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媒报告中心report.iimedia.cn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订阅
艾媒咨询——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与分析机构,专注于市场地位、消费洞察、商业趋势。
手机用户频遭骚扰电话侵扰
电话类型纷繁复杂
手机用户受骚扰电话侵扰较普遍,且频率较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中国手机用户每天接到骚扰电话的频率调研中,55.93%用户日接骚扰电话10次以下,约三分之一用户面临更频繁骚扰,26.75%用户达10-15次,10.03%用户达16-20次。骚扰电话已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沉重负担,影响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
推销电话与诈骗电话是当前中国手机用户面临的两大主要骚扰电话类型。在中国手机用户接听过的骚扰电话类型调研中,高达67.95%的用户频繁接到来自各类销售机构或个体推销员的电话,这些电话往往以推销产品为目的。而诈骗电话同样不容忽视,有55.26%的用户表示曾接听过。诈骗分子们往往利用虚假信息或诱骗手段,精心设计骗局,企图通过电话骗取接收者的财务或个人信息。涉及违法活动的电话和恶意骚扰的电话则占比相对较低,但也均有超三成用户接听过。
具体到细分种类上,中国手机用户所接听的骚扰电话广泛而多样,涵盖了保险、广告传销、贷款理财、教育培训、房屋中介等多个领域。其中,保险推销以50.25%的占比高居榜首,显示出保险行业在推销手段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过度倾向。紧随其后的是广告传销,占比达到48.08%,有相当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传销模式进行广告宣传。而在金融领域,尤其是贷款和理财方面,也存在着以诱人的利率或投资回报为诱饵隐藏欺诈行为的市场乱象,该类骚扰电话占比47.58%。此外,教育培训和房屋中介类骚扰电话也分别有41.40%和41.07%的手机用户接听过。
目前,骚扰电话的形式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相关主体主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来确定拨打的方式。在中国手机用户接过的骚扰电话形式调研中,21.12%为人工形式,多用于诈骗、推销高价值产品或服务;34.81%为语音形式,这类电话通常利用预先录制的信息进行批量拨打,成本低廉且效率高,能够快速覆盖大量潜在目标;12.61%为响一声结束,其目的是诱使接收者回拨;还有31.46%的用户则同时经历了三种形式的电话骚扰。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手机用户接过的骚扰电话数量较多的号码类型主要来源于三大运营商,近五成来源于移动与电信,近四成来源于联通,来源不明的号码占比不足两成。
骚扰电话影响严重
手机用户如何应对?
频繁的骚扰电话令手机用户苦不堪言,超四成手机用户每天接骚扰电话所浪费的时间超过5分钟,严重干扰了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在中国手机用户认为骚扰电话对其生活的影响调研中,超四成用户表示骚扰电话打扰了其安宁的生活,影响到正常休息;近四成用户认为影响到了其正常工作;还有36.47%的用户因此心情烦躁、胆战心惊。
长期以往,手机用户普遍对非熟人的来电保持一定的警惕心理。面对突如而来的陌生电话,43.01%的用户出于防范骚扰和节省时间的考虑,会选择直接拒接;36.17%的用户不理会并等它自动挂断,保持一种“不主动参与”的态度;34.19%的用户会选择拉入黑名单,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屏蔽未来可能的干扰;30.70%的用户仍保留一丝谨慎的乐观,希望确认来电性质后再做决定;还有30.40%的用户则采取第一次不接而稍后再打会接的策略。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标记骚扰电话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当一位用户识别出某个号码为骚扰电话并对其进行标记后,这些信息会被共享至云端或相关平台,从而使得其他用户在接到来自同一号码的电话时,能够提前得知该电话已被标记为骚扰,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接听决策。在这一功能辅助下,用户们不仅可以将骚扰号码拉入黑名单、直接挂断来电,还能利用防骚扰软件自动屏蔽此类电话。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继续标记已被识别的骚扰号码,用户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骚扰电话数据库,为其他用户提供了宝贵的预警信息,对于营造一个更加清净的通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应对措施以外,向有关部门举报也不失为一良计。然而,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对于举报方式的认知度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有超六成的用户知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这一重要渠道,也有近两成的用户了解其他举报途径,但值得关注的是,仍有18.69%的用户不清楚任何举报方式。基于此情况,相关主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普及举报知识,确保每位手机用户都能掌握有效的举报方法,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打击骚扰电话的行动中来。
守护通信安宁
多方合力治理刻不容缓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中国手机用户认为出现骚扰电话的原因调研中,超半数用户将其归咎于个人信息泄露。由于注册APP时需要手机号码验证(39.21%)、通讯运营商具有网安漏洞(36.02%)、含敏感信息的快递单被随意丢弃等信息泄露渠道的多样性,以及平台内部监管不严和黑客攻击等导致的非法信息交易泛滥,隐私保护问题日益严峻,导致不少用户的号码被不法分子获取。其次,47.11%的用户认为缺乏严厉的惩处措施也是难以遏制骚扰电话的重要原因。此外,受技术成本降低以及利益因素驱动,不少骚扰电话商家不惜铤而走险,踏上了利用电话进行非法牟利的“圈钱”歧途。
在面对层出不穷、难以预料的骚扰电话侵扰下,国民的信息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他们不仅在密码管理、个人隐私设置等核心领域持续强化信息安全措施,还在使用APP、填写个人信息表格等日常行为中更加审慎,通过细致的阅读隐私条款、限制信息分享范围等手段,有效筑起信息安全防线。
为了更精准地抵御骚扰,部分手机用户还充分发挥了智能手机的智能防护功能,精心设置手机权限,比如选择性地接听来自实名认证或通讯录内好友的电话,同时开启来电显示功能;积极启用手机的自动拦截功能,将未经验证或疑似骚扰的匿名电话拒之门外,为自己的数字生活筑起坚实的保护墙。
然而,鉴于骚扰电话背后潜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仅凭手机用户个体的力量难以有效遏制其泛滥之势。尤其是随着低成本、高效率且日益智能化的AI骚扰电话涌入市场,电话滋扰更是持续肆虐。因此,要实现骚扰电话的有效治理,亟需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
电话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盈利的重要一环,在骚扰电话的治理上,运营商责无旁贷。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升级和优化骚扰电话识别与拦截功能,确保技术手段的高效与精准。同时,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骚扰电话治理视为维护用户权益、促进电信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力求使电话业务环境更加规范、有序。
此外,要长期而有效地治理骚扰电话乱象,还需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政府应主导建立包括通信管理、市场监管、公安司法等多部门在内的联合治理体系,对骚扰电话行为实施精准打击。具体措施可包括:对查实的骚扰号码实施限时封禁乃至永久封号处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骚扰电话的法律责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执法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形成高压态势;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拓宽举报渠道,形成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电话通讯环境。
截至2024年9月,中国骚扰电话治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三大运营商之一,中国联通的联通安全管家服务用户已超过1亿户,年内共计拦截骚扰疑似诈骗电话20亿次,累计识别话务超过30亿次,反诈提醒的平均有效提醒率超过了70%。除此之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共拦截骚扰电话高达540亿次,2024年二季度累计为累计为7.1亿用户提供防骚扰服务653亿次……未来,在手机用户的隐私保护教育日益深化,政府、运营商及各部门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加强技术创新的共同合力之下,重塑清净、安全的通信环境指日可待。
来源:艾媒网
编辑:孙钦
排版:曾菲林
【更多内容】
「热门话题推荐」节令糕点 | 兴趣消费 | 礼物经济 | 预制菜 | 宠物消费 | 微短剧 | 湾区餐饮 | 高考志愿 | 网络安全 | AI数字人 | 电动工具 | 干眼护理 | 无骨鸡爪 | 「风口·新业态」水产 | 香料香精 | 以竹代塑 | 跨境电商 | 博物馆 | 礼物经济 | 睡眠经济 | 演唱会 | 剧本杀 | 仓储超市 | 自营APP | 茶叶产业 | 知识付费 | 月子中心 | AI电商 | 「风口·新消费」运动鞋服 | 品牌营销 | 汉服 | 化妆品 | 零食集合店 | 电影市场 | 文创产品 | 情趣用品 | 新春年菜 | 火锅 | 新国货 | 便利店 | 本地生活 | 付费自习室 | 方便食品 | 保健品 | 无糖饮料 | 速冻食品 | 「风口·新科技」SAAS | 新能源汽车 | 动力电池 | 信创产业 | 种草经济 | 跨境电商 | 视听教育 | 虚拟偶像 | 虚拟人 | AIGC | 车载音频 | 小基站 | 生鲜电商 | 飞行汽车 | 汽车充电桩 | 电子签名 | 稀土永磁 | 网络证券 | 汽车金融 | 移动储能 |
大数据咨询合作、分析师采访、开白转载等
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