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高材生杨宇(饺子本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医学学位,转行做动画。在父母眼中,这是“自毁前程”;在同学看来,这是“疯了”。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个从小藏在书包里的速写本,那些偷偷临摹的《七龙珠》角色,才是他真正的热爱。
“如果人生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
他窝在成都家中3.8平米的卧室,用一台二手电脑自学Maya、Photoshop,靠母亲每月1000元退休金生活。三年半里,他几乎不出门,每天工作16小时,打磨出16分钟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这部作品横扫30多个国际奖项,却无人知晓作者是一个“啃老”的医学生。
《哪吒之魔童降世》诞生前,饺子经历了中国动画最寒冷的十年。投资人质疑他“非科班出身”,行业嘲笑他“做动画不如卖包子赚钱”。他做过广告外包,接过廉价项目,却始终没放弃心中的“封神宇宙”。
为了哪吒的一个申公豹变身镜头,他逼疯特效师,对方离职后辗转多家公司,竟又被新公司派回继续修改;片中“山河社稷图”的2秒水墨特效,团队足足磨了半年。“别人觉得你偏执,但只有偏执狂才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哪吒之魔童降世》诞生前,饺子经历了中国动画最寒冷的十年。投资人质疑他“非科班出身”,行业嘲笑他“做动画不如卖包子赚钱”。他做过广告外包,接过廉价项目,却始终没放弃心中的“封神宇宙”。
为了哪吒的一个申公豹变身镜头,他逼疯特效师,对方离职后辗转多家公司,竟又被新公司派回继续修改;片中“山河社稷图”的2秒水墨特效,团队足足磨了半年。“别人觉得你偏执,但只有偏执狂才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饺子的故事里没有“天降紫微星”,只有普通人能做到的极致:
- 在质疑中坚持“无用之事”:医学院图书馆里偷偷画解剖图的少年,早已为每一根骨骼赋予艺术的灵魂;
- 在绝境中践行“长期主义”:没人投资就自己做模型、录配音,甚至一人包揽动作指导;
- 在成功后依然“保持清醒”:《哪吒2》片尾字幕滚动时,观众发现“特效师名单”比第一部多了2000人——他始终记得那些陪他吃泡面熬夜的伙伴。
从医学生杨宇到导演饺子,从地下室创作者到中国动画领军者,这条逆袭之路布满荆棘,却也照亮了无数普通人的黑夜。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如果命运给你一副烂牌,那就用热爱把它打成王炸。”
当你在影院为哪吒的热血落泪时,别忘了银幕之外,那个用18年把自己活成“哪吒”的四川男人,正在证明一件事:这世上所有的“命中注定”,都是“不认命”的另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