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榜样力量。我院响应学校号召,开展“服务教育强国,提升思政引领力”主题教育月活动,展现我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讲好工管优秀故事。本院将通过“工管风云榜”活动具体展现我院科研实践、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征程中,每一位工管学子都需要保持勤恳踏实、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实现在学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努力成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本期请跟随我们的讲述,来探寻和了解傅汇乔同学的精彩事迹吧!
潜心学术,砥砺前行
傅汇乔始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领域的研究。他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课题,以锲而不舍的品质面对科研中的重重挑战,在踏实奋进中心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科学工作者,他深知科学研究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实践与责任的体现。
在攻读博士期间,傅汇乔基于华为MDC智驾平台,开发了全套智能驾驶基础代码,并与无人驾驶企业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算法的自动驾驶技术的从仿真到现实场景的落地应用。这一成果不仅为露天矿场中百辆级车辆的智能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更打通了从顶层管理调度到底层行为决策的全流程作业问题。这项研究在行业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的车辆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学术研究方面,傅汇乔已在多项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其中包括NeurIPS, IJCAI, CoRL, IROS, IEEE TII, IEEE TAI等。其中,NeurIPS、IJCAI是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CoRL是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均为工程管理学院首次在上述会议发表的学术工作,开创了学院学术研究的新局面。此外,他的相关成果入选2024年“先进越野系统科学与技术年会”,并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其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傅汇乔的学术成果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和努力的结晶。在博士研究过程中,他不仅深耕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还积极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基于迁移强化学习的量子系统控制”“不确定管理场景中的数学规划方法与应用”“模型驱动的复杂装备系统工程软件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等。在这些项目中,他负责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设计与验证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
傅汇乔多次作为学生负责人参与国内外科技竞赛活动,展现了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实力。他参加的赛事包括大学生挑战杯、“极·致未来”责任创新挑战赛和京东雪豹识别全球挑战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主研的仿生机器人智能算法项目入选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充分展示了他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功底和创新能力。
在谈及这些科研成就时,傅汇乔总是提到导师陈春林的重要指导。陈春林老师在科研中的洞察力和远见深深影响了他,使其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能够更加冷静和有条不紊。导师的启发与支持激发了他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也让他在攻坚克难时始终保持耐心和信心。同时,对研究领域的热爱也成为他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正是这份初心与热情,使他能够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追求学术理想。
思源致远,乐于奉献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傅汇乔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热心参与科普公益活动。他曾在南京市的多所中小学及社区服务中心组织科普公益实践活动,将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他深信科学研究不仅应该停留在实验室,更应该服务于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
作为团队技术指导,他参与了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公益项目从全国228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江苏省唯一的全国金奖。这一项目得到了共青团中央等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项目中,他负责研发5类科普教具,并编写了100余节配套教案,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赛后,他持续开展相关公益活动,参与了“大山里的科学星火项目”,将研发的教具捐赠至西部偏远山区的多所学校,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科学知识。
傅汇乔的努力和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他参与的公益项目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项目,并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全国金奖。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他在科技公益领域的杰出表现,也展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与践行。他常说:“科研不应止步于实验室,更应心怀感恩,心系社会,努力将所学化为一股股暖流,温暖更多的人。”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将知识与热情相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将温暖和关怀传递给更多人。
傅汇乔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潜心学术,砥砺前行;思源致远,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更以社会责任感为驱动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他坚信,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公益实践,都需要用心去做,用行动去践行,用坚持去成就。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将继续怀揣理想,迎接更多挑战,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光辉篇章。
傅汇乔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潜心学术,砥砺前行;思源致远,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更以社会责任感为驱动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他坚信,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公益实践,都需要用心去做,用行动去践行,用坚持去成就。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将继续怀揣理想,迎接更多挑战,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光辉篇章。
Q&A
在采访工作结束后,工小研又向傅汇乔咨询了几个同学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他对研究生阶段的建议。以下是他的精彩回答:
Q1
学长在模仿学习、强化学习、机器人很多方向都有成果,您是如何确定自己适合什么研究方向的呢?您在研究方向确定方面有什么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吗?
从个人经历来看,我的学术方向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阶段始终保持一致。无论是强化学习、模仿学习,还是其他相关研究,我的兴趣始终聚焦于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一大领域。对于其他同学,特别是学弟学妹们,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个能够激发奋斗和努力的兴趣点,找到兴趣点后,要坚持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不要轻易放弃。尽管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但频繁更换方向并不利于深入积累和成长。我发现有些同学容易因为挫折而频繁转变方向,这并非长远之计。
Q2
您认为什么科研习惯是比较重要的,在良好的科研习惯培养方面有哪些心得?
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无论是否拥有天赋,面对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遇到的困难。在科研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崩溃的时刻,但正是这些时刻需要我们去坚守。当最终完成任务,回顾整个过程时,会发现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一次提升,也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成果。
Q3
在有很多事需要并行的情况下,您是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进行科研的?
我觉得自己的并行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因此通常会先对当前任务进行轻重缓急的排序。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尽快完成的任务,我会集中精力优先处理;而对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如需要持续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任务,则会提前规划好进度。对于这类任务,即使再着急也无法快速完成,因此我会以月份为单位进行详细的进度规划。在主线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也会穿插处理一些临时任务。通过根据不同任务的时间要求和紧急程度来安排进度,我能更高效地完成多项任务。
Q4
您如何看待研究生阶段一些同学由于迷茫焦虑、同辈压力等而陷入精神内耗的现象?您是否有这种经历呢?面对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我认为自己在科研过程中保持的一种良好态度,是避免过多的精神内耗。我较少经历精神内耗的原因在于,内耗的核心往往是对自身工作的不够扎实或不够充实的焦虑。另一方面,良好的心态也至关重要。无论从事何种研究,都不应将太多关注放在外界的环境上,或是执着于同专业的其他同学正在做什么,也不应被同领域中他人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所左右。如果这些因素扰乱了当前的研究节奏,那么得不偿失。因此,保持心态平稳,踏踏实实地把当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做到位,才是最为重要的。
即使科研进展缓慢,我们也要持续坚持。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诸如代码中的bug或方法上的瓶颈,导致当前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这时候就需要静下心来,考虑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个人难以找到出路,可以向学长学姐或导师请教,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要不断寻找解决方案,因为单纯的崩溃并不能带来实际进展,而放弃更是浪费了之前的努力。只有尽最大努力推动当前的工作,才能逐步解决问题,实现突破。
Q5
读博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最大的收获,可能是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首先,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无论选择产业界工作还是继续学术深造都需要的核心技能。这个能力类似于比赛场景:主办方给定一个题目,众多选手共同参赛并尝试解决同一个问题,其中一些选手表现突出,甚至赢得冠军。这一过程展示了每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虽然这种能力通常会随着学术深造不断提升,但并不依赖于学历。事实上,有些本科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他们能够直接在产业界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学历的高低。这个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从硕士到博士阶段,我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极大提升。
其次是关于奋斗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正如“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一主题所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一生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的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比如,利用自动化设备替代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人们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去思考和创造有价值的事物。我相信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将在未来逐步实现。希望能够在当下为这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物质世界更加丰富。
END
采访 | 孙一介 常晋维
美编 | 梁淼城 丁奕尹
责编 | 丁奕尹 丁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