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
长沙湘江两岸
新一轮中部崛起,“加快”是关键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城市就是区域发展的“火车头”。
武汉、长沙、郑州、合肥,2023年GDP分别为2万亿元、1.43万亿元、1.36万亿元、1.27万亿元。四个GDP万亿元之城,应如何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好发挥“火车头”作用?
武汉:创新引领
在中部崛起中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引领作用,武汉重任在肩。
湖北武汉,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伍志尊/摄)
近日,武汉东湖综保区内机器轰鸣,长进光子高性能特种光纤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长进光子是研发、生产和销售特种光纤并提供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掺稀土光纤、激光用无源光纤及通信用特种光纤等,广泛应用于先进制造、光通信等领域。”长进光子首席科学家李进延介绍说,“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特种光纤国产化,完善光谷在激光产业链中上游材料领域的布局,助力光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进光子,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
中国(武汉)光谷,占地518平方公里,一半山水一半城。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第一个400G硅光模块……如今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
2024年2月,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挂牌。“科技”后面加上“创新”,彰显了武汉“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决心。6月,武汉市《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构建“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10月,《东湖高新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明确光谷将锚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目标,前瞻谋划6G通信、量子科技、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空天科技、未来显示、先进半导体等9大方向。
“武汉的产学研用融合一直做得较好。”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仅光谷地区,就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以原始创新引领前沿技术创新,持续打通成果转化链条。
“科技之花”在武汉不断结出“产业之果”。
以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贡献了武汉20%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汽车产业为例。4年前,武汉布局打造“中国车谷”,聚焦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2024年6月,武汉“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获批,进入智能网联“国家队”。近期,芯擎科技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AD1000(星辰一号)成功点亮,实现了国产汽车高端芯片领域的又一突破。
武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探索成效明显,但是部分业内专家认为,武汉要注意“选准重点领域”。
“当前,中部地区崛起站在更高起点上,要围绕现有的创新基础和自身优势,选准重点领域,集聚资金、政策和人才,在自主创新方面寻求新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说。
长沙:“软硬”兼备
“网红”长沙,曾连续十六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24年4月,湖南省公布2024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其中社会民生项目24个,长沙就有15个,创3年来新高,项目覆盖住房、医疗、教育各领域。
“宜居、潮流、温暖,我觉得这三个词最能代表长沙,也是我大学毕业后选择定居长沙的理由。”在长沙生活了12年的胡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边奋斗,一边生活”,这里有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橘子洲国际音乐节、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84%,“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实力雄厚;有茶颜悦色、文和友、辣条博物馆,好玩、好逛、好吃;再加上中部省会的“洼地房价”,长沙以独一无二的舒适与友好造就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软实力之外,长沙制造业非常“硬核”。
2024年1至9月,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目前全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沙工程机械集群和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在列;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一大批工程机械知名企业聚集在长沙。
相比武汉,长沙在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方面相对不足。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敏表示,虽然近年来长沙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幅度较大,已接近40%,但与合肥75%的本地成果转化率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是亟待补齐的短板”。
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打通“聚集科创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加速创新转化”的发展链条,是长沙眼下的重要命题。
郑州:枢纽之城
近期,郑州成功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枢纽之城”再获“金字招牌”。郑州是国家确定的空港型、陆港型“双枢纽”城市,是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也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
新郑国际机场开通货运航线49条,货运量跻身全国第六;中欧班列满载满回,形成联通40多个国家的国际物流网络;2024年上半年,郑州航空港实现GDP771.5亿元,同比增长14.5%。
2023年8月1日,工作人员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一架卢森堡货航货机装货(李嘉南/摄)
以上数字,生动展现了郑州作为枢纽之城的活力。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提出“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郑州大力建设“四港联动”的航空港区,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贯彻落实。
郑州航空港区定位于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建设十年的郑州航空港区,已成为内陆地区功能最全、通关效率最高的口岸体系,十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4%。
如今在航空港区,汇聚了富士康、超聚变、龙芯、比亚迪、国药集团、中信医疗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电商直播行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万种商品在此集散,跨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2300亿元;面向未来,港区还在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卫星、现代物流、会展商贸、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8月2日,河南发布新文件,提出把航空港区作为全省枢纽经济的核心动力源,加快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联动发展;壮大航空港偏好型产业、培育高铁偏好型产业、引进并做大陆港偏好型产业。
“围绕多港联动、多式联运,推动郑州从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帮助更多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田海涛表示。
至于郑州未来发展的短板,一些受访专家表示:“郑州目前还缺少高水平的集聚创新人才的平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总量和层次都有待提升。”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耿明斋表示:“只有具备创新型成果就地产业化的发展和支撑,整个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才有坚实基础。”
合肥:创投先锋
“中部地区崛起”提出之初,合肥不论是在中部省会城市中,还是在长三角城市中,都不太有“存在感”。近10年,合肥一路跑进全国城市20强,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成为除北京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
合肥做对了什么?“以投带引”的“合肥模式”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2008年,合肥拿出1/3的地方财政收入,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一举打破新型显示器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
2016年,合肥产投与兆易创新合作启动总投资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
2020年,合肥建投联手三级国资平台筹资70亿元,帮助蔚来走出“至暗时刻”,随着比亚迪、大众等龙头及配套企业先后进驻,一座“新能源汽车之城”就此崛起。
2024年5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工厂,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张端/摄)
一支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政府投行队伍”,一系列出手胆大精准的“神操作”,被总结为政府培育产业的“合肥模式”。
解码“合肥模式”,其实就是政府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国资平台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近年来,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芯,即集成电路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急,即城市应急安全产业;终,即智能终端产业;生,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即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产业布局,合肥精准挖掘上下游及前沿领域衍生创投机会,不断将产业导入城市。
对于合肥是“最牛风投机构”的说法,现任安徽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合肥市委原书记虞爱华曾回应说:“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日前,智芯半导体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合肥产投领投,合肥高投、合肥建投共同出资。对于本次投资,合肥产投总经济师方炜透露,“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120万辆”,集团意在围绕合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助力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突破100万辆。作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市”,合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不过,“合肥模式”究竟能不能在中部地区、在全国城市中推而广之?“黑马”合肥一路狂飙中,怎样对安徽其他地区以及中部地区更好发挥火车头作用?围绕这些问题,还有不少讨论和争议。
“合肥创造了后发赶超的诸多经验,但安徽整体的崛起需要培育更多增长极。”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说。
四面逢源
中部地区过去没有出现上海、深圳这类“龙头老大”城市。在新一轮中部崛起中,就难免产生“火车头之问”。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冯奎认为,当前来看,中部城市格局是由省会城市主导的,未来更大的增量在于都市圈成长壮大并增强引领力量。
武汉都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郑州都市圈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最重要的两个城市群,构成中部崛起的主要支撑。
合肥近几年势头强劲,其既是中部重要城市,也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是促进中部与东部合作的重要枢纽。
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这个圈受珠三角影响较大,是中部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力量。
以太原为中心的都市圈与华北地区联系密切,正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
2023年1月5日,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服务器在机房内运行
冯奎认为,中部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在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作用。
“从长远发展看,城市‘四面逢源’是合理和必要的。”冯奎说,没有上海这样的龙头,中部地区要办成一些大事要事,要提高中部地区的话语权,就需要多个中心城市联合发力。未来,这样一种联合发力的架构可能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这意味着,未来城市竞争是都市圈之争,而非单体城市之争。都市圈有大量投资空间,能通过同城化改革释放区域活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火车头之问”其实是一道多选题。
欢迎点击“在看”,获取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