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景”新韵,看新洲稻田里的“新力量”

政务   2024-10-21 21:04   湖北  

10月下旬,秋粮收获已到尾声,秋播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田间地头的新农机、新粮种、新农艺,绘出“新洲稻田新画卷”。




“蛙稻共生”带动经济生态双赢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10月12日,在新洲区汪集街道洲上村生态稻蛙养殖基地,放眼望去,40个稻蛙池内,水稻已接近成熟等待收割,栖息在水稻下的黑斑蛙生机勃勃,叫声不绝于耳,俨然一幅生态和谐、稻蛙共生的田园农耕美景。
洲上村党支部书记林先明介绍,“蛙稻共生”,就是在水稻田中引入蛙类,利用其天然捕食能力控制害虫数量,同时蛙类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促进稻谷的生长和品质提升,从而减少稻田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这种生态循环的种植模式,既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稻田蛙还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为农民增收。

村支书林先明(右)和基地技术顾问余清平巡视稻蛙养殖池。

据了解,洲上村由17个自然湾19个村民小组组成,人口2634人。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林先明和村“两委”班子一直在琢磨,如何让村里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村里有位叫余清平的农户,近年来从事稻蛙养殖,收益很可观。经过调研和多方学习,我们和村民共同研讨,觉得稻蛙养殖是可行的,并专门派人到外地学习稻蛙养殖技术。”林先明说,在新洲区民政局驻村工作队和汪集街道的支持下,去年2月,村集体筹资80万元,建成占地53亩、有40个稻蛙池的洲上村生态稻蛙养殖基地。基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稻蛙池每亩获纯利逾万元。
寒露过后,天气转凉,在养殖基地,不少青蛙已钻到田边松软的土层里,眼睛微闭,俨然一副要渐渐入眠的样子。
65岁的余清平正在稻蛙池边忙碌着。这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从2018年开始从事稻蛙养殖,他家占地13亩的稻蛙田每年总收入可达30万元。听说村集体要建稻蛙基地,他主动将自己积累的种养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并接受村里邀请,担任基地技术顾问。

生态稻蛙养殖基地的稻田蛙成群结队出来活动。
“一只青蛙可产1500—2000个卵,成活率高达70%,繁殖力非常强。天气一冷,青蛙就会进入冬眠。冬眠前,青蛙肚子会积累大量脂肪。”余清平随手从池边松土里捧出一只肚子圆鼓鼓的青蛙介绍说,青蛙脂肪是炼蛙油的原料,蛙油可卖到每斤200元,经济效益非常高。
“水稻种植:育秧,4月15日;插秧,5月25日至30日,行距0.8米,棵距0.7米,全过程不打药,不施肥;收割,10月1日左右……黑斑蛙养殖:分为投苗准备期、投苗及管理、幼蛙训喂、日常管理4个部分……”这是基地关于稻蛙的种养殖安排。说起种养技巧,余清平随手拈来:“水质比较关键,稻蛙池内不能用普通的河水,要用井水或者泉水,为此我们专门在田边打井供水。”余清平指着基地一处污水处理设备说,稻蛙池产生的污水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确保田地生态环保。

黑斑蛙生机勃勃,俨然一幅生态和谐、稻蛙共生的田园农耕美景。
“稻蛙共生”生态立体循环农业,重构了“蛙吃虫、稻遮阴、蛙供肥”相互供给的稻田生态系统,在这种模式下种植出的水稻,无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更符合现代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追求。这种新模式的推广不仅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健康、安全的粮食产品。
“但村里的稻蛙养殖也面临不小的风险。”林先明说,“最致命的风险就是蛙病,一旦大面积传染,就会造成不小的损失甚至亏损。另外,青蛙收购价的浮动,也对收益影响较大。”

洲上村生态稻蛙养殖基地。
“稻蛙死亡率一般要控制在3%以内。”余清平介绍,青蛙也会患上各式各样的疾病,如蛙肠炎、软腿病等,特别是一种叫“歪白病”的传染病,死亡率极高。“在种养过程,稍微哪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就极有可能导致蛙病的产生。”
“我们通过调研和学习,准备与华农专家合作,积极利用‘蛙稻共生’模式,改‘稻蛙养殖’为‘蛙稻种植’,在‘蛙稻共生’生产中减少青蛙数量和其在经济收益中的比重,加大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提高产量,通过‘蛙稻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种植出零农药、零化肥、无公害的高品质水稻。”林先明透露,这种纯生态种植的优质水稻很有市场,收益可观。
“未来我们洲上村将以蛙稻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后期我们也将开展蛙稻养植和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向周边有意向的村和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关键是我们要严格绿色生产标准,打出生态米品牌。”林先明对此充满信心。

自动化智能化农机服务

让更多小农户受益 实现增产增收

在新洲区徐古街道武汉市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智能化育秧基地,一盘盘嫩绿的油菜苗正沐浴着秋日的阳光,茁壮成长。合作社负责人洪亮介绍,今年计划育5000亩油菜苗,目前2300亩的苗正在培育中,再过十天半个月,田里稻谷收割完后,这批油菜苗就可以插种了。

■ 智能化流水线育秧

为粮食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2019年引进无纺布露天育秧新技术,并随之配套了智能育秧生产线,实现了垫土、洒水、播种、覆土盖种等育秧环节的自动化作业,是新洲区首家采用大规模机械化育秧的农业合作社。

武汉市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洪亮驾驶收割机收获稻谷。

10月12日,在合作社露天育苗基地,成百上千的育苗盘整齐排列在水泥地上,颇为壮观。每个育苗盘的长、宽分别为60厘米、30厘米,面积仅0.18平方米。育苗盘内满是刚从土里钻出来的油菜苗,几片小叶,嫩绿嫩绿。

“春季气温低,育苗时需要盖上无纺布,通过自动化设施实现保温保湿;现在气温高,育苗不需要盖无纺布。”洪亮介绍,通过无纺布育秧技术培育的秧苗,最快20天便可下田,15—20盘便可满足1亩田的插秧需求,基地每年可以培育供上万亩农田插秧的秧苗,除满足自身种植需求外,还可以对外提供育秧订单服务。

武汉市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农人”洪亮在丰收的稻田绽放微笑。

据了解,传统的水稻大棚育秧技术,建造钢构大棚成本较高,土地利用率较低。水稻无纺布露天育秧技术,在空地露天培育秧苗,土地可循环利用,且秧苗接近于自然生长,具有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发芽率好、成活率高、秧苗质量高等优势。

“这种智能化、流水线育秧方式培育出来的秧苗密度适中,更适合进行机械化插秧,很受欢迎。”洪亮说。

■ “手机气象站”发挥大作用

实时动态气象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29岁的洪亮当过兵,退役后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经营合作社,经过几年的锤炼和摸爬滚打,现在已俨然成为一名农业生产领域的“多面手”,既懂种植又善经营。合作社大多数农机设备,洪亮操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近年来,合作社先后流转了附近村湾4000余亩土地,从事规模化水稻种植,并年年添置新的农机设备。目前,合作社配备有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打捆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72台套,作物种植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新型农业机械的助力下,合作社种植的稻田亩产量可达到1500斤,亩产值1800元。

洪亮说,现在种植产值产量高的优质水稻成为趋势,从翻地、育秧、施肥到田间管理、收割等都离不开现代化农机的运用,它们是提升产品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力量。

洪亮以无人机为例介绍,现在的农业生产一年四季都离不开无人机,从播种到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植保等全程,都需要无人机的参与,各种功能各种用途的无人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就说打药吧,人工打药,一个人一天只能打几亩地,而无人机十几亩地分分钟就能搞掂,不仅效率高,而且更精准,可实现最优施药效果。”

天气对农业生产在影响不容忽视。洪亮专门通过手机订阅了专门为农业生产“量身订做”的气象信息,由省气象台免服提供服务。“这个‘手机气象站’一天24小时动态更新地湿、风向、风级等数据,用科学的实时气象数据指导农业生产。这是数字时代农业生产的一个典型特征,我们只有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

让更多农民受益实现增产增收

徐古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胡志兵介绍,近年来,新洲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建水稻集中育秧设施、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数字农技、智慧农机助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助推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洪亮介绍,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连续4年被纳入新洲区农业社会服务主体,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在基地设立新洲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为新洲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武汉市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智能化育秧基地,洪亮察看油菜苗培育情况。

“旋耕整地60元/亩,水稻代育80元/亩,油菜代插110元/亩,无人机飞播10—12元/亩,无人机施肥10—20元/亩,秸秆粉碎还田60元/亩……”在合作社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着合作社对外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价格表,每一项服务的价格透明清晰。

洪亮介绍,合作社除了全程机械化种植4000亩流转地,还为新洲区的20余家种植大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了徐古、潘塘、旧街、仓埠、邾城等街道的近6000亩稻田,通过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让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

随着农业智能化、机械化推进,新洲的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新洲的“丰景”别有“新味”。




精彩推荐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秋播秋种正当时~










贴心!服务送到“门口”

来源:长江日报 《大地》周刊 
编辑:柯岱宏 责编:苏娟
编审:王建玲

文章经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投稿邮箱:xzwjw2016@163.com





感受新洲变化,传递新洲能量,

倾听新洲声音,领略新洲风采。


——记录新洲,权威发布

新洲发布
感受新洲变化、传递新洲能量、倾听新洲声音、领略新洲风采 ——记录新洲,权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