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运动疗法属于现代水疗三大技术之一,指“在水环境中,利用水的热传导性、阻力、浮力、压力等物理特性特点来进行运动康复,以改善患者身体结构及功能、活动及参与能力”,作为兼具安全性与有效性较高的康复方式广受欢迎。
水中运动疗法源起于古希腊,到19世纪,现代水疗之父文森茨·普里斯尼茨 (Vincenz Priessnitz)、塞巴斯蒂安·克奈圃 (Sebastian Kneipp) 等人开发了系统的水疗方法,一些传统的水中运动疗法技术开始出现。随着现代康复医学及科技的发展,水中运动疗法技术不断迭代并得到实证支持,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并驾齐驱,水中运动逐渐在世界康复疗法系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传统水中运动疗法技术
传统水中运动疗法技术核心是将陆地运动项目转移到水中开展,依赖于水的压力、浮力与阻力,在最大化减少对肌肉、关节负担的同时,通过水中行走、水中慢跑、水中跳跃、水中康复操、水中牵张拉伸、水中平衡训练、水中敏捷度训练、治疗性游泳等活动来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恢复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功能改善。
设施与设备
浮力调节辅具:浮力腰围、浮力棒、浮力哑铃
阻力调节辅具:弹力绳、沙袋、脚蹼
水中运动浴池:带有独立循环、过滤、消毒及加热系统的组装式浴槽式水疗池/下挖式游泳池式水疗池
适应症
关节炎和风湿性疾病
脊髓灰质炎
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麻痹症的骨骼肌肉后遗症
......
二
现代水中运动疗法新技术
20世纪50年代,水疗基础研究取得两项重大进展——Bad Ragaz Ring(巴德拉格茨环法)和Halliwick(哈利威克),80年代康复医学崛起,美、法、意等国正式将水疗应用于骨科(运动员)康复中,水中治疗普遍进入市场,相关科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新的水中运动疗法技术不断涌现。
区别于传统,新兴的水中运动疗法技术利用先进的设备充分发挥水疗的主动和被动治疗效应,不断应用于更广泛的医学康复领域。
基于halliwick理念的水中运动疗法
Halliwick最初是由流体力学工程师James McMillan MBE针对哈利威克学校的残疾女孩开发的游泳教学概念,它可以使那些有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的残疾人学会参与水中活动,最终能够在水中独立运动及游泳。发展至今,Halliwick理念已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分析、评定、治疗、记录及回顾流程,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康复、神经康复及骨科康复等领域,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以该理念为技术核心的水中运动干预在ASD儿童干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核心技术与手段
十点程序(the-ten-point-programme):用于教授患者游泳技能。
水中特异性治疗(water specific therapy):侧重于治疗身体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手段
Alyn水中适应性测试量表(water orientation test of Alyn, WOTA),该量表用于评价游泳者在泳池中的心理适应和功能状态、客观追踪其进展并辅助设定治疗目标。针对4岁以下儿童及存在认知障碍或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的8岁以下儿童有单独的WOTA1量表。
巴德拉格茨环法 (Bad Ragaz Ring, BRRM)
该技术始于有护颈圈支撑、盆骨踝关节受胎环保护的仰卧位水中阻力运动,并结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术(PNF技术)发展而来。它是一种由患者主动参与的“一对一”水中物理治疗理念,通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脊柱损伤、头部损伤和帕金森病的早期康复阶段。
辅助工具
不同规格的游泳环
核心训练模式
热身→对抗性肌肉逆转→重复收缩或拉伸→等渗组合→定时调整→保持-放松和收缩-放松
水中指压按摩术(Watsu)
20世纪80年代, Harold Dull创造性地将日式指压按摩(Shiatsu)、经络疏通、呼吸调整及冥想等保健技术与水疗康复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水疗康复方法——Watsu。它是一种在水平面进行的结合了静态被动牵张和一系列被动肢体、头部及颈部运动模式的水疗技术,有助于促进患者进入深度放松状态,为患者带来显著的身心益处,从而改善慢性疼痛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治疗过程中,患者只需使用漂浮辅助装置漂浮,治疗师实施手动治疗技术的操作,除watsu外,还有卡尔滕博恩(Kaltenborn)、穆利根(Mulligan)、整骨疗法、脊椎按摩法等类似的被动治疗方法。
水中太极(Aichi)
水中太极是日本学者Jun Konno以气功(前六动作较为静态、对称的姿势)和太极拳(后期在支撑的基础上不断改变重心)的元素为基础开发而来,整体由手臂、躯干、腿的不同运动模式组成,同时配合呼吸频率,大约每分钟14到16次移动,主要作用是增强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和松动结缔组织等。
水中中医运动疗法(TCM- AT)
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传统运动康养研究中心主任王晓军教授与国际水中康复协会中国分会(IATA-CHINA)在遵循物理治疗学、康复治疗学、运动疗法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学养生康复理念,将水和运动两大物理治疗元素有机融合为一体,借助水的物理特性、水中运动规律及其康养功效,汲取中医运动疗法的合理要素,开创了世界上第五大水中运动疗法体系——水中中医运动疗法(TCM-AT)。
水中中医运动疗法是以预防保健和康复治疗为主要目的的水中养生康复运动技术,充分汲取武术功法、太极拳和气功等中医运动疗法技术精髓,是以预防保健和康复治疗为主要目的的水中养生康复运动技术。
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设施设备的研发,除上述适应场景外,水中运动疗法还被推荐用于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或四肢瘫、产伤瘫痪、小儿脑瘫以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小 结
目前,专业水中运动康复已逐渐成为康复机构、疗养机构和运动训练机构的标准配置。国内一些先行者如“和睦家医院”、“腾冲东湖温泉康养酒店”等已率先引进最新的水中运动康复技术,配备专业的设施设备,开发了系列疗程式康复产品。
然而,国内水中运动康复的整体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公众对水中运动康复认知不足,缺乏足够市场需求;
水中运动康复设施和设备对空间有较高要求,价格昂贵;
严重缺乏专业的水中康复师以及相应的培训渠道;
水中运动康复这一学科理论与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水中运动康复技术在评估、实施等各个环节也必将全方位创新升级。因此,除了提高水中运动康复机构的数量、规模和覆盖率之外,技术革新同样至关重要。
延伸阅读:
关注“星星的孩子”,基于Halliwick的水中运动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