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闲时花开👇关注我,加★星标★
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
“宁可丢官,不能丢人。”
“你还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决不能丢,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
“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
“得到权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权力的游戏中,你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旦参加进来,就必须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败或是死亡。”
——摘选自著名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江湖传闻
这几日,关于著名作家“当年明月疯了”的传闻,甚嚣尘上,流传很广。
更令人震惊的是,说他不仅疯了,而且还涉嫌猥亵女同事(也有说是女领导)。
少年参悟天道,写出惊世之作,一举名扬天下的男作家、男领导,怎么会疯了?
江湖传言,不过有二:
一曰其真疯。
就如梵高疯狂地割掉自己的耳朵,贝多芬和牛顿长久被躁郁症困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不足为奇。
二曰其装疯。
官至高位的他,身陷某种斗争中,想活命就必须以疯傻出丑来保命。
亦如他在作品中所写: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总能想到办法解决问题,明朝的官员们在这个矛盾上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他们想到了一个很绝的方法——装疯。”
除了这些传言,我看到一个更翔实更客观的说法是——
他病了,已有很长时间。
病患危机
关于他的传奇人生和通天文笔,以及在纸质图书畅销的黄金时代,仅凭一套7部《明朝那些事儿》,连续7年蝉联“作家富豪榜”的无双荣光,不再赘述。
单讲讲据可靠内部消息:
46岁的作家官员,缘何落此境遇。
★第一:
他凭《明朝那些事儿》一举成名,被领导看中,一路从河北、北京、山东到上海,但官做得并不顺遂。
如何坎坷,大概如苏东坡。
书生意气与官场暗涌的矛盾,通天思想与坚硬俗世的沟壑,让他一度落个“刺头”的怪称。
所谓副 厅级副主任,也是闲职一个。
★第二:
若他能有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的洒脱,也是好的。
仕途不顺,下笔如神,重操旧业,仍有成就。
可叹的是,多年的官场生涯与文笔搁置,让他已无法像当年接受央视董倩采访时说的那样,链接天道,写出奇书。
他从政多年后,曾和认识的朋友诉苦,说提笔写文,内心恐慌,无所适从,全部烂尾。
他在岁月和仕途中,用光了才气与文脉。
★第三:
他的家庭生活,亦有变动波折。
这牵扯到私人事体,不过度揣测。
但亦如人到中年的很多男女,难逃私人关系的离别与重建。
★第四:
他失眠抑郁到幻听幻视的地步,连正常进食已成困难。
单位念及种种,曾让他带薪养病。
肉身与心理失衡中,他误将这视为不公轻慢,遂跑去讨要说法,和领导同事发生冲突。
所谓“猥亵女同事”的传言,是由此而来。
以他的身价与认知,不可能有“猥亵之事”发生。
只是病魔驱使下,无法自控的偏执,造成流言蜚语。
★第五:
他的确去过上海宛平南路600号治疗,但已出院。
住院治疗已是一两年前的事情,不知何故现在传出,点爆网络。
没有那么多“阴谋论”。
只是一个天才作家从政后,才华消殆,心灵困顿,精神抑郁,跌落困境的悲剧。
我更倾向于这个说法。
因为我更相信常识,相信平凡。
相信所谓璀璨的天才,在滚滚红尘中也不过如沙砾般渺小、草芥般无助、蝼蚁般苟活。
三点分享
●首先,写作是反复造塔,生活是暴雨闪电。
写出《无证之罪》《高智商犯罪》《长夜难明》等一系列烧脑推理小说的悬疑作家“紫金陈”,曾被全网顶礼膜拜。
但两三年前某天,他亲自上网控诉,说身患腰腿顽疾,踏上就医之路,却遭庸医暗算。
当时,众人的震惊程度,亦如今日闻讯“当年明月疯了”般密集破碎:
一个对高智商犯罪了如指掌的作家,怎么会被庸医骗得团团转?
这就是文字和现实的落差:
为经得起读者和逻辑严丝合缝的考证,写作者会像空中造塔一样,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
亦如曹公写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写出通透又清冽文字的作者,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
因为现实的难题,如是袭来,不可修改,劈头盖脸,考验的是一个人最本能最直接的本性。
文字是思考的产物,生活是本性的考验。
就像少女时代就懂爱情苍凉的张爱玲,还是跳进胡兰成的渣洞里。
也像一生热烈讴歌爱情的琼瑶,最后反遭爱情的暗算。
作品和人不能划等号,并非说作者都是虚伪的。
而是作品和处事,是两套逻辑方式——一个是靠脑子,一个是靠实战。
很多人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本质上就是:
想得太多,而实战匮乏。
又或者,这两者本为一体:
乐于精神创作和虚无思考的人,远离世俗和社会,也匮乏实战与博弈。
●其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倒是有个大学教书的老友,原本在学术道路上做的风生水起,被鼓动去从政,后来被伤得一塌糊涂,险些丧命。
倒不是官场原本罪恶,而是说对很多人来说:
书生意气与官场规则,自带有胎里带的不相容。
前者讲情怀与梦想,后者论权力与臣服。
被贬官山林的王维,挂官而去的陶渊明,投江明志的屈原,早已告诉我们:
书生适合精神生活,官场畅通俗世道路。
若“当年明月”没有从政,是不是就可馈赠中国文坛更多高维通透、惊世入心的文字?
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看到的当下是:
风靡一时的《明朝那些事儿》成就了他,亦伤损了他。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生诸事都难逃“福兮祸兮”的诅咒。
●最后,不失重的中年,需要内心的锚。
不搞阴谋论蛊惑人心。
不渲染桃色八卦自降品格。
我看了那么多“当年明月”的传闻,最深刻的认知是:
中年危机,不分高低贵贱贫富。
他一系列的遭遇,有职场的不顺,有价值的旁落,有情感的挫败,有疾病的困扰,有天才的疯癫,更有中年困境的夹击。
中年人最难捱的痛楚是:
对这个草台班子的世界祛魅后,因看透世界虚妄和人性凉薄,而在“人生无意义”中陷入绝望。
普通人因要尽养老养小责任,一边深夜痛哭,一边凌晨赶路。
权贵者陷入贪嗔痴,一边攫取更大名利欲望,一边身陷斗争暗涌。
而本是文人、官居高位,在仕途与写作之中均无法找到抓手,也均不得安放的“当年明月”,在无所适从的内心战争中,走向抑郁。
人,终究是要找到一样事务——或职场,或家庭,或梦想,或信仰——来安放自我。
一再和朋友们说:
外在的一切都是假的,唯有沉实活在当下的建设中,是真的。
期待看到这篇文的你:
不管身在何处,不管从事何业,不管怀揣何梦,不管爱恨何人,都不要忘了建设好自己生命的抓手,安放好内心的锚点。
抓手越多,锚点越稳,风浪袭来时,你越有所安放。
你要投入到这虚假的滚滚红尘中,找到自己修行的工具,稳稳地踏上“借假修真不当真”的朝圣之路。
如是,无所执着,而得辽阔。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