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乡村博物馆,浸润着村庄的表情、神态和韵味。
它们坐落于乡村,没有繁缛的装修、豪华的布置,只有一两间青瓦简舍,门窗朴素,陈设简洁,掩映于芦苇、树丛之中。
走进一家小型农耕博物馆,“回”字形的小院里,展示着从庄户人家手中收集而来的碾盘、手扶拖拉机、油布伞、马灯、算盘、水桶、钩秤、渔篓、蓑衣……一件件似乎在重温村庄往事。在这里,泛黄的照片以及不同时期的粮票、油票、粮油供应证,讲述着逝去的黑白光影,保存着过往的耕种记忆。
顿足其间,目光穿过过道长廊,可见村后一片开阔的湖面,湖畔一间间风格各异的民宿小院,掩映于树木之中。看着这家“村博”的展品与眼前的一池碧水,古朴的农耕气息扑面而来。
船娘博物馆的不远处,是一片波光潋滟的大湖。
博物馆所在的村庄紧挨着大湖,湖区近年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小木船是游湖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湖上摇橹的船娘,大都来自湖边村落,她们扎着五颜六色的头巾,遮阳挡风,摇着橹,哼唱着民歌,轻划水波,踏浪而行……歌声惊起芦苇丛中的野鸭,扑棱棱掠过水面。
走进这座“村博”,隐有汩汩拍岸水声,听得到桨声欸乃。“馆”内有船娘文化历史的追溯、船歌曲谱,以及船娘们填词创作的船歌……门外有百年老榆树,枝条随清风摇曳,讲述传统村落的夙愿风情。
有人来参观,村民就是“讲解员”。养螃蟹的秦老三捧只碗在附近边吃饭边聊天,见有人来,赶紧撂下碗,迎上前去介绍:“我是村里养螃蟹的,欢迎各位光临!”从他口中得知,村庄在水乡深处,人们临水而居,从前出门依靠船,几乎个个都会撑船,他的妻子就是一位船娘,正在大湖上摇橹,接待四面八方的客人。
砖瓦博物馆依偎于仍在生产使用的老窑旁,青砖瓦舍与露天老窑连成一片。砖瓦堆放的空隙场地,生长着粗壮的狼尾草。在体验区,游人在村民们指导下,和泥、摔打、入模、脱模……制作砖瓦,体验非遗技艺。
自秦汉起,古村砖瓦就以其独特的魅力绵延千年,成为房舍庭院不可或缺的建筑用材。乡民们采用特有的湖底黑黏土为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精心烧制出的砖瓦,色呈“绿豆青”,声有“镗锣响”,被誉为“瓦缶胜金玉”。
这个“村博”还收藏了古代出土的砖瓦文物,都由村庄周边的土层中挖掘而出。一款周代红陶印纹罐上,清晰的纹路折射出此地古代砖瓦生产的繁忙场景与先人的生活痕迹。而那座依然在烧制青砖的古窑,火焰烈烈,风烟袅袅升腾,诉说着一个古老行当与乡村发展的亲密关系。
还有竹器博物馆,就布置在村庄空置的旧屋里,四周的木架上摆放着老手艺人制作的竹席、竹匾、竹篮、竹篓、淘米篓,还有从前挑担用的箩和筐等竹制品。
而在水乡古镇,人们利用天然湖荡资源,在芦荡水面建起十八帮渔具“露天博物馆”,将卡帮、大网帮、簖帮、捣叉帮、撒网帮、摸鱼帮、老鸦帮等十八种古法捕钓,用湖荡的天然地形一一还原呈现,游客坐于舴艋小舟上,边游湖边欣赏,体验传统渔文化风情。
…………
文丨王太生,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