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 既然写作能赎罪,那我就不断地写下去

文化   2024-08-30 17:16   浙江  

摄影师:Giuseppe Basta


文/Msir

这是第167封,还没完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边活着,一边犯错,一边赎罪。


这些天一直在读莫言老师的《蛙》,直到今天才读完,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完莫言的作品,《丰乳肥臀》读了一些放弃了。他的很多书,光是看书名,实在难解,如果不是真静下心来去读,很难猜出这样取名的意图,《蛙》便是如此。


整本书采用书信的方式,以姑姑“万心”为核心人物,借由计划生育展开,讲述了一个背景时代下的“人”的故事,一个时代的无力与悲哀,被莫言老师用巧妙的语言叙述形式集中于姑姑这一形象中。


姑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其父亲跟着白求恩先生学过西医,同时,她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医术精湛的姑姑拥有一颗忠诚的心,忠诚二本身就极具张力,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上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天不怕地不怕的妇女形象。


她经历过战争年代,未婚夫成了叛徒,又经历大革命被拉上台当成破鞋批斗,后来计划生育执行,她变成了当地主要执行者,故事的戏剧性才由此展开,。


蛙”这一名字的由来开始浮出水面,或许也可以说它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呈现,因为其实整本书,从一开始,秦河制止乞讨者吃青蛙被打,到袁腮的牛蛙养殖场,再到姑姑被蛙声吓到口吐白沫晕倒,都在围绕“蛙”这一元素,从侧面写整个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的平凡又壮烈的生活。


直到作者借小狮子进一步确定了我对为什么要用《蛙》作为书名的理解,原话是这样的:


她像背诵似的说: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虽然这句话可能是袁腮等人教小狮子讲的,但以这样戏谑的方式讲出来,我反倒觉得很有意思,当然,或许这是我对书名的过度解读,但其实我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是带着这个困惑的,所以很想从文中找到答案,我自认为找到了答案,所以便与诸位分享,大家也可以自己读,一定会有与我不同的感受与见解。


读这本书过程中我几度哽咽,眼眶泛着泪珠,但是没流下来,更多的是感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悲哀,纵然心中愤懑,却无人可责怪。


我出生在九十年代末,村子里对计划生育的执行仍然采取强制手段,自我开始记事,还未上小学(我是6岁读的一年级),村卫生所的人常常出其不意来家里抓人,那时我尚不懂事,但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恐怖笼罩,他们有时半夜来,有时黎明时分来,有时正午大摇大摆地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一个任务,堂叔让我带着刚出生没多久的堂妹躲到家背后的楠竹林,楠竹林有一个泥巴洞,泥巴洞是我儿时的秘密基地,在我们那边,粉煤需要和上黄泥才能放进炉子里的,我当时以为这样做的原因是省媒,一半泥巴一半媒,毕竟泥巴不要钱,想挖多少就挖多少,有一次我和的时候,便故意放很多黄泥,和出来的煤变成了黄色,爷爷一看把我骂了一顿,我当时委屈得不行,眼泪止不住地流,后来才知道,泥巴是不能烧的,它只能起到一个黏性的作用。


我抱着堂妹,深怕她突然哭出声来,被卫生所的人发现,于是我模仿着大人们把她抱在怀里摇啊摇,心想只要把她哄睡着,这样她就能安静下来,堂妹很乖,真的一会儿就睡着了,我把她放一边睡着,自顾自地玩起泥巴来,洞里的泥巴跟地里的不一样,非常干净细腻,并且黏性很强,我敢说现在要想找到这样的黏土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一边捏着泥巴,一边等堂叔来找我,因为他不来找我,我就不敢轻易回家,等了很久他才来,堂妹睡得很甜美,我问堂叔,他们走了吗?堂叔说走了,那一刻我感觉到某种胜利的喜悦,仿佛躲猫猫时,我是那个最后被找到的人,并且还是我自愿走出来的。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计划生育带给我的恐惧,我的恐惧不是来自那些卫生所的人,因为他们也是人,而是来自堂叔他们的恐惧,虽然我不知道他们为何恐惧,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慌张,我前所未见。


长大一点后我才有些理解他们的慌张来自哪里,人要被拉去结扎,就和小猪生出来没多久就会被劁一样,公的就把蛋蛋割了,母的就把子宫切了,我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出生没多久父母就要带他去城市打工,而没有带我和姐姐,二婶生孩子为什么要找接生婆(接生婆还是我和另一个小叔叔去请的)而不去医院,现在想想,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当然,我所经历的似乎还不是最严重的,我听长辈们讲,那时候卫生所的人上门找人,如果找不到就把那户人家的牲畜和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任谁来了都没用,宛如一群强盗。


以上都是我切身经历,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感受得更深一些,但远不及那些真正经历的人,真真切切被时代的爪牙撕裂的人,这本书里的几个主要人物,包括王仁美、王胆等人就是这样被活生生撕裂的。


当然,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并不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悲,而是悲的背后那群鲜活的人和他们的人生,进而由人生呈现出来的对人生的态度。


所以我开头写了一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赎罪”,这是这本书里最打动我的点,姑姑用泥娃娃赎罪,蝌蚪用写作赎罪,我们又何尝不是一边活着、一边犯错、一边赎罪呢?



今天周五,祝你快乐



甲辰年七月廿七·杭州



《唯我一人逃脱》



《不装逼,毋宁死》



投稿信箱




匿名提问游戏


你来提问我来答,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向我提问,如果有趣的话,可以公布到下一期推文里,给大家分享,不妨一起来玩一玩?最近比较有空。


点一盏灯

第203封信
“谁都没有到过乌克巴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