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2024华夏神经病学论坛分会——脑疾病大数据与脑机接口论坛于2024年9月1日准时开幕。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的八位知名专家进行讲座,场面盛大,学术氛围浓厚。
论坛上半场
会议上半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黄朝阳教授与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李舟教授共同主持。
内容精粹
赵国光教授(委托魏鹏虎教授代为授课)
脑机接口与网络神经外科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魏鹏虎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脑机接口的提出与应用现状。另外,魏教授还细致地介绍了侵入性与非侵入性BMI的区别并举出实践应用的生动范例。通过列出脑机接口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魏教授提出了诸多创新性想法与前沿探索的方向。最后,魏教授向我们展示了目前脑机接口干预的潜在新靶点的相关进展,并表明tACS有望成为脑机接口全新干预方式,以达到无创到达深部脑区的目的。
高家红教授
脑磁成像技术与脑机接口的应用
北京大学的高家红教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脑机接口的基本定义、信号采集方式以及不同种类脑机接口的实际应用。高教授详细阐述了侵入式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优缺点,并展望了两种脑机接口未来的发展趋向。此外,高教授生动细致地解释了有关脑电图与脑磁图的相关知识,并着重介绍了他带领的团队在OPM-MEG技术上所作出的成果,他们突破传统脑磁图的限制,攻克了SERF-OPM探测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由于带宽较窄而无法有效探测大脑高频信号的问题。最后,高教授指出了OPM-MEG未来发展的两大方向——可穿戴式装置与无需屏蔽室。
李小俚教授
无创脑功能检测与调控技术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小俚教授首先介绍了脑节律与脑功能的基本知识并生动解释了其内在的对应关系。随后,李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认知神经功能检测技术,包括脑功能检测与定位系统、人类意识水平评估技术、人脑神经电信号采集系统、脑功能检测与定位系统、人类意识水平评估技术、老年人术中麻醉监控系统、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技术、长程脑电采集系统、群脑通讯技术等。同时,李教授还讲述了关于认知调控技术的相关内容,例如经颅电刺激仪、群体经颅电刺激仪、经颅经皮关联电刺激、认知训练与电刺激结合训练等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展示。
何晖光教授
基于脑机接口的视觉修复和重建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何晖光教授以脑机接口的视觉修复、重建为主题,在介绍了脑机接口定义、系统组成、应用领域、发展历程等经典知识外,着重强调了视觉损伤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并提出了应用脑机接口于视觉重建与修复的可能性。之后何教授详细为我们阐述了此项研究的背景原理——残余视觉与大脑网络的联系,并展示了他们目前的成果——经眶额交流电刺激治疗偏盲患者。最后,何教授细致罗列了视觉修复重建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视觉修复与重建技术继续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论坛下半场
会议下半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柴国梁教授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天云教授共同主持。
内容精粹
胡泽平教授
组学技术解析神经递质调控肿瘤耐药的机制
清华大学的胡泽平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代谢的定义、代谢异常与免疫抑制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继而他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代谢组学技术的基本定义并展示了目前代谢组学技术所做出的部分成果,随后他以EGFR TKI治疗后出现耐药性或可引起肿瘤复发为引,提出Ach信号通路或与DTP形成密切相关,继而通过研究后发现Darifenacin或可抑制耐药后肿瘤复发。胡教授也通过他目前的研究成果提出许多新问题,例如Ach对免疫细胞的作用以及其他神经递质在原发性耐药性与肿瘤复发中所起的作用,并简述了组学技术在解析神经递质调控肿瘤耐药机制的前景。
袁慧军教授
华西医院“十万例罕见患者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研究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袁慧军教授则以“十万例罕见患者全基因组测序计划”为主题,以大型耳聋队列基因检测策略为引,为我们介绍了GSRD-100KWCH项目的建设情况、关键节点、四大学部、进展情况、基因测序平台的建立以及针对非编码区在罕见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此外,袁教授还着重强调了建立罕见病临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必要性,并详细阐释了精准医学CDSS分析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精准医学与AI学科群集群化发展趋势等。胡教授表示,她与她的团队将与其他各界团队继续通力合作,完善我国罕见病精准医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工作。
何顺民教授
人类基因组重复序列图谱解析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何顺民教授从介绍精准医学研究现状开始,为我们详细阐述了众多遗传病与基因组结构变异的关系,并强调了WGS技术对遗传变异研究范式的影响,以及目前大规模人群队列全基因组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之后何教授主要为我们呈现了“女娲”基因组相关资源,包括“女娲”MEI变异图谱、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变异图谱、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等。最后,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女娲”队列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目前“女娲”中国人群基因组资源团队现况。
周青教授
自身炎症性疾病与脑病
浙江大学的周青教授首先介绍了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定义,并以ADA2导致的早发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为引,详细介绍了DADA2的疾病机制、目前的两大治疗方案(HSCT与TNF抑制剂)与国际上与DADA2相关的国际会议。之后,周教授还简单介绍了其他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经典临床表现,如IL-1相关性疾病、NLRC-4相关性疾病、AGS、CANDLE、SIFD等。最后,周老师强调自身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中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并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注意辨别患者是否为自身炎症性疾病导致的脑病发作。
四位主持人对以上各位授课老师的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诸位老师也耐心回答了听众老师与同学们的热情提问。各位老师的授课内容各有千秋,全面深入地向我们展示了脑疾病大数据与脑机接口的发展历程与前景方向,对临床神经病学以及其他各大相关领域具有积极引导作用。至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2024华夏神经病学论坛分会——脑疾病大数据与脑机接口论坛圆满收官。
2024-09-03
2024-09-04
2024-09-04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