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纪实】李建印:秋雨中的情思——参加故乡澄城中学百年校庆有感

时事   2024-11-05 13:25   安徽  




编发||拂晓哨位(ID:fxsw2021) 

作者||李建印  


今天,阳历十月二十日。
往年此时的渭北高原,秋风瑟瑟,落叶遍地。秋收冬藏,除过个别家里红薯没有挖完,大田农业基本收尾完毕。因为还有三天,就是霜降了。到那时,霜杀百叶落,晨起一片白。季节告诉你,该穿秋裤了,离冬天不远了。
今年的夏天好似特别长,高温持续不断,秋天珊珊来迟,搞的桂花迟开了一月,有人以为桂花今年不开了。但这季节不饶人,大范围、大度降温。今日,澄城县城气温1-10度,老家好似已进入冬季了。
但我感觉故乡的中学教育,恰似春天,百花盛开,芬芳馥郁,令人陶醉。
澄城中学百年校庆暨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举行,让我思绪万千。
从1924年开始,我们澄城县的中学教育已走过百年历程。澄城中学尽管五易校扯,八次更名,二十四任校长持鞭,但五万多名优秀学子,考入大学,仅1964年就有4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改革开放以来七十一名同学进入北大清华,澄城中学在渭南市名列前茅,在省里小有名气,真的不一般。
二十天前,两次在微信中看到“祝澄城中学建校10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邀请函,尽管是发给我的,但我并没有回复,因为难以回复。

赠言上了照片墙

后来,澄城中学现任校长王会香女士几次打电话给我,言辞恳切,特意邀请。我实在不好意思,如实向她说明,我弟兄三个,兄和弟都上过澄中,我没上过。小家里原三口人,老伴是澄中高75级毕业,儿子在澄中上过一年多高中。
推不过,我在微信中发了以下容:
首先祝贺故乡中学百年校庆来临,其次感谢你在百忙之中两次邀请。作为澄城人,我为县里百年中学教育而自豪,更为现代澄城中学进发展快车道而欢呼。作为一个年过六旬之人,为后辈们能有如此优越条件受到良好教育,深深感到祖国强大,人民幸福,教育发展而庆幸。作为一个没有在澄城中学上过学的人,能够得到你的特别邀请,我内心非常感动。有教无类,我们失去到县城中学上高中机会,是社会造成,与学校本身无关。学校这几十年建设与发展,得到人民认可,上级表彰,历史记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王校长成为全国全省先进,足见你对澄城发展突出或者叫卓越贡献。历史与人民不会忘记您。我总觉的这次活动人比较多,组织难度大,加上我个人没有在县城高中就过学,只害怕有损学校名声。如果校长真正需要对我进行补习教育,我愿意回家去呐喊助威,为澄城的未来,为无数后辈教育,助自己一臂之力。表态如有不当之处,请校长海涵。
学生,李建印于西安

王校长阅后电话告诉我,李部长,你年初参观时提出的意见,我们已经采纳,请您检查落完情况。这我才想起,年初,家兄病危在县城医院住院治疗,我应县政协党俊平主席之邀,参观了新校址上的澄城中学,印象颇佳。王校长亲自陪同,全程介绍,让我深受感动。其中谈到关于举办百年校庆活动时,我琢磨再三,提出一些小小看法。谁知,她说采纳了,要我看看。
周三处理完嫂子的后事,周四上午和夫人回到西安,负责了一天多孙子孙女的陪伴和接送任务。周六上午冒雨回到故乡,完成报到。当晚参加由国内外返回澄城的三百来位校友茶餐联谊活动,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旭热情致辞,表达欢迎感谢之意,游子们在初寒中感到了故乡的温暖。茶水溢出的清香胜似酒之醇香,家乡特产的樱桃汁甜到心中。

5、6级的大风,7、8度的气温,没有阻挡我散步的决心。夫人与我同行,本家远房的侄子李积民退休在家照顾即将九十岁的母亲,作为校友,参加活动,成了我临时秘书。他担心我开长途安全,让他女儿李静从西安保障来回。他们父女两,和我夫妇一起去踏勘县里几十年前建成的体育场。
料峭的寒风,一直在吹。濛濛的细雨,慢慢在下。而这时我的头脑异常清醒,脑海里不断闪回着过去的片断,不停地思考着这几十年与上学有关的过程,尤其是与上中学有关的细节。

1969年下半年,尽管仍在运动的冲击之中,各个地方仍然恢复了中学教育,我进入到临时由公社开办的代庄中学。教师除个别因各种情况不能再进入县中学任教人员之外,基本上是由原来小学教师升级担任,也有些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毕业,一直在乡村代课的民办教师上岗任教。在初一三班开始了二年学习,1971年7月毕业。学校先后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运动,参加了无数次游行,列席了多场批判活动,见证了无数昔日熟悉人批判斗争,也现场观看了自己家亲人,被以莫须有罪名揪斗。但还是学习到了一些知识,经过了多次考试。保持了自己从小学开始班级第一位置。大多数学期我都担任了学习干事,只有一个学期担任文体干事。
毕业考试照常进行,我也自信考得很好。但能不能考上县办高中,谁也不清楚。后来明确是由贫下中农推荐,最后由县里公布名单。

开学了,没有见发榜,只是个别通知到录取人员。我自然在广阔天地练红心,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听说不被推荐理由是我家上中农成份,我哥哥文化革命前上过初中,加之我舅舅尽管解放前参加了革命,但家庭成分是地主,这也不能被推荐。但村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李七金,对我高看一眼,抽调我到大队担任“农业学大寨专干”,早早有了在大队工作经历。整天带领村里男女老少平整土地,天天与470多人打交道,不是忙于划线,就是丈量土方,或者是与人吵架,平息矛盾争执。
两个多月后,突然知道公社自己办了一个高中班,招生名单中有我。起先准备在农村奉献一辈子,也给李七金长辈表过的态又松动了,自己回到了学校。继续了两年半的时光,又继续担任学习干事,完成了高中学业。

天越来越冷,夜空中隐现的月亮逐渐被乌云完全笼罩,不知不觉中,发梢被那似有似无的雨浸湿。体育场门卫提醒,晚上九点半了,他们要关灯锁门。我这才收回信马由缰的思绪,仔细端详这体育场,田径场与足球场具备,体育馆也巍然屹立,供群众运动的场地也不算少。又想起中国篮球名宿,中国奥运会旗手之一的王立彬,曾经给我发过他们在这里举行三人篮球比赛的照片,看来作用发挥还算不错。与我们当年在县里北大场露天进行比赛,不可同日而语。这南北相距约五公里、穿越时光50年的两处体育场,不正是县城发展的生动写照。县城由两万人到现在十几万常住人口,也是城镇化的真情记忆又恍乎记起,这个体育场是与我初中校友,早我两年入伍到青藏兵站部服役,庄头村的樊孝斌担任体育局长时所修,不知是否属实。

睡在纪念活动安排的宾馆房间,一夜没有睡好,不是床不合适,也不是房子不够宽敞,而是回忆的思维难以抵挡。

想到了刚才茶餐会时,曾经担任过渭南市城建局长的崔校极老兄,过来与我说话。我不认识仁兄,他告诉我,与我哥哥是初中66级同班同学,1964年抗旱时和同学张耀明在我家住过。想起我和同村李富拴用扁担抬着馍,往返14公里路,给各自哥哥送到学校大门口情形。哥哥由农民到果农,在土地里刨食一生。这不刚刚离世9个月,阴阳两隔了。

想起了姐姐因为上城关完小时,周六回家,让小偷把被子偷走了,家里没有能力再拿出一床被子供她继续上学,小学没有毕业,肯定失去上中学机会,一辈子在农村。年轻时秧树苗、栽烤烟、种苹果,一个人种20多亩地,还要管两个小孩,伺候两位老人。

想起大妹妹淑莲学习成绩挺好,高考时,排位在后面,高度近视的她因为没有钱,一直没有配过眼镜。1977年参加高考,题目直接写在黑上,她看不清楚,影响了考试成绩,没有被录取,只能是终生种庄稼、栽中药、烧砖。

想起小妹妹和弟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进过澄城中学或者只是初中学生,没有机会参加高考。

想起高度近视2600度,一字不识的母亲,当年一再讲,只要你们能考上,能往前走,大人就是吃糠咽菜,也要把你们供出来。
我与同样难以入睡的夫人议论,我告诉她,这次能来参加校庆,是跟上她又一次沾光。她则说,是因为学校庆祝活动请我,她才知道也来参加。她们当年也是完全推荐方式,进入澄城中学。多亏她原来班主任白俊生老师,对她学习始终突出赞赏有加,提前告知村革委会主任,学校定会推荐。开证明时,是他们后来班主任李广才去村里,支走了当时的大队文书,自己开了证明,她才得以进入县中学求学。她父亲是1950年入党老党员,但因他人诬陷,被开除常籍,直到1979年才恢复党籍。从能够上学来看,至少当时证明写的是政治清白,不是清楚。
想到我的儿子、夫人随军生活,实际部队驻地距离家中180多公里,平时无暇顾及,最长一次178天我没有回过家。爱人在单位上班,西北天亮的晚,冬天下班晚,披星戴月是正常情况。小孩放学没有人管,尤其是冬天儿子放学一直在大门外等待,冻得受不了。最后只好转回老家上了一年多,也算是澄城中学学生了。

想到我的爷爷,澄城中学设立时,他随别人外出,已经在西安和天津做生意多年了,1927年初病逝,不一定看到过县里中学教育。而父亲则在1930年前后随着祖母改嫁另走别家,在县城上过二年小学,进入山货铺子当学徒,再无进校门机会。直到16岁被他过继给别人的叔父领回家,割掉了满院比人高的蒿草,开始了终生务农岁月。
越想越难以入睡,越想越理不出绪。
自己是不幸的,还是幸福的?
说不幸,是失去了进入县城中学上学机会,没有得到优秀教师传授,没有具体参加过理化试验,没有看到当时澄城中学院子到底多大,没有享受那每月可能有的粮食补助,更没有机会与高水平同学交流切磋 . . .
进入澄城中学院子,是我高中毕业,回村担任大队民兵连长,参加县里民兵连长集训,短暂居住过一周时间。中间还有几天吃错药,一觉睡几天,什么也不知道。
说幸福,毕竟自己在家乡完成了高中教育,得到了毕业证,为后来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毕竟是故乡培养了自己,那一张薄薄的证书,成为自己后来学习的敲门砖,更是我能够在部队提升为干部的第一张通行证,还是我能够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开始大专教育的起点,也有了国防大学中青年领导干部班两年学习培养,直至后来到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经历,有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年半时间,攻读战略管理博士学历与学位的历史。尽管自己参加毕业典礼时,已经57周岁满了,成为当天学校毕业近万人年龄第一,比当时授予我们学位的校长年龄还大几个月,但我仍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这得感谢当年公社的赵顺喜书记、党锋副书记、徐振邦副主任与其他领导,感谢当年公社教育专干董贵海、王贵乾和其他同志,更感谢那些开拓者如王会斌校长、侯进仓副校长等等老师。那没有电灯,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没有统一宿舍,没有饭与菜供应,只管把你由家里背来馍馍或者红薯蒸熟,供应开水。条件较好同学可以交小米或者玉米糁,每餐可以有一两粮米汤喝的学校生活,也成为我远难以磨灭记忆的一部分。
回到老家激动,完全正常。
昨晚与表弟宋艺光叙旧兴趣盎然,其中谈到他哥宋曙光,当年与我同级,但被推荐到澄城中学上高中,是全县唯一高成份家庭出身后代,录取花名册上注明,“可教育好子女代表”。尽管休息得较晚,但没有等到天亮,我与夫人已起床忙乎。她忙着收拾,感觉到这百年一遇好事,让自己赶上了,一定得收拾利索,不能让人看到自己这68岁老了样子。我到窗口向外张望,好似有雨,但地下仍未见湿,估计今日天气不会出大难题。
“万俪酒店”一楼自助餐,这澄城老乡早餐喜欢的吃食全有。不少人回乡来,估计体会这一口美食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既是回味当年上学,又是回忆曾经的美食。菜是家常菜,饭是妈妈味道,当然会吃的可口。想一想,这50年前参加县里三、四级干部大会,也就是一碗烩菜,难得里边有一两片大肉。你得看当时饮事员脸色,高兴了给你打上来是菜多一点,能有片肉,不高兴,那勺子在菜锅里打一下,盛上来全是稀汤。48年前我当兵集中在县政府招待所,也就是一个窑洞住了四十多个新兵,一家准许来两个人送行,吃的是两素两荤胜似过年的饭。
这雨怎么又越下越大了,由零星到小雨,一会儿成为中雨级别。
我想,这不是天不给面子,而是我们这渭北旱塬确实需要雨水,小麦从播种到现在没有下过透雨,正好为小麦越冬提供水分。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这些老枝老藤发芽提供帮助,为年轻学子们尽快成长提供支持。
我们在雨中来到了澄城中学新校区,热情的小同学们,以自己的笑容展示着青春与活力,手中那一把把雨伞为大家带来一丝丝关心。王校长亲自担任讲解,充满了自豪与自信。
266亩地不算太大,但这5. 2亿投资真正不少。我们县是一个红色县,具有革命传统,但也是一个穷县,财政收入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并不富裕。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能够有这样远见,班子整体能够有这样认识,最能够做出这样决议,实现这样的意图,真正说不容易。我以为,这值得点赞。如果说历史上有不毁乡校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文人们得建设自己的学校。
新的澄城中学大门大气端庄,按照解说与无数人理解,是一本打开的书。而我告诉与我同行之熟人,这从空中俯瞰,不正是一只飞翔的大鹏。是不是只要好好读书,每一位学子都有机会成为直上九霄的鹍鹏。
尽管温度接近零度,不少人穿的比较厚实,我与夫人来时带着大衣,这时完全派上用场。但看了新校区要素齐全的布局,合理科技的建筑,正规配套的设施,尤其是读书室数万本读书,比较宽敞的空间,完全符合要求灯光,为学子们设计了良好的学习钻研条件。老师们课间休息有个喝茶与喝茶咖啡之处,中午休息可以提供一个不大但舒适的休息之地。
尤其是进入校史馆,这是活动高潮之一。对于日常来说,可能算是此较宽敞,但对今日来说,恐怕空间确实紧张。校史馆大门两侧写着为党育才,为国育 人,非常醒目。而从澄城中学红色基因开始布展,这真正出乎无数人意料之外。我党隐蔽战线雄,曾被毛泽东亲自表扬的王超北,既与我同一镇人,也是我村女婿,是我小时候二爷爷时常给我讲起来,他与王的小舅子,解放前到西安去王的家中,王的夫人出门来手枪是机头张着哩,家中堆满了准备迎接解放的红布。更为重要的是他入党后返回家乡,在澄城中学担任教师,组织发展并成立澄城县共青团支部。播下了真理与共产主义的种子。
随着人流,也随着王校长的介绍,我与参加活动的无数人员一起,了解学校历史,观摩学校创造,随着百年奋斗历程,心潮还是难以平复。

这一个看见了曾经老师照片,那个看到他们班级合影,又有一位找到他们班级当时花名册,也有人找到他们考试卷子,更有人找到他们当年录取通知书,还有人看到了毕业证。更多人则是擦亮眼睛,有的摘下眼镜,认真看着每一份文物,仔细回忆曾经的一切。突然有人喊起来,韩省长,这是你的照片。我们几个围了上去,一看是1964年初澄城中学学生会照片。既有高64级毕业的韓忠学,又有初64级毕业的郑欣淼,两位老当年都是学生会成员,在学校也是有名人物。当然是盯着认真看,脸上充满自豪与回忆。郑欣淼介绍,当年韩忠学学长学习成绩特别好,每次考核都是班里或者年级第一,按照现在法就是“学霸”。郑的夫人与郑当年同学,也进一步证明此事。而韩的夫人则是湖南人氏,听了介绍与议论,自然满面春风。这时,我往上看了看,一张淡淡绿色但已泛黄的记录纸,大概是从作业本子上裁下来,记录着老师对学生评价,中间偏下写着对韩忠学操行评语,除过两行半较为全面评价之外,另起一行,在中间写着8个字:反映敏捷,记忆深刻。这可能是对这位当年学霸最为真实的评价。是这位明年即年满80岁老人当年学习最好证明,更是他能够考入哈尔滨军事工业学院,最为有力佐证。比他小两岁的郑欣淼一再说韩学长过去特别全面。看看他退休后情况,马上得出能人就是能人的感觉。现在是全国书协会员,全国美协会员,也是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就知过去基础多么扎实,不只是航空发动机方面专家。

校史馆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你看看,这来的夫妇同行,兄弟前往,叔侄相伴,姐妹同班,姑嫂同级,个别的是爷爷与孙子同一学校毕业。连我这没有上过澄城中学的人,也碰到五十多年前,在代庄中学上初中的同班同学好几位,他们进了县城上中学,我在乡下读高中。也有北京曾经会过面的乡友,还有甘肃服役期间相识的乡党。
看到学校历任校长栏目时,我驻足于第三任校长段特生老人照片前。这是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学生,更是毕业后回家乡担任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是1940年任职的好校长。20多年后,他的孙女段小会与我是高中同班同学,有四个学期是坐在我身后一排桌子上,是一名学习特别优秀,每个学期与我或其他同学争班里学习成绩第一的学生。因家庭成分高,也没有被推荐进入澄城中学上学。好在老人的孙子段同,作为老校长家属代表出席今天活动。想一想,还有我们当年代庄中学副校长侯进仓老师,他的女儿也与我一样,读的是公社办高中班,当年不推荐原因到现在我也不清楚。
我正看得十分专注之时,突然听见有人叫我,李部长,你到这里看看,有你的留言。我昨天已经从微信朋友侯翠莉女士发来照片中看到一些,现在有人叫,我马上赶了过去。原来是我发给王校长微信文字,他們原封不动打印张挂。当时,只是作为一种推托理由,没有想到会做到展板上去,语言文字功夫差距明显。但不管如何,算是有我一点小小祝贺之意在其中。

王校长特意对我说,李部长,你提出的建议思想我们落实了。我忙说,我没有什么思想,只是沾光来参观学习。说话间,来到一个新的展区。王校长告诉我,你年初来时提出,我们应当是澄城县百年中学教育的代表,我们向县上汇报之后,领导同意这个想法。文化革命前,全县有中学6所,地方办的5所,企业办的1所。1969年之后,各个公社办中学,数量达到快20所,加上矿务局中学招收他们自己子弟。后来逐渐的改合并,现在全县初中部还有6所,而高中就他们一家,这纪念活动得全面纪念才可以。为了对全县中学教育全面回顾与纪念,他们特意辟出这一展区,搜寻文献,充实资料,精挑细选,确定内容,算是一种历史责任感体现。对于这些学校的优秀校友,也做了部分照片介绍。尽管可能是挂一漏万,但也留下以后补充的余地。看了,只有感激与感动。
按说组织活动,不是学校的项,但他们这次庆祝活动组织,尤其是大会组织非常有序精当,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效率非常之高,发言非常之实,让人高看一眼。身上淋有雨水,但活动没有拖泥带水;主持与讲全是女性,但表现出来刚强特点非常鲜明。
张旭这位年轻的县长,既是这里短暂上过一年多学的学生,也是新校区建设的大力推动与组织者。我与县长交流时,反复讲了,共产党也要搞形象工程,就是要搞为人民服务的工程,就是要搞为了千秋万代的工程,就是要搞像这样管百年的工程。让人民永远记得共产党,让后辈们永远感谢共产党,也让我们自己永远自豪,我们是共产党!
王会香这位正高级语文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骨干校(园)长培养对象,可以说在全国与全省有多项荣誉与成果之女士,在其他中学担任过校长,后来择优调任县中学担任校长的女强人,曾经因为教学被评为全省先进,学校在渭南甚至全省高中教育上有一席之地,不论从平时检查考核,还是从年年进行高考录取率或者是考入清北人数,都是名列前茅。当然,全县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考进大学子不只是这一所高中功劳。曾经与现任科学技术领军人物,省部、司厅局级领导,部队军师级干部,也有百名以上。恢复高考,当年物理考了满分的雷增光,当时可以说是享誉渭北。现在某省会城市一把手,航空航天方面领军人物。同样来自县内不同中学。她的发言全面质朴,数字与事例远远大于理论,回顾历史过程,总结办学经验,表彰先进人物,让人一下回到火热年代与历史之中。对澄中学教育充满信心与期待。
在向老校长、老教师献花环节,让人特别感动。其中,88岁的王宝光老师,曾经教授我哥哥体育,竞技体操是他的强项,当年的大回环做得那叫高与飘。带领澄城中学篮球队到我们学校,与我们进行比赛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可惜老人上下台阶得有人扶了。89岁的姚振亚老师,精神矍铄,让人钦佩。他是杰出校友,76岁的1964级初中毕业生郑欣淼的班主任,老人接受献花,面带微笑,行动自如,让人高兴。他是1970年代担任县工会主席时,我有幸相识。到2020年县里举办乡村记忆征文大赛,我俩同时获奖,又一次建立了微信联系,时不时通个消息,看到老人为他们村,考察学习,调查研究,了3万多字的历史资料,特别受人尊敬。
郑欣淼校友,发言中着重讲了他们一家三代澄城中学上学故事,讲了他离开家乡越久,对乡愁认识越深的感受,也介绍了他表哥杨建洲,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对他们鼓舞情况。当然,也讲了他弟弟在此求学,后来担任省级领导,得益于老师教育的感受。
另一位景姓校友,北京大学毕业,现在从事电动汽车配套生产,单单他自己企业,在渭南生产专业配件可以保证300万辆汽车组装,也能看出来企业规模与贡献。
友好学校领导致辞,不管是来自国内还是省内,也不管是中学还是如复旦大学代表,个个讲话发言,千锤百炼,文字精美,语言凝炼,引经据典,金句叠出,让我们看到学校乃文学圣地,不似我们在文字上不那么严谨。当然,这里最受鼓舞的还是学生们,他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对个人前途的精心设计,对人生走向的自主规划,恐怕这时会在心中不断产生与修改,向上、向前一定会是他们心中最美主旋律。
紧凑的活动,让人的心一直随着进展而跳动,更多的是随着议程的进行,无数双眼睛盯着舞台,无数双眼睛在互相寻找,在这里找到了旧时的学友,在这里见到了早年的学伴,这里再一次膜拜当年的班主任和带课老师,在这里又一次激起内心的波澜。
大会结束了,小型活动开始了。
在王校长陪同下,我们冒雨来到了学校西北侧学生食堂前一片绿化带上,我栽下了一棵松树,但愿故乡的学子们,如青松一般挺拔,把澄城老哥的品德继承发扬好;像青松一样坚强,经得起各种考验,耐得了寂寞孤独,在求学道路上向上向善。以自己的勤奋努力,为祖国与民族做贡献,为澄城中学添光彩,为自己家族历史写辉煌,为个人覆历留下无限美好。如果说,过去没有在这里留下求学足迹,今天算为后人们留下一片小小荫。

冒雨来到了学生食堂三层,观看着现代社会带给后辈生活的便捷,欣赏着学子们津津有味的进餐,观赏着饭菜花样,回想着自己当年的曾经再也不是那餐餐吃红薯干磨面压成的饸饹,再也不是父辈们从生产队地里偷来的大麦叶子与玉米面蒸成的菜疙瘩,再也不是全班60多个男生,只有两三个人家里一年四季吃得是麦面馍,真正是换了人间。如果讲思想政治课,这里就是最好课堂之一。
应邀与县长张旭,校友代表韩忠学、党国际一起上台为学校百年校庆切蛋糕,分享这喜悦,沾沾这故乡的灵气。尽管一刀切下去,分开的是食品,但它连起来的,则是我这个社办高中班毕业生与澄城中学的感情。
就餐完毕,我没有按照指引从就餐人员上下楼地方行走,而是选择了工作人员常用电梯下到一层,详细观察了同学们用餐情况,几位男女同学午餐的品种大米居多,看来澄城人后代饮食习惯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但愿他们如农村人讲的,吃大米人比吃面人聪明。根据是人家是一粒一粒分开,我们是把面粉燃到一起,肯定是糊涂的。走出餐厅,与餐毕回教室两位男同学进行了交谈,知道他们午开支情况,一个是12元,一个是13元。与我刚才在餐厅里看到与询问情况一致,那是一盘米饭,加上两个菜,其中有一只红烧鸡腿,营养也算可以。早餐大致是一个肉夹馍,一瓶奶或者稀饭,7元钱以下。晚餐一盘面条和菜品大约10元钱,每天用来吃饱费用约为30元钱。我询问这算什么水平,同学告诉我,他家是城里的,住在烟厂家属院,估计家庭收尚可,除过周六周天回家就餐,学校的开支大约每月得7、800百元用于伙食。我顺便也询问他们打电话以及上网开支情况,算是一次顺便的调查吧!
雨仍在下,我与夫人返回路上不断进行交流。
但愿这鲜花与掌声,在学子们的拼搏之中,永远陪伴他们前行!但愿这秋雨如同春雨一般,滋润着他们的心田,浇灌着他们奋斗之花朵!
但愿这回母校的几百位校友,交流的奋斗拼搏历程,能够为他们前行那怕铺出一丝小小的道路,那怕只是一小块铺路石,也不枉这些老同志们的心愿。
我听着原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现全国诗词协会会长郑欣淼兄长的话语,相信只要坚守初心,奋力前行,诗与远方都不会远。
我品着湖北省原副省长韩忠学兄长的交流,相信学习会使人成长进步思考会让自己清醒,奋斗方能如他当年从事导弹专业领导航空发动机研发一样,为国家与民族做出贡献。
我想着来自国家机关一位司长的判断,中国人正在前进道路上,人拼搏,新能源在消费中占比一定会在2060年前达到80%

我回忆着中国高铁制动方面专家,同样是澄城中学校友讲的话,中国高铁技术一定会更快发展,为中国与世界,提供中国人民智慧得来的新产品。

我思索着,这次见面无数人,交流上百人,从马上九十的老先生,到充满朝气活力的中学生;从行政单位的领导,到技术单位的专家;从注意于陆地海洋天体乃至太空的奋斗者,到农村农业广阔天地的拼搏者,他们都是追梦人,都是澄城老哥的优秀代表,都是我学习与效仿的榜样。

我相信,在中国前进征程上,一定会有更多澄城学子加入进来,成为栋梁,做出自己贡献。

我相信,澄城的明天会更美好,澄城县的中学教育会前途光明,澄城中学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天天有进步,人人能受益,年年出成绩,百年立大功。

作者:李建印,1957年出生于陕西澄城,曾赴俄罗斯留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少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某装甲师师长,原兰州军区副参谋长、装备部部长。长时间从事战备、训练、管理、装备工作,撰写大量研究文章,先后有70余篇战法、训法、管法等文章面世,参加过数本军事教材编写,4次立功,10多次受到各级奖励,被解放军原四总部表彰为首届“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李建印作品精选↓↓↓

△上下滑动  查看更多▽

1、【拂晓纪实】感悟坦克12师辉煌50年——李建印将军的心路回忆
2、【拂晓文艺】李建印将军||中国军人脸谱
3、【拂晓纪实】原装甲第12师师长李建印将军的文殊沟记忆
4、【拂晓纪实】原装甲第12师师长参观东岭集团纪行
5、【拂晓纪实】原装甲第12师战士庞太生:我欠师长一顿饭
6、【拂晓寻踪】21集团军装甲第十二师
7、【拂晓文艺】李建印将军:全家福
8、【拂晓文艺】李建印将军:忆军旅
9、【拂晓文艺】李建印将军散文:写给天堂里的父亲
10、李建印将军:看演出有感
11、【拂晓纪实】李建印:刻骨铭心的泪水一一写在建军节暨装甲12师组建52周年之际
12、【拂晓文艺】李建印将军:还账要趁早
13、【拂晓文艺】李建印:8月15日,抗战胜利76周年,老部队组建52周年
14、【拂晓文艺】李建印:重走当年军旅路
15、【拂晓文艺】李建印:向老师敬礼
16、【拂晓纪实】李建印:五千里路了心愿
17、【拂晓纪实】李建印:扯面扯到伏龙芝
18、【拂晓文艺】李建印散文:十月初一的铃声
19、李建印将军:你好,老战友!
20.李建印原创:立冬之思
21、李建印将军原创:人类命运斗争裁
22、李建印将军手机摄影作品选登
23、【拂晓文艺】李建印:世界杯决赛
24.【拂晓文艺】李建印:小思
25、【拂晓音视】李建印将军:我给大家拜个年
26、【拂晓文艺】李建印:轻问终生陪伴人
27、【拂晓文艺】李建印:我爱这心中永远的春天
28、【拂晓文艺】李建印:我赞劳动者
29、【拂晓文艺】李建印:数字到数据
30、【拂晓纪实】李建印:挣学费
31、【特刊】李建印将军笔下的父亲:永远年轻
32、【拂晓文艺】李建印:回车手攀岁月高
33、【拂晓文艺】李建印将军:哥哥上学我送馍
34、【拂晓纪实】李建印:偶忆装甲兵学院战术训练
35、【拂晓纪实】李建印:我们坦克“二保”获第一——纪念建军96周年和坦克12师组建54周年
36、【拂晓纪实】李建印:王政委的胸怀感染我终生
37、【拂晓文艺】李建印将军眼里的好客威海
38、【拂晓快讯】本号编发的李建印将军作品被《威海晚报》选刊
39、【拂晓快讯】本号编发的李建印将军作品再次被《威海晚报》选刊
40、【拂晓纪实】李建印将军:到当新兵的地方看看
41、【拂晓快讯】本号编发的李建印将军作品又被2家报刊转载
42、【拂晓纪实】李建印将军减肥记
43、【拂晓文艺】李建印丨瑞雪伴我行
44、【拂晓纪实】李建印丨老首长教育我一生做好人——感念季占斌老团长
45、【拂晓音视】李建印 | 哥哥把钱认得真
46、【拂晓文艺】李建印 | 20年前的师班子聚老城
47、【拂晓文艺】李建印 | 开心最是过年时
48、【拂晓文艺】李建印 | 雪,算那一年
49、李建印将军的军旅记忆:小勺子可以解决大问题
50、【拂晓纪实】李建印:一腔醇厚村共名
51、【拂晓纪实】李建印:八一想念两老兵
52、李建印丨老班长来了,今晚咱得喝把酒
53、李建印 | 陈来哥,我的好榜样
54、【拂晓纪实】李建印将军的文殊沟记忆
55、【拂晓纪实】李建印将军:难以抉择的行程
56、【拂晓纪实】李建印将军:“逞能”的结果
57、【拂晓音视】李建印:再回老营房
58、【拂晓纪实】李建印:我的哥哥是果农
59、【拂晓文艺】李建印:弄潮润心空也静
60、【拂晓纪实】李建印:减肥一年小回顾
61、【拂晓纪实】李建印将军:我与一位农民朋友交往30年的故事
62、【拂晓纪实】李建印将军 | 按清单说媒
63、李建印:该来的一定会来,该开的一定会开
64、【拂晓纪实】李建印:忆当年团里家属搬进城——不能亏了孩子

老战友集结中↓↓↓

拂晓哨位
21军老战友的集结号,拂晓人的精神家园。【拂晓寻踪】【拂晓文艺】【拂晓人物】【拂晓读书】【寻找战友】等众多栏目恭候战友来稿。邮箱tbsk2018@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