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艺术讲堂】第三十一讲
暨杭科有约专题讲座
胡超飞:一棵竹子的前世今生
12月6日13:30,艺术设计学院第十四届“印象·艺术”文化节之行知艺术讲堂第三十一讲暨杭科有约专题讲座“一棵竹子的前世今生”在行园剧场举行。此次讲座特邀东阳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胡超飞老师担任主讲,包括雏鹰班在内的近百名同学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胡超飞老师以“篮印陶器”的制作过程为例对竹编的发展历史展开了详细讲解。胡老师提到,“从新石器时代的篮印陶器开始,竹编制品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后胡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几张民间常用的竹编制品图片,以此开启同学们对竹编制品的探寻。“竹编制品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是选材,工匠们会挑选生长合适、材质优良的竹子,然后将竹子砍伐、晾晒,使其干燥。接下来是破竹,将竹子按照一定的规格劈开,制成竹片或竹篾。这一步需要工匠们掌握精湛的技巧,确保竹片的厚度、宽度均匀一致”胡老师讲道。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工成本激增,廉价耐用的替代品层出不穷,后备力量青黄不接,产品缺乏创意,竹编工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淡出了历史舞台。对此,胡超飞老师特别强调要抓住时代机遇,转型升级,可以从粗制日用品走向精细竹制品(工艺品),传承传统工艺,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与大品牌合作,让竹编制品紧跟时代潮流。
临近尾声,胡超飞老师对竹器的鉴赏标准展开了详细讲解。胡超飞老师表示,竹制品最难做到的是平直工整,它看似最简单,但它至少需要几十年的功力才能达到这种高度,有些匠人穷极一生可能都无法企及。
竹子从自然中走来,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竹编制品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胡老师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珍惜这份自然的馈赠,传承和发扬竹编制品的技艺与文化,让竹子的故事在未来继续书写下去。讲座结束后,魏峥同学不禁感慨道:“竹编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青年人应当主动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脉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去推动竹编技艺的传承发展,争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者,争做传承中华文化事业的生力军。”
E N D
文 稿 | 章 冉 孜 方 瑜 晗
制 作 | 池 恩 洁 陈 一 茜 胡 宇 杰
一 审 | 季 忆
二 审 | 刘 雨 澄
三 审 | 孟 庆 东
公众号ID:hkyysxy
你与帅的人就差个关注!
长按识别关注
了解更多学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