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昌宁发布"↑订阅
大田坝镇自被确定为关爱救助留守儿童试点以来,坚持党的领导,聚焦阵地建设,树立“党心暖童心 关爱伴成长”党建品牌,形成大田坝留守儿童关爱工作“1332”工作经验,引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常态开展、取得长效。
“1”——坚持党的领导。扛实党委主体责任,突出党建引领,建立健全“周动态、季联席”工作联动机制,发布工作周动态36期,召开联席会议3次,统筹推进“学校是家”工程、“父母回家”工程、“净土护航”工程、“校外有亲”行动、“博爱暖心”行动、“成长无忧”行动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村级服务实践站6个,架起校村协同育人桥梁,用好“三老”人员、返乡大学生、爱心志愿者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3”——汇聚三方合力。一是党委政府措施有力。强化信息管理,由党委政府牵头,依托“部门联动+入户核查+动态管理”,通过“一月一更新、一月一上报”,实现“一户一档、一人一档”精准管理,建立健全留守和困境儿童数据库。强化队伍建设,组建一支专业队伍,明确1名镇级儿童督导员、各村1名儿童主任专门负责留守儿童日常工作。116名“代理家长”结对帮扶与家长、儿童关系更融洽、联系更通畅。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部门开展“法治进校园”专题教育讲座10余次,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7次。强化挂包帮扶,联合挂包单位118名干部对314名留守儿童采取“一对多”结对挂包,通过电话随访、季度走访等方式,动态掌握留守儿童情况,依托政策帮扶对70名经济困难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关心关爱。二是社会帮扶到位。拓展探索社会化工作路径,通过商协会、慈善会等募集帮扶物资50万余元,组织“爱心童游”夏令营3期,开展“希望港湾”微心愿活动20余次,助力47名学生圆梦大学。组织90余名假期返乡大学生开展“志愿同行 伴童成长”等“爱心托管班”活动30余次。三是家庭主动作为。依托“父母回家”工程及镇域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返乡就业岗位40余个,开展农村技能培训4期,发放创业贷款资助25个家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20个留守儿童家庭父母主动回家。依托校园电话,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动态,实现家庭、学校、镇村信息有效互通,形成协同联动的关爱保护救助格局,使留守儿童内心不孤单、生活不孤独,增强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
“3”——用好三个阵地。一是用实教育主阵地。结合“校点撤并”举措,统筹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在校留守儿童全员寄宿,促使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严格落实“五育并举”,打造“七彩”课堂,开展特色劳动实践、科普讲座、国防教育、防性侵防霸凌、劳动教育等活动,通过耳濡目染着力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及自我保护能力。二是用好村组阵地。整合村组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职工之家等有限资源,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开展“校外有家”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参与儿童达500余人次。文沧村“童心港湾”“希望小屋”、新寨村“新春送温暖”、湾岗村“村晚”等关爱活动的开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周末、假期“空窗期”问题。三是用活社会阵地。与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协议,建成“一中心两站五室”心理健康服务阵地,开展志愿服务培训5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3次,为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保障常态长效优质化服务。
“2”——做实两项成效。一是关爱更健全。大田坝镇“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社会关爱、家庭放心、儿童温暖”的关爱救助体系机制健全、运行顺畅。“七色光”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荣获市级评选铜奖;《阳光照进远山》《乡村孩子成长中的温暖陪伴》等工作经验被各级主流媒体刊发。二是成长更健康。按照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的“三个优先”原则,持续关注成长需求,积极搭建爱心平台,汇聚更多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加良好和谐的成长环境。
来源:大宣
责任编辑:吴再忠 / 编辑:杨 波
投稿邮箱:cnxcbj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