中雷达”在2022年开始应用,在2024年会有约4000万美元的市场容量。

图片来源:Yole

不过,笔者认为Yole对于“中央计算雷达”的增长趋势可能偏保守。

例如大陆的6代中央计算雷达方案,已经有数个车型项目在2026年左右量产,一旦有头部玩家的量产车辆成功应用,该模式将会被迅速普及。


2. “雷达头”的标准化

射频前端技术会逐渐走向成熟,从而触发“中央计算雷达”的通信接口的标准化,雷达将演变为一个感知传感器标准件(类似于“摄像头”,传感器不再和域控软件耦合)。

届时,“中央计算雷达”在车辆上将会实现更灵活的适配和更换。(主机厂更希望的模式)


3. 兼容Smart Sensor

为了保持一定的冗余度,有些雷达(尤其是前向主雷达)有可能会同时保持Smart Sensor的状态:

4. 雷达处理器

对于“中央计算雷达”的处理器,目前应用较多的是TI的AWR2544,相信NXP、英飞凌、ST、加特兰等公司也正在推出类似产品。



06

结语

整车域集中架构下,算力上移是大势所趋。对于控制单元是这样,对于传感单元也是一样。

“摄像头”已经普及,“雷达头”正在开发,所以,“激光雷达头”会安排吗?




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和真实情况有可能有偏差,仅供参考。如需要相关内容更详细的技术信息,欢迎添加“雪岭飞花”微信(maxhnnl)进一步交流,感谢。


雪岭飞花精品课

1)《雪岭飞花精品课:车载激光雷达(4小时,10节,329页PPT)。学习链接https://weike.fm/a9Tsf5c3e,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


2)《雪岭飞花精品课:车载毫米波雷达(准备中):



雪岭:自动驾驶-系列文章

  1. 《自动驾驶系统:全景概览》

  2. 《雪岭 · 自动驾驶(1/10):系统架构》

  3. 《雪岭 · L3自动驾驶冗余模式和设计纲要》

  4. 《雪岭 · 自动驾驶(2/10):感知系统》

  5. 《雪岭 · 自动驾驶(3/10):控制系统-硬件(上):域控制器硬件架构》

  6. 《雪岭 · 自动驾驶SOC——芯片架构、6个主要玩家Roadmap和产品、技术趋势》

  7. 《雪岭 · 车载以太网硬件方案(万字概览)

  8. 《雪岭 · 域控制器高速通信『利器』:MIPI和SerDes》

  9. 《雪岭 · 自动驾驶(3/10):控制系统——域控制器硬件(下)》

  10. 《雪岭 · Robotaxi最新发展现状、主要玩家和技术趋势》

  11. 《雪岭 · 可能的自动驾驶终极解决方案——“端到端”开发体系概览(1/2)》

  12. 《雪岭 · 20个重点“端到端”玩家——1.7万字方案简介(2/2)》


雪岭:激光雷达-系列文章

  1. 《激光雷达系列(一):原理、分类和发展趋势》

  2. 《激光雷达系列(二):国内主要激光雷达公司产品简介》

  3. 《激光雷达系列(三):配备激光雷达的汽车汇总(含安装方式)》(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88537867)

  4. 《55图分析:华为激光雷达详细拆解和系统方案》(华为96线激光雷达)

  5. 《发布 · 华为最新192线激光雷达拆解分析报告》

  6. 《凭啥做到1000元级?速腾最新产品MX分析》

  7. 《1.5万字初探:车载激光雷达的终极形态——FMCW激光雷达的原理、优势、方案和玩家》

  8. 《雪岭 · 激光雷达常见点云异常场景分析》

  9. 《Yole最新重要报告解读:《Lidar for Automotive 2024》

  10. 《雪岭 · 万字再谈FMCW激光雷达——发展现状、挑战和应对(含2个国内头部玩家介绍)》

  11. 《基于OPA的片上集成FMCW激光雷达》

  12. 《雪岭 · 激光雷达未来『最核心』器件——SPAD-SoC》


雪岭:毫米波雷达-系列文章

  1. 毫米波雷达原理详见:《毫米波雷达系列(一):毫米波雷达简介》(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86260069)

  2. 《毫米波雷达系列(二):毫米波雷达的性能局限》

  3. 《4D成像毫米波雷达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4. 《万字介绍:4D成像毫米波雷达方案和34家主要雷达公司产品》

  5. 《毫米波技术的进步:适用于汽车雷达的封装上装载 (LoP) 技术》

  6. 《雪岭 · 毫米波雷达典型“误报漏报”场景分析》


雪岭:红外摄像头-系列文章

  1. 《雪岭 · 万字初探红外摄像头(上):基本原理、特点、应用和国外主要玩家》

  2. 《雪岭 · 万字初探红外摄像头(下):自动驾驶感知“响尾蛇”——长波红外热成像系统》




我是雪岭飞花,汽车行业24年开发经验,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自动驾驶感知和控制系统资深专家。

有深度、高质量的技术分享,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如有疏漏或者错误,请批评指正。

如需加入自动驾驶专家微信群,和上千位自动驾驶CEO/CTO、研发/产品总监、资深开发专家探讨交流,请添加“雪岭飞花”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搜索maxhnnl,特请备注所在公司和专业方向,感谢)。

雪岭飞花
研究自动驾驶行业最新趋势,做有深度、高质量的技术分享,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