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论坛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2024华夏神经病学论坛-认知论坛于2024年8月31日下午,在万众企盼中开幕。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多位认知疾病领域知名专家,围绕认知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诊断、测评和防治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详实的学术汇报,为广大神经内科医师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认知论坛第一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魏翠柏教授和郭冬梅教授共同主持。
乐卫东 |氧代谢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病
杜怡峰 |加强AD早期防治中的“共病”研究
徐俊 |通过有价值的临床获益评估AD治疗选择
李延峰 |路易体痴呆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现状和未来
认知论坛第二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龙飞教授和王芬教授共同主持。
周爱红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希望
第二部分的第一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宣武医院周爱红教授,周教授做了题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希望”的精彩演讲。伦卡奈单抗为FDA 批准上市的早期AD治疗药物,是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制剂,弥补了早期 AD 的治疗空白。周教授重点介绍了伦卡奈单抗治疗早期AD的独特机制,仑卡奈单抗是一种人源性抗 Aβ 原纤维单克隆抗体,可清除毒性 Aβ 寡聚体。3期临床研究显示仑卡奈单抗可延缓 AD 源性 MCI 或轻度 AD 患者认知和功能的衰退幅度;降低患者淀粉样蛋白水平,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和安慰剂相似。周教授强调指出,AD 是一个连续疾病谱,包括临床前 AD、AD 源性 MCI、轻度 AD、中度 AD 和重度 AD 多个阶段。我国60岁以上 MCI 患者已达3800万,但 AD 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就诊率低,且目前临床使用药物均只针对痴呆阶段。而临床应重视早期AD的诊断和治疗,以预防和减少痴呆的发生。
施炯 |AD的疾病修饰治疗(DMT)新进展
第二位讲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施炯教授。施教授做了题为“AD的疾病修饰治疗(DMT)新进展”的精彩报告。施教授指出,AD是全球痴呆的主要原因,具有沉重的疾病负担。AD是一个连续疾病谱,包括临床前AD、AD源性MCI、轻度AD、中度AD和重度AD,其生理病理学特征包括淀粉样斑块和Tau 缠结,这些变化在临床发作之前就可以被检测到。以Aβ为靶点的DMT是目前AD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值得总结Aβ抗体研发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指导未来药物的研发。AD药物的研发还包括Tau蛋白、GLP-1受体、Rac1、Senolytic治疗等,不同的靶点有望进一步助力AD治疗。展望AD领域未来的疗法将更多地着眼于联合治疗与精准治疗。
彭丹涛 |认知与睡眠障碍的机制探讨及管理
第三位讲者是中日医院神经科主任、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彭丹涛教授。彭教授做了题为“认知与睡眠障碍的机制探讨及管理”的精彩报告。彭教授首先介绍了认知睡眠障碍的概念,AD合并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数据,AD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及AD与老年人睡眠障碍中所存在的共同机制。彭教授指出,睡眠紊乱与痴呆风险升高相关,AD与睡眠障碍互因互果,相互影响。在治疗方面,彭教授强调指出,苯二氮卓类药物显著减少慢波睡眠,不能改善睡眠结构,增加41%的AD死亡风险,AD患者睡眠障碍首选胆碱酯酶抑制剂及5-HT类药物,尽量减少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使用。彭教授的精彩演讲,加深了与会者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的理解,引领我们在未来临床工作中,关注老年睡眠障碍,及其与认知障碍的互因互果关系。
贾建军 |中国Aβ-PET的现状及未来
刘军 |粤港澳大湾区失智症防治体系建设
认知论坛第三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左秀美教授和周爱红教授共同主持。
吕洋|基于AI技术的老年人认知评估研究和实践
第一位讲者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负责人吕洋教授。吕教授围绕AI技术对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研究和实践这一崭新领域为大家作了精彩讲解。吕教授指出早期诊断在痴呆诊断中的重要性,提出目前痴呆早期诊断依赖于生物标志物的评估,分析过程复杂,传统统计方法难以完成,而人工智能技术为实现痴呆早期识别与精准诊断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吕教授重点阐述了AI在痴呆研究中的广泛探索,包括在神经影像学、风险预测模型、神经心理量表、智能知识库中中的应用。吕教授提出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具有多维度特性,靠临床经验难以量化,而AI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其诊断效率大大提高。吕教授介绍了所带领团队基于人工智能和脑影像的痴呆诊断系统研究工作,包括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记忆障碍风险模型,神经心理量表的智能测试系统,阿尔茨海默病智能诊断系统。最后吕教授总结指出,神经心理评估在认知障碍病的早期诊断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改变评估模式,探索高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评估自动化和准确性,可能为其早期诊断和预测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张楠|认知障碍疾病的脑灌注改变
第二位讲者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天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组长张楠教授。张教授就认知障碍疾病的脑灌注改变为大家做了精彩讲解。慢性脑低灌注被认为是血管性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慢性脑低灌注状态能够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但其基本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目前知之甚少.张教授分别就神经血管受损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发病机制、脑灌注的检测与评估方法、AD相关脑灌注模式及其诊断价值、脑灌注与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关联、额颞叶痴呆的模式化脑灌注改变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张教授总结指出,脑灌注改变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脑灌注模式和局部CBF可能成为认知障碍疾病新的诊断和监测标志物。
魏翠柏|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新进展
第三位讲者是魏翠柏教授,魏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认知障碍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魏教授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出了精彩演讲。魏教授就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定义及亚型分类、流行病学、病理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VCI最常见的潜在机制是老龄、遗传、环境相互作用贯穿始终,亚临床的血管性疾病,血管性脑病理,认知功能储备综合调控疾病发展;慢性年龄相关的脑血流量(CBF)网络功能失调、氧化应激、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是神经退行性病理的附加机制。魏教授重点梳理了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衍变,强调了体液标志物、常规及新兴影像标志物在其诊断中的关键作用。魏教授指出,血管性认知障碍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未来VCI的药物研发可围绕抗炎,抗氧化开发相关多项临床研究,非药物治疗和细胞治疗也将是VCI治疗新领域;魏教授的精彩演讲,加深了广大神经内科医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疾病认识,对未来的临床诊疗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周爱红|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临床诊疗
第四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周爱红教授。周爱红教授重点介绍了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临床诊疗实践。首先为大家厘清了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概念范畴。随后,介绍了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病理表现、临床表现、影像表现、脑萎缩模式。周教授为大家梳理了原发性进行失语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最后,周教授为大家梳理了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治疗方法及当前临床实践中应当注意的一些事项,并结合具体病例加强对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认识。周教授的精彩演讲,加深了广大神经内科医师对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疾病认识,厘清了一些易混淆概念,对未来的临床诊疗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王伟|生物标记物在AD诊断中的应用
第五位讲者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王伟教授,王教授就生物标记物在AD诊断中的应用做了精彩汇报。王教授首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定义,并介绍了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体液和影像标志物的进展及临床应用、解读策略。王教授指出,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对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及提高大型临床试验受试者一致性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积极探索AD的血清学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血液的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在人群中展开早期筛查成为可能。而多种神经影像方法的结合,及其与体液标志物的组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对早期AD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认知功能的减退及病情转归。因此,未来应当优化不同标记物检查的组合和顺序,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及参考指标,并进一步开发Aβ-Tau-PET、PET-MRI等新型的成像技术。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