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泉州,身家22亿美元,黄鸿年从山西知青变新加坡金融家之传奇

乐活   2024-11-17 09:08   福建  

翻开2024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的50位富豪名单,若提及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最有关联的、但功过评价不一的新加坡企业家,当属坐拥22亿美元身家的中策集团原主席黄鸿年了。

在海外华人世界中,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却是卧虎藏龙之地,有“股市金手指”之称的黄鸿年,就是当中佼佼者之一。

曾到山西下乡插队,黄鸿年与颇受争议的“中策现象”

黄鸿年与家人合影

2024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新加坡知名金融家、中策集团原主席黄鸿年(Oei Hong Leong),身家22亿美元,在50位上榜富豪中排名第25名。

改革开放40余年来,若说到与中国经济改革最有关联的新加坡企业家,黄鸿年一定是“榜上有名”,但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有人称赞黄鸿年开创了外商大规模收购中国国企之先河,是中国资本运作的第一导师,对中国企业家有着启迪示范效应之影响;也有人认为,黄鸿年所创造的“中策现象”,曾给国企改革蒙上一层阴影,其中有不少方面的做法值得商榷。

金融时报社原总编辑杨其广先生所撰写的文章《为了捍卫祖国的国有资产》,里面就是评论“中策现象”。《一波说》也注意到,香港媒体《星岛日报》后来在1996年6月28日曾刊登“中策告官方《金融时报》”的新闻报道,副标题用的是“指‘空手套利’报道诽谤索偿一千万”。

泉州罗溪的“黄奕聪故居”

黄鸿年,1948年出生于印尼苏拉威西岛望加锡,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后溪村,他的父亲是旅居印尼爱国侨领、金光集团创始人黄奕聪。

在泉州家乡,有一座其父亲黄奕聪1969年返乡修建的“黄奕聪故居”,如今被打造成罗溪镇“侨情会客厅”,此座二进五开间的闽南大厝里,内有一副柱联:“南国经商荣中策,西畴发轫灿金光。”由此可见,中策集团与金光集团对于黄氏家族而言,均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意义。

黄鸿年的父亲黄奕聪,是与林绍良齐名的印尼四大华人财团领袖之一。“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接见黄奕聪时建议他送孩子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后于1960年,时年12岁的黄鸿年被父亲送到北京读书,就读于当时高干子弟云集的北京26中。

黄鸿年到北京读书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作为富家子弟,他也饿过。后来,“文化大革命”来了,“热血沸腾”的黄鸿年投身“红卫兵”不成,又赶上知青“上山下乡”浪潮,尽管他属于华侨子弟“照顾对象”,他却甘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北京知青一起到山西农村插队下乡。

1970年,在中国生活时年的黄鸿年返回印尼后,在家族旗下一家钢铁厂担任总裁,其后自创贸易公司,直接与日本钢铁商合作,后来还从事棕榈油出口等业务。1980年,在将父亲交予的生意做到顶峰时,黄鸿年辞去家族企业职务,自行到新加坡发展。

此后,黄鸿年因在新加坡收购“联合工业”而“一炮而红”,他掌舵“联合工业”11年期间,通过炒卖企业、房地产、股票等方式,令企业资产净增长230多倍,成为拥有40亿新元的大型上市公司,也获得“股市金手指”、“过江猛龙”之名号。其中,黄鸿年于1990年完成新加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战,一举将“新加坡置地”(注:当时称“新加坡土地”)收入囊中。

中策集团原主席黄鸿年

1991年2月,在此前脱售手上“联合工业”大部分持股后,黄鸿年转战香港,他收购处于亏损状态的日资上市公司“红宝石”,后于同年12月更名为“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即有名的“中策”,此后,他以“中策”为基地,利用内地国企改革契机,展开大规模收购,“中策现象”应运而生。

从1991年9月开始,黄鸿年将大量资本投向内地,与山西、辽宁、福建、浙江等20个省市的200多家国有企业,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组成近百家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在家乡泉州,黄鸿年于1992年一举收购41家国企,共同成立“泉州中侨”;收购北京啤酒、杭州啤酒等8家啤酒厂后组建的“中策啤酒”,还有在杭州组建的“中策橡胶”等,到2000年他出让“中策”所有股权,从香港回到新加坡,此期间就是许多人熟悉的“中策现象”之资本经营期间。

说起《中策现象》,最早报道的官媒文章,可能是《中国化工报》1995年9月30日编印的《化工内参》,题目是《“双喜公司”中外双方矛盾仍未解决,中方中高级职员辞职,迄今至今停产》;当时说的是当年7月香港中策与太原橡胶厂的合资企业——太原双喜轮胎所发生的停产事件。

当然了,《金融时报》作为金融战线上的重要“喉舌”,其于1996年5月18日一篇仅是千字文的报道——《控股投资:警惕外商甩个连环套》,公开披露了“中策现象”,且指出港商做法是“空手套利”,并提醒中国经济金融界,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知此报道后,“中策”当即在香港召开记者会,指责“该篇报道失实,有造谣之嫌”,并称要采取法律行动,要求报社“赔偿名誉损失1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策现象”当时会受到广泛关注,也有一个外资“买买买”、国企“卖卖卖”之大背景,那时泰国正大收购杭州青春宝药业,美国柯达收购汕头公元、厦门福达等3家感光厂。

金融时报原总编辑杨其广后来在《为了捍卫祖国的国有资产》文章中,提及他当年给高层写了一封近万言信,其中提到几个看法及建议。比如“‘中策’输出的不是产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中策’作为一种‘现象’,正在被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肯定其‘所显示的方向是正确的’,认为这是‘中国利用外资进入了新层次’,要作为一种‘模式’加以推广。这可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等。

据杨其广在文章中透露,此信得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重视,以文件形式报送各相关部门研究。“中央最后作出的利用外资决策,给‘中策’结束在大陆‘投资控股’画上了句号”。

《一波说》注意到,有关“中策现象”功过,众说纷纭,其收购活动也在包括黄鸿年祖籍地泉州,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赞成者认为,此为改革开放之必经途径,有助于解放生产力等说法。有的如此评价黄鸿年,说“他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和示范效应的民间人物之一,也是中国企业界‘资本运作’的开山导师之一。”

从山西知青变新加坡金融家之传奇历程

印尼爱国侨领、金光集团创业董事长黄奕聪(1922—2019年)

黄鸿年是印尼爱国侨领、金光集团创业董事长黄奕聪(1922—2019年)之次子,目前,掌舵金光集团的是比他大3岁的兄长黄志源。

黄奕聪,1922年出生于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后溪坂上自然村,谱籍记载,他是金谿紫云黄氏家族的第十九世裔孙。1930年,他随母亲“过番”南下,与此前在印尼苏拉威西望加锡(Makassar)经营小食杂店的父亲黄则在一家人团聚。

在印尼,黄奕聪接受5年的华校教育,后因日军入侵东南亚,被迫辍学,早早走上社会,起初他骑着脚踏车在街上卖花生糖等小食品,后来见到市面物资奇缺,拿出自己多年积蓄,自营一家食杂店。1945年,他创办长春面包车,后于1950年春创办“长兴”商号,专营批发生意。1955年,他还从事椰干生意,成了当地有名的椰干商人。到了1956年,已经移居印尼泗水的他,投资了橡胶及咖啡园,但因社会罢工而生意失利。

此后,黄奕聪于1960年再次搬迁,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创办金光集团,此后成就印尼“油品大王”、“造纸大王”之号,最兴盛之时,金光集团曾为印尼四大华人财团之一。“金光灿烂、誉满天下!”多年来,黄奕聪及其家族后人,始终怀有爱国爱乡精神,心系故土家园,慷慨慈善,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黄鸿年

有一段历史,对黄奕聪的传奇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改变了他的二个儿子黄志源、黄鸿年的命运。

1955年,周总理在赴印尼万隆出席亚非会议,在会见当地华侨代表时,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黄奕聪,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周总理鼓励他“普通话说得很好嘛,以后要继续学好中文,弘扬中华文化。”当时,周总理还建议他将孩子送到中国学中文。

周总理的关怀,让黄奕聪备受感动,也深深地体会祖国的温暖,回到家里,当即将当时尚在当地华校读小学的两个儿子黄志源、黄鸿年叫过来,交代他们随时准备到中国读书。1960年,当黄奕聪搬迁到雅加达之时,也将两个儿子送到北京读书,“送到中国让毛主席管教他”,黄鸿年当时仅有12岁。

1970年,时年22岁的黄鸿年返回印尼之前,他在中国学习、生活整整十年,期间经历过“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还主动要求到山西农村“上山下乡”。在山西知青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他掏大粪、种庄稼,还与一位山西体操队的女孩有过3个月的短暂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祖国生活这十年,他很投入地读毛主席著作,也读过《资本论》、《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对他影响颇多。

黄鸿年曾说:“那个时代的人,人人都很有朝气,有理想,有斗志,虽然日子过得穷,穿得烂衣烂裤的人民群众,都在讨论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怎样为人民服务,没有人考虑个人的利益,更没有人想过要发财。”看来,十年经历、还有那些报刊、书籍,使黄鸿年心中充满了远大的理想;他也曾表示,他曾用“马克思的语言同中国方面沟通”,去谈诸如股份制、股票上市等方面问题。

黄鸿年

2002年后,黄鸿年在售出香港中策集团控股权后,在新加坡创办了集年集团,中策虽成了历史,但“中策现象”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曾被国外多所大学视为经典案例,且写入MBA教材中。

对于“中策现象”,其评价褒贬不一,也有人认为,要用开放视角来看待。另外,作为被业内称为“股市金手指”的黄鸿年,其资本运作也多少带有“见好就收”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持有香港中策股份的股东,除了黄鸿年,还有个个不同凡响的角色,比如李嘉诚家族的和黄集团,美国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还有日本伊藤忠商社等。

近几年来,黄鸿年在新加坡的集年集团,似乎“雄风犹在”,旗下企业遍布新加坡、印尼、澳洲、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从福布斯上榜身家也可见其实力不小。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一波说
一个家族,一个传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