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风俗|西湖月老祠

文化   2024-09-27 12:40   浙江  

一部人类婚姻风俗史,当然会写得十分厚重。就说西湖一带的婚俗流变吧,也不是一篇短文可以说得清楚的。比如《梦粱录》记南宋杭城婚俗,和《杭俗遗风》记清末杭城婚俗,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变迁,值得细加体味。现在我们就先从西湖边上的“月老祠”说起吧。


· 月老祠 ·

古代有个故事,说青年男女之间的姻缘,是由一个叫做“月下老人”的神仙掌管着的。这个故事被唐代作家李复言记录在他的传奇集《续玄怪录》里。“赤绳系足”、“千里姻缘一线牵”,便成了典故,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

月老像

清 周培春 《民间神像图》

这个故事当然是虚构出来的。有的学者经过考据,认为它的发源地应该在印度,是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不过这个故事传到中国之后,似乎已经彻底中国化了。故事里那个掌管天下人姻缘的神秘人物受到了中国人的普遍喜欢,后来甚至就衍变成了他们的神灵信仰之一。人们为他建起了祠宇,香火供奉,很是虔诚。

据老人回忆,清朝末年西湖一带的月下老人祠大概就有三处。一处在天竺,一处在吴山,还有一处在净慈寺前的漪园。到了民国年间,天竺和吴山的月下老人祠都已先后毁弃,而漪园月下老人祠则硕果仅存,闻名遐迩。

漪园前身是白云庵,清雍正年间重修。乾隆南巡,御笔题“漪园”二字为额。光绪年间,又由杭州藏书家丁松生和仁果和尚募资重建,当时便在庵的边上添造了月下老人祠。

白云庵

《浙江西湖风景》杭州活佛照相馆制 1924年

祠中塑月下老人神像,白发银须、善目慈颜,披着一件半新不旧的红袍,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似乎是个人见人爱的老好人。他一手执着那本神秘的姻缘簿,一手拈着根红绳,正忙碌着替人家牵线搭桥呢。祠门两侧,赫然一副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副楹联描述大多数人对婚姻的期盼和祝愿,还是很有感情的。

更为有趣的是,当年在这个月下老人祠里,还备有诗签100条,专供那些正在祈求美满姻缘的未婚男女们前往求签,以卜终身大事。

我们知道,求签是古代占卜术在后世流变所出现的一种形式。这种迷信活动一般总是在寺庙宫观之中进行。庙里预先准备了一大批签词,这些签词通常为诗句,故又称“诗谶”。签词可以摘录前人典籍中现成的诗句、语句;也可以专门编写。诗句的意思一般总是较为隐晦曲折,往往语意双关,模棱两可,容易被人作不同的理解。

届时,善男信女在神灵前虔诚祷告,颠摇签筒,筒中总会有一支签偶然跳出签筒,跌落在地。此人便以为这是神灵的旨意,拣起这支签,按签上记号寻找它所对应的签诗,再请专门从事解签的人为他解释签词的寓意,以预测自己的命运。

当年在庙里为人解释签词的人,一般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机辩的口才,鉴貌辨色,随机应变,巧舌如簧,甜言蜜语,总是会迎合求签人的心思,说得他们笑逐颜开,满怀着美好的期待回去。倘若将来的情形并非如此,人们也不会去责怪签诗,总会寻找某个理由为之辩解。倘若一旦应验,更是惊喜若狂,奔走相告,称颂签词是如何如何神奇灵验!大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当年有许多人都趋之若鹜,特别是青年男女,鉴于婚姻大事的难以预料,颇多曲折,为求心理慰藉,更是非去月下老人祠求签不可的。

关于漪园月下老人祠签词的来历,也有多种说法:一说,当年有个落魄书生在祠里借宿半年之久,临走时无以报答,便留下了签诗55条。一说,这55条签诗是清代一位大学者俞曲园所辑,后来又由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馆长、越州金可庵续辑45条,合成100条。金氏后来还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白云庵月下老人签词考》,发表在民国年间杭州《胜流》半月刊上。

还有一说,则以为这100条都是俞曲园所辑。现在看来,签词究竟是谁所辑已经并不重要,毕竟这不是科学,是当不得真的。只是作为一种心理慰藉,也似乎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其中的一些签词,常常幽默而又玄妙,诸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玉之美”,“只一点故情留,直似春蚕到死,尚把丝抽”, “可妻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风动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不愧于人,不怍于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知其人,视其友”,“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仅从字面上理解,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不过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却又很是耐人寻味。

今玉皇山附近白云庵



作者 | 顾希佳

资料来源 | 《西湖风俗》,杭州出版社,2004年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非常西湖
馆藏精品、展览介绍,第二课堂活动等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