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人物】一等功臣李卿君——一个努力塑造八十年代政工干部形象的指导员

时事   2024-11-28 00:01   安徽  









拂晓哨位(fxsw2021) 来源||李太忠供稿

一个努力塑造八十年代政工干部形象的指导员

——记原某部步兵九连指导员、一等功臣李卿君同志的生动事迹


在基层政治工作队伍中,他,是一名年轻的"新兵",但成绩却十分令人刮目。1984年10月,他由作训股参谋"招聘"到全师挂上号的后进连队——二机连任指导员。上任不到一年,就使这个连续3年出重大政治事故和行政责任事故,换了3茬班子仍山河依旧的"烂摊子"甩掉了后进帽子,在团8项工作检查中,他们项项第一。团在该连召开了目标管理现场会,连队党支部被团树为"模范党支部"。
1985年8月,他,调到在解放战争中荣获"战斗模范连"称号,一直是军师团基层建设一面红旗的该团九连任指导员。当时的九连已从先行的行列掉了下来,全面建设处于低潮。他,仿佛有"魔方",到九连不久,连队变了样。临战训练,九连被师团评为先进单位。防御作战,九连在前沿坚守108天,无一伤亡,无一丢失,无一事故,无一被俘。连队党团支部被师团树为"模范党支部"、"模范团支部"。连队被成都军区树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并派代表光荣地出席了成都军区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李卿君被军树为"模范指导员",并荣立一等功。

李卿君同志任指导员两年来,以自己新型的知识结构、科学的工作方法、"妈妈心"、"哥哥样",提高了自身的质量,增强了对干部战士的"引力"。在调查中,和李卿君接触过的干部战士纷纷向我们反映在李指导身上,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八十年代政工干部的光辉形象。
勤学不懈怠,功成万卷书——他没有上过高等学府,但被称为“基层工作的博士
李卿君同志常说:一个政工干部的知识结构应该与自己的身份相适应,否则,就难以在群众中树立政工干部的光辉形象。他,是一个"挂牌"的高中生,任指导员后,深感自己的知识不够,为了尽快提高自己,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向书本学,系统地掌握一些知识;向他人学,吸取别人的长处;向实践学,积累工作经验。他自费订阅了《政治指导员》、《政治思想工作》、《演讲与口才》、《政治与法律》等军内外杂志。利用战斗间隙,系统地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了《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多种书籍,记了12万字的学习笔记。
在学习上,他不耻下问,连队中文化程度高的干部战士都是他的老师。1986年6月,他报名参加了云南省麻栗坡县职工教育委员会举办的高中文化补习班。九班战士王成在数理化方面是全连有名的高才生,他就与小王结成对子,经常请小王给他辅导到深夜。连长汪海江是个大学生,对古汉语和古诗词有一定研究, 他经常向连长拜师求教。一天晚上,他在学习岳飞《满江红·写怀》时,对靖康耻,犹未雪"这两句的意思不明白,翻了两个小时的资料仍没有结果,于是,走过去推醒了正在熟睡中的连长。汪海江知道他学习中又遇到了"拦路虎",会意地笑了笑立即起身给他辅导。象这样的情况在他们连长指导员之间不知道有多少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个多月的刻苦学习,李卿君补习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等5门课程,考试成绩均在90分以上,在全连第一个领取了高中文化补习毕业证。


在知识的海洋里,李卿君广泛涉猎,勤奋学习,从多方面增长自己的才干。1986年10月,连长汪海江代表连队出席成都军区"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出发前,他问指导员在蓉城带不带什么"土特产",李卿君交给连长两盘音磁带,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求你把会议的发言给我录回来。"李卿君的求知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连长,会议期间,连长除按照他的要求录好音外,又将会议上的21分材料整理归类,给他带了回来。当连长从成都开会回来将录音带和材料交给他时,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把兄弟单位的经验一一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李卿君同志常说:一个不懂政治的军人,是一个糊涂的军人,一个不懂军事的指导员,也是一个不称职的指导员。他深谙用兵之道,努力做"文唱武打"的通才。平时,不仅注意学习政治,还重视学习军事。部队接到赴滇轮战预先号令后,他根据老山战场地雷密布,部队雷伤较多的情况,立即到师、团机关找了一套中、苏、美、越等国地雷教材。潜心钻研,很快掌握了各式地雷的性能及布排技术,是全团著名的"地雷专家"。他先后3次给连队上用雷、防雷军事课。十个多月来,九连执行了军工、防御作战、抵近侦察等各项任务,无一雷伤。
李卿君努力扩大自己的军事知识面,连队装备的5种电台、配属的13种火器,他都会使用。他还经常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赴滇轮战以来先后撰写了9篇有关政治、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章。
其中《战时战士心理变化的几个特征》、《防御作战中的24个怎么办》、《应急训中战士思想变化规律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等5篇研究文章,得到师团首长和机关的高度评价,团参谋长还专门请他在全团军事学术研究会上介绍了"步兵班排雷破障几个问题的探讨"。九连的干部,知识文化水平较高,5名连干,两人大专毕业,一人大学毕业,一人中专毕业,唯独李卿君是个中学生。但由于他善学习肯钻研,实际水平和工作能力较强,这些大学生对他很服气。连长汪海江常开玩笑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李书记"。1986年,连队在 x 阵地上举行"七•一"党的知识百题竞赛,有人想试试指导员的"功力",连续向他提了十多个问题,李卿君对答如流,无一差错。干部战士个个竖起大拇指,赞扬指导员是连队的"活字典"、"问不倒"、"难不倒"、"基层工作的博士"。
舍身扑在前,生死见真情——他在危难时刻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军人,整天和枪炮打交道,尤其在战场上,到处是钢铁的迸裂、火焰的吞噬,血与肉的拼死搏斗。军人的职业是一个危险的职业,负伤致残、流血牺牲随时都可能发生。每当在这些危险关头,李卿君同志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当战友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总是挺身而出,舍身救护。1985年9月13日下午九连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三班新战士丁虎,由于心情紧张,在向后引弹时,不慎将拉了弦的弹滑落在身旁,手榴弹"嗤嗤"地冒着青烟,丁虎吓呆了,傻站着一动不动,就在这千均一发之际,站在旁边"保驾"的李卿君大喊一声"闪开"一个箭步冲了过去,左手一把将丁虎推倒在掩体里,右手随时拣起冒着青烟的手榴弹扔了出去,只听"轰"的一声,手榴弹在距离他们5米处的掩体外爆炸了,弹片呼啸着从他们头顶飞过。看到溅起的泥土落了指导员一身一脸,丁虎才惊醒过来,一下抱着指导员,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呜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为了表彰李卿君舍身救战士的事迹,团党委给他记了三等功。

当部队陷入困境时,他总是奋不顾身,全力排险情。1986年7月下旬,老山战区发生了92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山体下滑,泥石流裹着各种地雷、炮弹引信、雷管、掉了盖的手榴弹等爆炸物呼啸而下。倾刻,九连三排坚守的无名3号阵地通道积水和泥沙一米多深,21名干战被困,断粮断弹,情况十分危急。李卿君接到求援的电话后,立即带领连部3个人给三排送给养。通信员杨建国考虑到道路比较危险,每前进一步都可能发生不测事件,要走在前面给大家开路。李卿君一把拉住小杨,说,我是工兵参谋出身处理地雷我有经验。说着,他拿过一把铁锹,走在前面一边摸索一边带着大家前进。走到 xx 哨位5米处时,铁锹触响了一颗地雷,只听"轰"的一声,锹头被炸得粉碎,冲击波掀起的泥水溅了李卿君一身,听到爆炸声,通信员小杨扑过去抱住指导员连声问指导员"你怎么样?你怎么样?"李卿君用手把脸上的泥巴一抹,说:"没事、没事"一边又抽出一支八一式步枪的通条摸索着前进,坚持把给养送上了阵地。像这样的事情在李卿君身上有好多次。

当连队接受艰巨任务时,他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1986年4月30日中午12点50分,正在吃饭的李卿君接到营里打来的电话,命令他们迅速赶到最前沿的 A 号阵地抢运伤员。从九连到 A 号阵地全长2400米,要通过3道越军狙击步枪、高射机枪标定射击封锁的百米"生死线",跨越两条大深沟和一处断崖。当时天刚下过大雨,使本来就狭窄的道路更难行了,有时,大家不得不走出道路之外。为了防止抢救这儿个伤员又倒下一批战士,李卿君走在前面,用自己的胸脯和双脚给抬担架的同志开辟新的通路。好几次,他把地雷的雷体踩出了地面,万幸的是这些地雷都没有爆炸。后来,部队在加宽这条通路时,一次起出了一百二十多颗地雷。大家回想这段经历时,不少同志都出了一身冷汗。在指导员的带领下,担架队的同志们冒着枪林弹雨,抬着伤员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摸行,为了保持担架平衡,减轻伤员的痛苦,经过陡坡时,不少同志跪在地上或爬在地上"膝行"、"肘行",膝盖和肘腕被荆棘和石子划出了道道血口,但大家也顾不得看一眼。经过大家齐心努力,终于从死神的怀抱里挽救了3名重伤员的生命,出色地完成了抢运任务。

他,用无私的爱编织着新型的人际关系,把政治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
李卿君认为:爱,是带兵的第一要素,是一个指导员必备的思想品质;爱,是思想教育的"催化剂",能在干部战士之间产生一种"合流",密切干战之间的关系。任指导员的两年里,李卿君正是用赤诚的心,无私的爱,编织着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班战士小刘是个孤儿,入伍一年多,没有收到过一封信。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老山前线,他看到其他同志今天一封家信,明天一个包裹,常常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惆怅、悲伤。每当通信员给大家送信时,他不是站在旁边发楞,就是蹲在墙角低头不响,或者是一头扎进被窝里蒙头大睡。看到这种情况,李卿君心里就象针扎一样,为了给小刘以感情慰籍,他除了有空多和小刘走走、聊聊、玩玩外,还分别给小刘家乡的县、乡政府、妇联和母校写信,请求他们以"家乡父老"的名义给小刘写封安慰信。李卿君爱兵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小刘家乡的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他的"求援信"发出不久,一封封饱含着诚挚感情和热情话语的慰问信从小刘的家乡频频飞到了老山前线。小刘,这个孤独的人成了"最幸福的人",最多时一天收信四百多封,创造了全团个人日收信的最高记录,在这些家乡来信中,三百多名中小学生认他作"亲哥哥";13名老人认他为"儿子",9名女青年要和他交"朋友",他家乡的县委书记也亲自写信安慰小刘,并给连队写信,感谢指导员李卿君。信中说:"你做为干部,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关心我们家乡的儿子,我作为他家乡的县委书记,特站在父母的角度感谢你"。并让指导员转告小刘:"他的事,我包了。"读着这些字字珠玑,饱含着深情厚意的书信,小刘的眼睛湿润了,声音颤抖了,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咬破手指,写了一份血书去找指导员,坚决要求担任突击队员,担任最艰巨的战斗任务。就这样,小刘带着以实际行动报答部队和地方政府的关怀的决心,站到了突击队员的行列。
炊事班长张彦忠,家境比较困难,一月三十多元的津贴费除要养活家属外,还要养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在西安上大学的弟弟,1986年4月,张彦忠家属生小孩,小张因无钱寄回而急得团团转。李卿君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拿出自己的40元钱连同全连捐的60元钱寄往了张家,并写了慰问信。张彦忠家属感动不已,刚出月,就赶做了4件裤头和买了两条陕西特产——金丝猴香烟寄给了指导员,来信还勉励小张多杀敌立功,别辜负部队的培养和人民的期望。
战士吕建仁家庭是加工玻璃的专业户。1986年4月,因经济合同与他人发生纠纷,父亲被打伤住院,经济损失达2万元,处理此事时,一些司法干部偏袒对方,不仅对吕家的经济损失不闻不问,还责罚吕家4千元。这事被吕知道后,非常气愤,感到自己在前线流血牺牲,家里人还在受欺负,提出"先报国仇,后报家仇",准备有机会回家找对方算账。李卿君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做小吕的工作,帮助他学习有关法律,让他依法办事,不可造次。另一方面,给小吕的父母和所在县委、县法院写信,汇报小吕在部队的表现,请求地方政府妥善处理。
后来,他又把此事向上级作了反映,师派了专人到地方处理。小吕的父母非常感激,当即给小吕写信,让他安心杀敌,家里的事有天大也不要他管。就这样,李卿君到九连后,借助社会力量,为8名战士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为4名战士解决了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为3名战士亲属调动、安排了工作。正因为如此,干部战士有话爱给指导员讲,有事爱求指导员办,有难题爱请指导员解。1986年"10.1",连队召开文艺晚会,九班副李文富特意表演了"指导员最辛苦,对待战士象父母……"的陕西快书。
李卿君时刻把连队干部战士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他对自己的事很少考虑,有时甚至近乎"无情"。他和家属尚再红青梅竹马,情深意笃,部队赴滇轮战开进时,所有干部战士的家属都来部队送行。看到部队即将奔赴血与火的战场了,尚再红有很多话要对丈夫倾吐,可来后一天老不见李卿君的影子,李卿君哪里去了?原来他挨家挨户地看望,安慰其他干部战士的家属去了。尚再红来队5天,丈夫竟没有陪她上过一次街。部队到前线后,家人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前方来信。在前线,李卿君给连队干部战士亲属写"慰问信"、"汇报信"、"报喜信"四百多封,春节还特意给全连一百多个干部战士家里各寄了一张贺年片,然而,他给自己家属写的信却寥寥无儿。以致家属两个多月没有收到他的来信,焦急不安地给团里领导发了封"团首长转李卿君收:妻子、儿子盼望你回音"的电报。
指导员心中有连队干部战士,连队干部战士心中有指导员。连长汪海江鸿雁频繁,每当他修家书时,总忘不了提醒和督促指导员也给家里发封"报安信"。他知道指导员身体不好,专门托人从昆明买了盒"人参蜂王浆"送给指导员。72名战士要求连里给指导员开小灶。通信员小杨看到指导员经常胃痛得睡不着觉,就用自己的钱给指导员买了一个热水袋,灌上开水,悄悄放在李卿君的被窝里。八班长陈应高也特地让家里给指导员寄来了治胃病的特效药。32名战士得知指导员家属、孩子没房子住,联名给陕北定边县政府写信,要求地方帮助解决。

他,把爱的焦距对准战士的未来需要,为战士的理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李卿君认为,关心战士,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为战士负责,不仅要考虑他们的现在,更要考虑他们的未来,李卿君很重视把对战士的爱上升到高层次,为战士的未来需要——成才铺路搭桥。连队初上阵地后,由于敌情较多和没有书籍等学习条件的限制,干部战士一度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对此,李卿君及时组织全连统一思想,向干部战士提出"打好今日仗,成好明日才"的要求,并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钱买了20本《新华字典》和20套钢笔字贴,发给每个哨位,并让家属从陕北定边县买了42本《庞中华钢笔字贴》发给连队书法爱好者。解决了连队的学习书籍后,他组织干部战士在猫耳洞开展了日、周、月"四个一"活动。即:要求每人每天写一篇战地日记,练一百个字,读一首诗,做一百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每周读一本书,搞一篇摘记,写一封信和一份思想汇报,每月编一个战斗故事,提一个合理化建议,写一份战斗总结,进行一次思想汇报。在他的主持下,连队先后举行了"战地故事会"、"青春在南疆燃烧演讲会"、"猫耳洞书法、绘画、对联、摄影展览"、"电话百题知识游艺会",还结合庆祝建党六十五周年纪念日,在党员中进行了"党的基础知识竞赛,结合普法教育进行了"法律知识百题竞赛"等有意义的活动。既解决了大家整天在猫耳洞里无事可干、寂寞、乏味、苦闷的问题,又开发了干部战士的智力,培养了干部战士良好的情趣和志趣。
为了帮助干部战士早日成才,李卿君同志积极与社会联系,给干部战士成才创造条件,提供机会。1986年5月,他与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联系,让本连25名战士参加函授学习,经过6个月的学习,这些战士已取得了结业证书。同年6月,上级与云南省麻栗坡县职工教育委员会联系,举办高中文化补习班,他对全连进行了动员,让没有高中文凭的54名干部战士都参加这次学习。为了搞好文化补习,连队成立了15人学习铺导小组,专门解决大家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李卿君经常冒着危险,深入猫耳洞检查学习情况。1986年7月底,高中文化补习班进行语文考试,时值雨季,通往一线的道路多处被洪水冲垮,被泥石流堵塞,收发未能及时将试卷送到阵地。结果,试卷送到九连阵地那天,离交卷时间只有两天了。当时,越军特工活动频繁,常利用夜暗对我偷袭,给各哨位送试卷有很大的危险。不送,试卷将很快作废。
了战士的未来,下午5点钟,李卿君带着通信员和文书,毅然奔向各哨位给大家送试卷。当他们赶到 B 阵地20米处时,"嗖",两梭子"微冲"子弹从李卿君头顶飞过。他连忙让大家卧倒,文书担心草丛里有越军特工埋伏。劝指导员别送了。李卿着说,不行,时间再不能耽搁了,他一边让大家拉开距离,做好战斗准备,一边带着大家匍匐前进。试卷送到后,当战士知道指导员的"历险记"时,个个拉着李卿君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目前,九连参加高中文化补习的同志均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文凭。辛勤的培育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成才之果。赴滇轮战以来,九连的人才脱颖而出,56人学会了照相,6人学会了摄像,19人在军内外报刊杂志上刊过稿,6人在团钢笔书法竞赛中获奖,6人的英语学习,达到了会讲日常用语和能翻译一般短文。
他,善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势"与"度",敢于解决大家认为棘手的问题
李卿君认为,一个好的政工干部,要善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势"与"度"。这个"势",就是要相信干部战士的基本觉悟,相信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这个"度"就是要掌握"火候"。他常说:"一个重载的列车在拐弯时,既不能不用力,也不能用力过猛。"李卿君在实践中,正是恰到好处地掌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势"与"度",从而解决了一个个大家认为棘手的问题。他摸索了许多新型的基层政治工作方法。如,如何以德感人,如何以情动人,如何以行带人,如何以才服人等等。大家反映,在李指导员面前,没有解决不了的思想问题,没有做不通的思想工作。
五班长吕建仁和本班战士杨伟民,军事技术好,工作能吃苦,作战很勇敢,但两人的脾气比较暴躁。一次上级组织军容风毫大检查,在留短发的问题上,吕建仁制定了个过"左"政策,要求全班一律剃青一色的"和尚头",杨伟民对此想不通,以没有找到理发工具为由,未执行班长规定。为此,两人由争执发展到动手打架。对此,全连议论纷纷,不少骨干认为,吕建仁虽然方法简单,但动机是好的,主要问题是杨伟民不服从管理。不少战士却认为,杨伟民打架是由班长的"土政策"引起的,主要责任在吕建仁。
当时,部队即将执行重要作战任务。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必将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李卿君没有盲目断案、论说谁是谁非。而是让群众参与管理。他召集干部骨干学习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让大家围绕"人民军队应该要什么管理"、"正确的管理方法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不少同志说,人民军队的管理应该是民主而不是专制,正确的管理方法应该是说服而不是压服。这时,吕建仁坐不住了,在会上深刻地检查了自己的错误,请求连队撤销他的班长职务,并主动找杨伟民作了自我批评。
李卿君考虑,五班在解放战争中曾荣获过"益称战功班"的荣誉称号,这次在执行重要任务中要担负"尖刀班"任务,而五班大 战士对吕建仁有意见,让吕建仁继续担任五班长已不太合适了,于是,他和连长商议,决定先调吕建仁到连部工作。然后,发挥吕建仁军事技术好的优势,让吕建仁到一班当突击队员。同时,他对杨伟民打架的问题也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这样做既没有伤害吕建仁的自尊心,又教育了吕建仁和杨伟民本人及全连其他同志。1986年除夕之夜,吕建仁提着酒来到五班,给全班每个同志敬了一杯,说:"好战友,我过去工作方法简单,伤害了一些同志,请大家多多谅解。"看到老班长严以律已的诚恳态度,杨伟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抱着吕建仁失声痛哭,愧疚地说:"老班长,那天是我不好,我给你赔罪了。"看到他们两人都在高姿态地痛责自己的过错,大家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现任五班长崔建华代表全班端起一杯酒,双手敬给吕建仁,说:"老班长,你放心,我们大家都不会忘记你的培养,有我们在,就有胜利在,决不给老班长丢脸,决不给'益林战功班'丢脸。"
管理部队,难免要批评一些人,批评一些事。李卿君认为,批评是一种艺术,有些批评是"点石成金",有些批评是火上泼油,关键的问题是要看准时机,掌握分寸,因势利导。五班战士左荣,父亲长期住院,所在工厂因生产形势不好,给停发了工资,全家5口人,靠母亲每月60元工资维持生活,左荣自己在部队进步也较慢,同年入伍的有的当了骨干,有的入了党,还有的提了干。小左感到自己命运坎坷,思想有些变态。平时,作风散漫,好说怪话,爱发牢骚。对此,一些同志感到左荣这样有损于红九连的荣誉,让指导员给予严厉的批评,李卿君感到批评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掌握"火候"。平时,他注意观察左荣的思想变化,等待帮助左荣的最佳时机。一天连队组织文娱活动小左找人打扑克,由于他性格怪癖,大家都不愿和他在一块玩,弄得小左很尴尬、很苦闷。李卿君看到这种情况,感到教育小左的时机到了。他主动找左荣下军棋,一边下一边开导他,给他讲一个人要自强,首先要自尊自爱。指导员入情入理,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语,深深地教育了左荣。从此,小左象换了一个人一样,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在群众中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在南 战火中,左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般来说,战士的问题容易处理,而干部的问题则比较难办,尤其是解决比自己资格老的干部的问题就更为棘手了。是,李卿君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能自如处理。副连长齐永作,一当兵就在九连,原是一个事业心很强、很有才干的干部。入伍后曾6次立功受奖,在任"吴克斌英雄排"排长时,该排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齐永锋当班长时,李卿君是齐永锋班里的战士;齐永锋当排长时,李卿君是齐永锋排里的班长,李卿君的成长进步,浸透着齐永锋的不少心血。李卿君到九连任指导员时,齐副连长已陪了3任连长、4任指导员,他看到自己的下级一个个成了自己的上级,而自己仍在原地踏步,一度有些想法。加之家属有疮病和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工作劲头不高,干部战士有不少意见。但碍于齐永锋是九连的"元老",大家谁也说不出口。
李卿君上任后,大家把解决问题的目光,一齐转向了指导员。看到这种情况,李卿君心里很矛盾。管还是不管?管,很可能伤了和气,影响自己和老班长、老排长多年的交情,不管,则会使同志们对连队党支部失望。同时,副连长的问题不解决,抓其他人就没有说服力。他考虑再三,觉得还是应该管。于是,在一次支委会上,他在充分肯定了副连长的成绩的同时,诚恳地指出齐副连长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指导员讲得有理有据,齐永锋不得不接受,但心里一直闷闷不乐,认为李卿君一上任就拿自己开刀,未免有点太"那个"了。李卿君看出了副连长的心思,即以一个老部下的身份找副连长谈心,求得副连长在工作上对自己的支持,当时考虑到齐副连长家里有不少实际问题,在生活上给予副连长倍加关照。为了治好齐永锋家属的病,他四处求医,先后3次请来老中医给齐永锋家属诊治。并让爱人在陕北老家寻找治疗癫病的单方,配好丸药,从千里之外寄给齐副连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齐永锋看到指导员这样关心帮助自己,鸟也坐不住了又拿出了刚当干部的劲头干了起来。部队赴滇作战时,领导确定他后留转业。当时,连长体假了,齐副连长主动推迟回家联系工作,积极协助指导员做好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连队出发前,齐副连长一夜没合眼,一会儿到这个班看看,一会儿到那个班转转。连队出发时,又到火车站和干部战士一一握手告别,为大家壮行。后留期间,齐副连长各项工作干得很出色,带领的两个战士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用自己的模范作用加重了指导员在战士心中天平上的砝码,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在李卿君的战时日记上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人的道理一半是讲出来的,一半是做出来的。一个合格的政工干部,不仅要善于以理服人,还要注意以行带人。"李卿君是这么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接到赴滇轮战预先号令后,许多人都想在出发前回家看看,向亲人话别。和大家一样,李卿君也有着休假看望亲人,料理家事的愿望。当时,他家中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回去处理,家属刚生小孩不久,且身体有病,不能上班,李指导员曾多次接到家中来信、来电要求他早日回家。团里领导考虑到李卿君家中的实际情况特批准他回去半个月,可是,李卿君想到连长是个独子,父母年事已高,更需要回家。于是,他主动找团首长把假让给了连长,自己挑起了临战训练的重担,他组织的"单兵战木"、"进攻战斗中的步兵班"和"步兵武器综合射击"等5项军事课目,搞得有声有色,为全团临战训练总结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受到师团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指导员先人后、忘我工作精神的感染下,全连3名干部,6名超期服役的战士自觉放弃了休假,一心扑在临战训练上。
连队初上阵地时,一些战士有紧张恐惧心理,为了给战士助力壮胆,李卿君在哨位上同战士站第一班岗,处理第一个敌情。李卿君认为,指导员是党在基层的代表。在某些方面,指导量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平时,他很注意以实际行动雕塑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引导大家坚定对党的信念,增强群众对党的向心力。198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65周年,当时,九连正在执行军工任务,为了搞好纪念活动,李卿君带头在党员中开展了"为一线做65件好事,为一线背650斤东西"的活动。那段时间,越军经常对我疯狂炮击,封锁通路。向一线运送东西并非易事,每次执行军工任务时,他都背的最多,走在最前面,回来时又常常走在最后,观察敌情,保护大家。
1986年8月,上级决定,九连执行一项重要的作战任务,这项任务对部队的"体能"要求很高,为了锻炼部队的爆发力和耐力,每天每人除要完成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的规定动作外,还要负重30公斤长跑10公里。训练了两个多月后,有的同志觉得全连长跑的距离加起来可以绕地球3圈了,感到训练差不多了。如何克服这种松劲情绪,李卿君认为,对大家进行"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思想再教育是必要的。但这时更重要的是应该用干部骨干的范模作用去带动大家。每天武装越野,他跑在最前面。大家看到指导员有胃病,体质较差,长跑中经常累得大口大口地呕吐,有时竟吐出了黑胆汁。但仍带着大家爬高山、越深沟、穿密林、钻草丛。许多同志说"指导员年龄比我们大,体质比我们差,训练却被我们自觉、刻苦,指导员都能这样进行体能训练,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都表示:任务一日不完成,训练的劲头一天不能减。经过大家的刻苦训练,连队的各项训练指标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好成绩。在几次实兵演练中,云南前指和军师团首长、机关看到他们高昂的士气,精湛的技艺、勇猛顽强的作风,非常满意,一致称赞九连不愧是一把不卷刃的钢刀。
李卿君常说,我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平时,他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一次,司务长见大伙在阵地上吃了两个多月的咸莱,生活十分清苦,于是上街给每个班买了一只鸡。分鸡时,指导员问给配属的七连炮班有没有鸡,司务长这才发现少买了一只,李卿君看到这种情况,就把分给连部的鸡送给了配属的炮班。老山战士既坚强又脆弱,在敌人面前,他们是流血不流泪的刚强男子汉,但在纯真的战友情面前,他们常常为一件动人的小事而泪流满面。吃饭时,当战士吃到了香喷喷的鸡兴冲冲跑来向连里干部"敬酒"时,发现指导员和连长碗里泡着"酸黄瓜",顿时眼里涌满了激动的泪花。
有人看到李卿君同志这样干,有点不理解,认为李卿君是否想从中得到些什么?对此李卿君的回答是:"我作为一个幸存者,决不把战场当市场,决不以对祖国的奉献作为向组织讨价还价的砝码。"他正是这样在血与火的战场,用自己的心血雕塑着八十年代政工干部的光辉形象,带领着战友谱写出了一曲曲无私奉献的颂歌。

▲ 作者简介:李太忠,1950年出生,河南孟州人,少将军衔。曾任21军181团政委,61师副政委,55师政委,61师政委,21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青海省委常委,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在担任金刚钻团政委时,带领全团赴老山参战,在历时一年半的作战中,全团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也荣立二等战功一次,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党务工作者,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著有“来自实践的带兵之道”和"经常性思想工作漫谈”两本书,共约80多万字,深受各级带兵人的喜爱。曾被国防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导师”,曾两次入国防大学学习深造,一次入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

推荐阅读↓↓↓
李太忠将军作品汇编(181篇,建议收藏)
【拂晓论坛】李太忠|康家“留余”家训杂谈
李太忠:读樊增民社长《全军优秀班长马永瑞》一文有感
【战友聚会】李太忠:忆军营,我们都是过命兄弟
【战友聚会】李太忠:建民厦门行
【拂晓论坛】李太忠:关于181团老山英雄,几句言犹未尽的话
【拂晓文艺】李太忠:最新诗稿(截止11月18)
老战友集结中↓↓↓

拂晓哨位
21军老战友的集结号,拂晓人的精神家园。【拂晓寻踪】【拂晓文艺】【拂晓人物】【拂晓读书】【寻找战友】等众多栏目恭候战友来稿。邮箱tbsk2018@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