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习俗:那些被岁月珍藏的年味

文摘   2025-01-25 04:00   河北  



阖家团圆迎新春 

正月,是农历新年的开始,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月份里,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活动,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承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01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象征着新的开始。这一天,人们会早起燃放爆竹,以“开门炮仗”的响声驱赶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舞龙舞狮也是正月初一乃至整个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舞龙象征着祥瑞和好运,舞狮则寓意着勇敢和力量。

北方部分地区,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02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被称为“归宁日”,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回娘家的。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北方部分地区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03
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也有部分地区认为这一天不宜外出拜年。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04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是迎灶神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准备祭品,恭迎灶神回人间,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平安、生活美满。此外,这一天也是“羊日”,象征着“三阳开泰”,寓意吉祥。

05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人们会通过放鞭炮、吃饺子等方式迎接财神,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06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07
正月初七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七这一天,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在南方部分地区,人们还会“捞鱼生”,通过捞动鱼肉和配菜,寓意年年有余。


08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地区的元宵,通常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在古代,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往期推荐:





过年|期待中的美好,更胜节日的喧嚣


回家的路,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家的味道,是母亲的爱与她的默默坚守


有一种幸福的忙碌,叫忙年


家的方向,总有一盏灯为你守候



感恩遇见,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可可图说
图说生活,治愈,且有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