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

时事   2024-11-27 07:31   北京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24期,总第921期),原题为《绿色崛起》。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


在沿黄各省市共同努力下,黄河水质得到根本改善,九曲黄河常年保持Ⅲ类水质,这是生态意义上的“黄河大合唱”。


2023年8月3日,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拍摄的黄河奇湾(詹彦/摄)

在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有处占地400亩的厂区,地面上是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城市花园,而在花园地下,还“藏”了一个晋阳污水处理厂。每天,太原市汾河以西的生活污水汇集于此,经科学处理,部分尾水用于工业回用,另一部分环保达标的尾水排入汾河。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近年来,山西大力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共谋划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等10大类285个项目,力争2025年全省黄河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太原南下400多公里,是河南郑州市金水区。在沿黄生态廊道上的马渡观河驿站,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晋陕峡谷出来后,黄河告别黄土高原,在河南入平原。千里黄河堤防从此起步,河滩变宽,大堤高耸,形成悬河景观。站在这里看黄河,每个人都会感动于黄河之辽阔。”

面对黄河,王威指着右侧告诉本刊记者,不远处就是京港澳高速的重要通道——黄河公路大桥,桥上车水马龙。“这些年,在沿黄各省市共同努力下,黄河水质得到根本改善,九曲黄河常年保持Ⅲ类水质,这是生态意义上的‘黄河大合唱’。”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中部地区水道纵横、山峦叠翠,促进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崛起,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道必答题。

跨省微信群随时待命

湘赣交界处有条河,河水从罗霄山脉北麓的杨岐山流出,从江西流到湖南,进湘江、入洞庭。这条河在江西境内叫萍水,在湖南境内叫渌水。

在萍乡湘东区荷尧镇大义村,站在萍水的一座小桥上,可以看到上下游各有一栋小房子,这是江西萍乡、湖南株洲两地在河流金鱼石断面设置的水质自动监测站。这里传出的一组组数据,曾经牵动很多人的心——2018年以前,金鱼石断面多项水质指标长期超Ⅲ类标准,有些月份为Ⅳ类甚至劣Ⅴ类。

水质长期不达标,上下游责任划分不明是治理难的重要因素。“前些年,不少外来人员在省界附近挖砂,看到湖南执法人员,就跑江西去,看到江西来执法,就跑湖南去,两头蹿,逃避处罚。”大义村村级河长黄绍友说。

这条被污染的河流,在2019年迎来命运转机。当年,湖南、江西两省签署了《湘赣边区域河长制合作协议》。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强化河长、湖长制,加大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共筑长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

2019年11月,赣湘两省签订了《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了渌水流域上下游省份各自职责和义务,搭建流域合作共治平台。图为工作人员在湖南株洲醴陵渌水河面打捞杂草、垃圾等(薛宇舸/摄)

针对原有巡查和执法机制的不足,2020年,萍乡、株洲两市河长办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6个方面共同推进水质保护与治理。两市联合巡河执法常态化、规范化,严厉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

“省界两边都设了举报电话,均可即时受理。两市平时联合巡河,联合执法。2023年以来,我们已开展了40多次联合巡查。”萍乡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刘志东说。

两地政府部门无缝合作,给两地村庄带来示范效应。交界处各村的村级河长,把常态化巡河、交叉巡河落到日常细微处。“大家都在一个微信群里,有问题随时随地沟通,相互提醒,保持警惕。”黄绍友说。

跨省巡河执法以来,萍水渌水水质稳步提升,重现水清、岸绿、景美。

“萍水渌水新画舫”,11月10日晚,萍水河畔的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华灯初上,沿街的皮影剧场内人头攒动,湘东皮影第六代传人丁武表演的皮影《新时代萍水、渌水唱绿曲》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南正街的“网红”打卡点。

如今,湘赣两省16条跨域河流都已形成了共抓共管机制。

长江,沿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在中部地区出山川,入平原。位于湖南岳阳市君山区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的华龙码头,曾经是长江岸线非法砂石码头之一,多年非法开采活动对该区域内的水草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近年来,岳阳市完成了华龙码头拆除复绿工作,长江岸线累计复绿19万平方米,修复湿地生态近6万亩。君山区还将包括华龙码头、江豚湾生态体育公园等在内的江豚湾景区打造成了国家4A级景区,让“江豚的微笑”重新回到了长江的碧水之中。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憨态可掬的江豚频频跃出水面。“最多的一天,来了几十头,一对一对追逐戏水。”邓铁牛是湖南岳阳君山区东洞庭湖长江管理站监测员,多年经验让他对江豚湾的一切熟稔于心。少了人类干扰,东洞庭湖湿地草木丰茂异常,成为鸟类等动物的理想食源地和栖息地。

从生态版图看,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洪水调蓄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功能区;从产业版图看,中部又是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集聚区,以及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一度的烟囱林立和工业废水污染危及长江黄河。

近年来,中部各省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共同推进大江大湖综合治理等重点合作,不断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体系。

“流域综合治理的内涵,就是从着眼水体变为水陆统筹,从分割治理转化为系统治理,从断面水质诊断到全流域诊断,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减排、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浩说。

“山水画”亦是“不动产”

深秋,又到了候鸟迁徙季节。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传来喜讯,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或漫游于水面,或栖息于草木,给静谧的河畔增添了灵动。

王威和他的同事每周都会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巡逻。作为“生态卫士”,他们的观测内容既包括环境数据,也包括区域内动植物情况。

“以前,黄河滩区杂草丛生,我们出去回来就是一身灰。通过升级改造,现在黄河大堤上树木越来越茂盛,河滩上成了鸟类的家园。”王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风景如画的黄河大堤生态林带、黄河滩地公园和慢行步道交相辉映,到处生机盎然。

江西赣州市崇义县过埠镇高坌村,专职护林员黄健中也是一个“生态卫士”。他常年在山林间穿梭,守护1.35万亩林地,平均每天巡林6.8个小时。

从10月入秋开始,崇义县处处橙黄橘绿、层林尽染。一幅“生态好、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幸福画卷跃然眼前。2021年,森林覆盖率高达88.3%的崇义县被确定为江西省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地区之一。当地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经核算,全县符合标准的林地近165万亩,按80%左右开发面积、每吨交易价50元估算,每年可开发林业碳汇54万吨,每年“卖空气”能获得经济收入2700万元。山水与森林,成为当地百姓的“幸福不动产”。

湖南平江县,岳阳市过去最大的森工企业——长寿采育场就在这里。近几年,“靠山吃山”走上绿色道路,生态旅游应运而生。采育场职工以前卖树,现在呵护绿水青山,向游客分享美景。环境好了,群众收入也增加了。

大通湖作为洞庭湖的“湖中湖”,是湖南省最大内陆淡水养殖湖泊,占地超过80平方公里。秋天的大通湖波光粼粼,水草丰美。过去由于高密度养殖,大通湖水质在2015年时退至劣Ⅴ类,水生植物消失殆尽。如今,用于净化水质的水草,在大通湖生根发芽,带动了一个全新的水草产业起步。

中部地区既有我国“最绿”省份之一的江西,也有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重点地区之一的山西;既分布着我国第一、第二大淡水湖,也有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生态禀赋各异的省份,以不同的笔触,共同绘制“中部山水画”,共同守护“幸福不动产”。

比如,矿山生态修复是中部多地的“必修课”。这些地区采取一矿一策、一山一景策略,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湖北宜都市五眼泉镇鹰子石建筑石料矿,正在打造“矿山生态修复+现代农业采摘旅游”融合发展。江西德兴铜矿完成复绿面积800多公顷,尾矿库变成天鹅栖息地和网红打卡点。山西大同,一片4.96万亩的采煤沉陷区被绿植覆盖,大大小小的山梁上分布着一排排光伏板,荒芜的“煤海”变成绿色“光海”。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山西发电量达4376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5.2%。

2024年5月30日,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刘力航/摄)

“绿色发展正成为中部崛起的强劲动能。各地通过价值核算、生态补偿、资源交易等多种渠道,探索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不断转化成经济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资源有限,循环无限

2019年,“90后”创业者甄晓雷从山东回到家乡河南。“我之前给企业做环保咨询,这些年中部地区越来越重视环保,我决定创办一个环境科技企业。”

铝加工产业是郑州工业“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市拥有相关规上企业127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生产基地。

“铝加工会产生铝灰渣,事实上,不仅是铝加工,包括汽车制造等多类厂家,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铝灰渣。”郑州卓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润环境”)董事长甄晓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如果存放不当、处理不及时,铝灰渣会产生刺激性可燃气体,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此前,每年大量铝灰渣“无处可去”,给郑州的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近年来,郑州一方面大力压减低效产能,铝灰渣产生量由2021年近10万吨降低至2023年8万吨;一方面积极引导铝加工产业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化循环型产业体系。

在卓润环境的车间内,一袋袋带有“身份标签”的铝灰渣分区堆放于托盘之上,通过智能仓储,按序运至进料仓并进行资源化利用。甄晓雷介绍说,处理完的铝灰渣可用作钢厂精炼剂、刚玉耐磨材料,置换出来的氧化铝粉也可重新进电解铝厂做铝锭,实现循环利用。

“创业之初,外界对铝灰渣循环利用都不太了解,我们想入驻郑州登封市科技产业园,还经历了一番小波折。产业园主要吸引医药生物等高科技企业,而我们要处理危险废物,政府和产业园管理方经过认真研判,表示支持绿色循环产业,给我们进园区开了绿灯。2022年,登封市还专门批了一块地,支持我们自建厂房。”甄晓雷回忆说。

“一期项目铝灰渣处理量是3万吨,二期又拿了100亩地,处理量将达到10万吨。”甄晓雷说,以后卓润环境不但可以“包干”整个郑州的铝灰渣,还能满足河南其他地区以及广西、湖南、新疆等地的相关危废物资源化利用需求。

不输“90”后青年企业家,“爷爷辈”的老企业家——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对绿色循环新赛道一样充满激情。

2008年,出生于1943年的陈泽民开始“二次创业”,在郑州创办了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江新能”)。这一次,他致力于用地热能为区域公用、民用建筑提供供暖、制冷整体方案。

陈泽民说:“作为一名老创客,我很幸运。”他说自己踩中了清洁能源赛道,顺应了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历史机遇期。

在郑州中牟,陈泽民采用“向天要电、向地要热、凭空取热、岩土储能”的设计理念,打造了万江零碳能源港。这个占地3690平方米的园区,地下埋藏着14眼井深3000米的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井、496眼井深300米的岩土储能循环利用井,地上设置了高效热泵、智能光储、风光路灯等设备,可为周边112万平方米的小区提供清洁能源供暖、制冷服务。

未来,该区域还规划了23座这样的零碳能源港,建成后可为2405万平米建筑解决冷暖用能问题。

据测算,每100万平方米的建筑采用“地热能+”清洁供暖,每年可替代4250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136吨,减排效益显著。

“深井换热技术和岩土储能技术是行业领先的技术模式,除了民用建筑,还可适用于医院、学校等大型公用建筑。”万江新能品牌推广中心总监毕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万江新能云控中心,本刊记者看到了“地热系统数据中心”如何运行:中心自主分析系统中水量、温度、压力等变化,结合实时气象参数及未来变化预测,自主计算发出指令,让高空的卫星和地下的深井信息相链接,实现按需供热,达到效率最大化和安全化。“简单理解,这相当于把地球内部的‘天然大锅炉’从‘定频’改造成了‘变频’,家里的温度可以随着天气变化自动调控。”毕波说。

如今,万江地热清洁供暖项目已在11个县区落地实施,助力河南打造郑州、濮阳、开封、周口4个千万平方米级的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地热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为中部崛起注入绿色新动能,也为全国能源转型带来新思路。眼下,万江新能正在加速全国布局,地热能项目将在更多区域、更多场景应用实施。

资源有限,循环无限。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正在中部“遍地开花”。

在江西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电池包经过拆解,负极材料被回收为铜、碳粉,正极材料循环再生为电池镍、钴、锂等材料。

江西乐安提升锂电新能源制造智能化水平,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图为2024年5月11日,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的江西东驰新能源产业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内,工人在操作封装设备生成锂离子电池

在位于“古铜都”铜陵的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空无一人,上下翻飞的机械手臂将一袋袋沉重的化肥码放整齐。运用工业互联网打造自动化产品包装线后,磷酸萃取率平均提升0.79%,每年可节约磷矿石资源6000余吨,减少磷石膏固废约1万吨。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中部地区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谢花林说。

《中部崛起硬“脊梁”》专题系列稿件
站上更高起点
兴产业,塑未来
城镇化新支点
绿色崛起
“火车头”之问
立足战略定位,作出重大贡献



欢迎点击“在看”,获取更多新闻~↓↓↓

瞭望东方周刊
深耕幸福之道 读懂城人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