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敦化法院持续推进无书记员庭审制度改革,着力构建数字化庭审,全面加强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全流程在线、全方位覆盖的审判模式,助力庭审速加速、周期缩短,推动审判提质增效。
审判“新”模式、科技助司法
敦化法院以司法改革为基点,加大智慧法院建设力度,多方位打造新模式,助力司法新动能。一是开展无书记员庭审改革。2024年3月敦化法院开展无书记员庭审模式,该模式利用先进的录音录像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传统的书记员记录工作。庭审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入笔录同步转换与无书记员模式结合,解决语音庭审文字转写质量不高的问题。该技术运用大模型语音理解及文本归纳技术,自动对庭审中语音识别的内容进行归纳、校对,实现全文笔录的自动精简和规整,提升了笔录制作效率和内容质量,大幅度减轻传统庭审中书记员在笔录制作上的工作量,同时满足法官庭后笔录阅读习惯、回溯案情和文书编写的需求。二是推广电子送达集约化模式。2021年敦化法院开始试用电子送达,2022年该院依托新视云送达平台实现电子送达全覆盖。电子送达运用率达81.8%;确需线下送达的,送达人员严格落实送达跟踪、送达回填,综合送达成功率达91.69%。制定《集中送达工作规程》,明确集约办理事务不符合标准或超过时限应由相应岗位人员承担责任,确保集约办理事务规范高效、责任清晰。三是积极应用诉前调解平台。敦化法院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依托,畅通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通道,与侨联、总工会等十余家单位构建总对总平台,对总对总单位开放调解室,加强与综治中心的互联互通。针对特定案由或当事人特定身份开展分类施策化解矛盾,使得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得到排查化解,由法官“手把手”指导、司法“面对面”调解,打破时空限制,发挥便民效能。
节约“广”资源,开展新模式
敦化法院近年始终秉承节约资源,合理消耗的支出理念,在智慧法院引领下过好“紧日子”。一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以庭审录音录像为载体替代传统的人工笔录,将原来的14个驻庭书记员集约为一个审后团队,由4名审后书记员负责庭审保障和卷宗归档。送达工作从原来的全院法官书记员参与送达,集约为仅由4人组成的送达组。通过法官派任务单的方式,经过送达组地址统计,进行同一地点或同一片区的“顺路”送达,大大减少了相似地点往返多次送达的人工成本。二是节约物力支配支出。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将电子签章嵌入办公系统,让公文处理实现从“线下”转变到“线上”。除涉密文件资料外,所有公文均通过办公系统转办、传阅,对值班值守、出差考勤等工作全部实现线上办理,切实做到全程网办、全程留痕。打造流畅无纸化庭审流程,在笔录签名环节利用当事人端一体机,实现在线签名、捺印,一次签名,多页利用。通过节点式扫描,实时上传卷宗,便于法官查阅办理案件,实现环境友好性办公。三是节约财力降低成本。针对处于羁押状态的当事人无特殊情况均采用远程庭审,降低法官实地开庭往返涉及的财力和时间成本。同时依托新视云平台进行案件首次送达,大力推广电子送达降低邮寄成本。针对电子送达和邮寄送达失败的案件,采用汇总地点式送达,大大节约了多人次送达产生的车辆交通费用及人力资源成本。
保障“全”流程,提升高效率
敦化法院自开展改革以来创新制作流程指引、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对全流程的人员技术保障。一是建章立制,铺好流程轨道线。制定《审判辅助事务集约管理中心操作规程(试行)》,细化管理流程和注意事项,准确划分审判团队和审判辅助事务的责任界限;《程序事务集约化改革工作流程》《集约办理中心内部流转办法》,改变传统案件单链条流转模式,统一到集约办理中心完成;《案件材料集中收转工作办法》《结案事务办理工作规程》等涉及各环节的9项操作规程,明确办理方式、流转时限和工作标准,确保集约办理事务规范高效、责任清晰。二是加强服务,填满审判助推器。组织全体审判领域干警学习操作技能,提高干警审判执行业务信息化技术水平,确保审判辅助人员均能使用各种数字化平台。成立审后团队,对无书记员庭审过程提供技术服务性保障。同时,进一步提升审判辅助事务效率,将程序事务的内容从审判业务部门剥离,例如对卷宗的统一归档,前期的地址确认和送达起诉状、中期的调取证据以及后期裁判文书的送达。三是科技支撑,引领全域加速度。自2024年3月以来,敦化法院在审判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启用了14间配备有智能语音庭审系统的数字法庭,引入专业运维支撑,结合小额诉讼案件占全院案件量50%左右的现状,推动打造无书记员+快审快结的庭审模式,快速提升了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水平。同时通过新视云送达平台充分发挥电子送达时间快、成本低、接收易优势,实现“时效快”,平均用时不到一天,当事人即可收到诉讼文书;“接收快”,当事人接收诉讼文书操作便捷,只需一部手机,便可查看。多角度科技支撑,大大缩短审理周期,提高敦化法院审判质效。
文字 | 赵洪儒
编辑 | 熊婧言 初审 | 古钰镜
复核 | 杨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