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贵州村史村事丨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传承红色基因 建好红色家园

政务   2024-10-15 16:02   贵州  


开栏语

乡愁,是心中难以抹去的温情回忆,那青砖黑瓦、那乡间小径,一片叶落,一声鸟鸣,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温暖。

为扎实做好余庆县“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即日起,余庆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乡愁印迹·村史村事》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整理我县部分行政村的村史村事,记录展示我县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我省启动 “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 主题宣教活动,旨在为乡村述史、为乡愁立心,记录展示我省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感受其浓郁的红色文化。



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地处大乌江镇乌江南岸,全村地域面积7.5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组,有汉、苗、土家、侗、仡佬等民族,森林覆盖率62%,属典型的河谷气候。红渡村红色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境内有革命遗址、红渡梯田、岩门大堰等,是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红渡的红色印记


红渡村,原名岩门村,地处红军强渡乌江迴龙场渡口边上,因红军而得名,因梯田而闻名。


红渡村有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深深足迹,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一、九军团主力转战余庆,红一师一团由鱼子塘渡口强渡乌江,率先突破国民党军乌江防线,打通了北上遵义建立黔北革命根据地的通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此村命名为“红渡村”以纪念红军当年强渡乌江的英勇壮举。



荡气回肠的革命遗址


红一师一团强渡乌江迴龙渡战斗指挥部旧址。位于大乌江镇红渡村水车山。1934年12月28日—1935年1月4日中央红军一、九军团主力先后到达乌江南岸,屯兵岩门一带作突破乌江准备。红一师承担强渡迴龙场渡口任务,设临时指挥部在红渡村水车山(当时为岩门下屯),指挥红军渡江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一师一团强渡乌江的临时指挥部的房子一直由村民伍文高家几辈人居住。2015年,余庆县人民政府决定复建指挥部,伍文高无偿将自家祖辈留下的老房子捐献给政府。2015年,列入县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中央红军强渡乌江迴龙场战斗遗址。位于大乌江镇红渡村乌江迴龙场渡口。1934年12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九军团进占余庆。1935年1月2日,红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在迴龙场鱼子塘渡口指挥红军渡江作战,率先突破国民党黔军乌江封锁线,打开红军北上遵义的通道。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此立纪念碑,将其列为贵州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县级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宣传教育基地,2010年10月,列入全国革命遗址登记管理。


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


乌江红渡梯田是贵州十大最美梯田之一,梯田面积700多亩,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山脚盘绕到山顶,线条行云流水,规模磅礴壮观,景色随季节更迭变化,在油菜花开季节和水稻收割季节,是观看梯田风光的最佳时节。2015年,红渡村列入余庆县特色文化旅游村,2017年,红渡村被中国侨联列入“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红渡喀斯特地质景观,又称红渡岩,位于红渡村境内的红渡梯田和岩门大洞的上方,岩长约4千米,最高处150余米,岩壁陡峭垂直,有香火岩、干洞、四方洞,是典型喀斯特地质景观。


红色基因赋能乡风文明建设


红色基因是红色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庄最鲜亮的文化底色。


近年来,红渡村抢抓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建立“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自主经营”“参股经营”等经营方式,构建起以红色教育为主,农旅、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通过深挖“强渡乌江”红色资源,将红军艰苦朴素的精神内涵纳入村规民约基层治理板块,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改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家家户户门前焕然一新。


继往开来,更多新的传说,将由勤奋智慧的红渡人民在新时代奋笔书写。

(全媒体记者 陈晓兰 倪冰洁 刘春 实习 曾永艺)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下单购买余庆剔骨鸭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下单购买余庆苦丁茶
监制:贺春雨
总编:陈   金 
审核:杨   菲  穆明飞 
编审:陈晓兰  周   磊  
编辑:池小会
投稿邮箱:jryq2011@163.com

今日余庆
关注《今日余庆》,关注余庆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