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cheng Engineers Literature Society
桃城工程师文学社
共同努力
(总第2025年1期)
诗词歌赋
深州田记:康熙年间的农耕岁月
康熙年间,深州,这片广袤而质朴的华北平原土地,承载着世代农民的希望与汗水。村庄错落分布,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肥沃的土壤孕育着丰富多样的谷物,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农耕画卷。
春日,当第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深州的农民们便开始了忙碌的农事。粟,作为古老而重要的作物,在田地里被精心播种。黄色的粟种,宛如点点金粒,寄托着农民对丰收的祈愿,期待着秋日里能熬出香甜暖身的米粥;白色的粟,米粒晶莹,播种时,农民们满怀期待,想象着收获时蒸出的米饭软糯可口;赤色的粟较为稀少,却被视为珍宝,每一粒都被郑重地埋入土壤,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传承。
高粱地也是一片繁忙景象。黄高粱,酿酒的绝佳原料,村民们深知它的价值,播种时倍加小心;白高粱,能磨成面,制成各种面食,是餐桌上的常客;黑高粱神秘而独特,虽种植面积不大,但在一些特殊的饮食和传统用途中不可或缺;赤高粱,成熟时漫山遍野一片火红,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这片土地上最热烈的色彩。
黍,以白、黑、赤三种姿态,在深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白色的黍,是制作糕点的优质食材,为农家生活增添甜蜜;黑色的黍,有着特殊的药用价值,在村民心中是守护健康的良方;赤色的黍,在祭祀等重要仪式上扮演着关键角色,连接着人与天地神灵,传递着敬畏与感恩。
稷,同样有白、黑、赤三种品类。它是古老农耕文明的象征,从先辈们传承下来,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深州人。农民们对待稷的种植,一丝不苟,遵循着古老的农时和种植方法,守护着这份珍贵的传统。
麦类作物,无论是大麦、小麦,还是春麦、秋麦,都在深州的四季轮回中有着各自的使命。大麦可酿酒,为生活增添醇厚的滋味;小麦是主食的主要来源,磨成面粉后,能制作出馒头、面条等各种美食,满足一家人的温饱。春麦在春天的暖阳中播种,承载着新一年的希望;秋麦在秋风中收获,是对辛勤劳作的最好回馈。
荞麦和芝麻,虽在当时种植面积不如传统谷物广泛,但也在深州的土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白芝麻色泽洁白,常被用于制作糕点,为食物增添香甜;黑芝麻营养丰富,是养生滋补的佳品。荞麦适应能力强,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深受深州百姓喜爱。
豆类家族更是庞大,大小青、黄、黑、白、赤、绿花红等各种豆类应有尽有。大青豆颗粒饱满,常用于制作豆制品;黄豆用途广泛,可制作酱油、豆豉、豆腐等,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豆营养丰富,具有养生功效;白豆口感细腻,常被用来煮粥、炖汤;赤豆是制作豆沙馅的主要原料,为传统点心增添甜蜜;绿豆在夏日里煮成汤,清热解毒,是消暑的必备佳品;花红豆以其独特的外形和颜色,为豆类家族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豌豆分大小两种,大豌豆清甜可口,可直接食用或炒菜;小豌豆则常用于制作豌豆黄等传统小吃。豇豆细长的豆荚挂满枝头,既可鲜食,又可腌制保存;藊豆烹饪后香气扑鼻,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蚕豆可煮、可炒、可炸,是休闲零食和下酒菜的热门选择;羊角豆口感鲜嫩,营养丰富;龙爪粟虽不常见,但也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丰富了谷物的种类。
在那个时代,深州的土地上没有玉米的身影。传统的种植习惯、对土地和气候的适应性认知,以及成熟的农耕体系,使得农民们专注于这些世代相传的谷物种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遵循着自然的规律,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属于深州的农耕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谷物见证着深州的兴衰变迁,也承载着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故事话斋
黍谷记
康熙二十三年,深州,一个被晨曦温柔抚摸的村庄,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古朴画卷。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炊烟袅袅升起,与田野间的晨雾相互交融,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致。
老栓,一个身形佝偻却精神矍铄的老农,正站在自家小院门口,望着那片被初阳染成金色的田野,眼神中满是对新一年的期许。他的身旁,是他年幼的孙子小虎,正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望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谷物种子。
“爷爷,这些都是什么呀?”小虎稚嫩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老栓笑了笑,蹲下身子,摸了摸小虎的头,说道:“孩子,这是咱们庄户人家的命根子。你看,这是粟,有黄、白、赤三种。黄色的粟,熬出的粥最是香甜,能暖了咱一整个冬天;白色的粟,蒸出来的米饭软糯可口;赤色的粟,少见,可它的用处大着呢。”
小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目光又被一旁的高粱种子吸引。“那这些呢,爷爷?”
“这是高粱,黄、白、黑、赤诸种。黄色的高粱,酿酒那是一绝;白色的高粱,磨成面,能做不少好吃的;黑色的高粱,虽然不多见,可也有它的妙处;赤色的高粱,等它成熟了,漫山遍野一片红,好看得很。”老栓耐心地解释着。
小虎听得入神,拉着老栓的手,又指向另一边:“爷爷,还有那些呢?”
“那是黍,有白、黑、赤三种。白色的黍,做出来的糕点,你最爱吃了;黑色的黍,能入药,对咱身子好;赤色的黍,在祭祀的时候,那可是少不了的。”老栓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小虎走到稷的种子旁,“这是稷,同样有白、黑、赤三种,它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接着,老栓又指着麦种说道:“这是麦,大麦、小麦、春麦、秋麦。大麦能酿酒,小麦能磨面,春麦春天种,秋麦秋天收,咱们一年到头的口粮,可离不开它们。”
小虎看着这些谷物种子,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敬畏。“爷爷,这些种子种下去,真的能长出好多粮食吗?”
“当然了,孩子。只要咱们用心去种,老天爷会眷顾咱们的。”老栓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
此时,村里的大喇叭突然响了起来:“各位乡亲们注意了,今年朝廷推行新的农税政策,大家都到村口的大槐树下集合,听里正宣读。”
老栓的脸色微微一变,他知道,农税的变动,对他们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拉着小虎的手,匆匆向村口走去。
村口的大槐树下,早已聚集了许多村民。里正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乡亲们,今年朝廷体恤咱们百姓,决定减轻农税。但是,要求咱们多种一些荞麦和芝麻。”
村民们听了,顿时议论纷纷。有的面露喜色,觉得减轻农税是好事;有的则面露担忧,担心荞麦和芝麻不好种。
老栓站在人群中,沉思片刻后,说道:“里正,这荞麦和芝麻,咱们种倒是能种,可这技术……”
里正点点头,说道:“老栓啊,你说得对。朝廷也想到了这一点,过几天,会派一位农官来咱们村里,教大家种植技术。”
老栓听了,心中的担忧稍稍减轻了一些。他知道,这或许是一个改变村子命运的机会。
几天后,农官如期而至。他是一个年轻的书生,名叫郑辰,虽然看起来文质彬彬,但对农事却有着深入的研究。
郑辰来到村子后,并没有立刻传授种植技术,而是先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子的土壤、气候等情况。他发现,村子的土壤肥沃,但灌溉条件不太好,适合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
于是,郑辰决定先从荞麦和芝麻的种植入手。他召集村民,在一块空地上,亲自示范种植方法。
“乡亲们,这荞麦,要先把土地深耕细耙,然后撒上种子,再轻轻覆盖一层土。播种的时候,要注意密度,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郑辰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操作着。
村民们围在一旁,认真地看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郑辰都一一耐心解答。
接着,郑辰又开始示范芝麻的种植方法:“芝麻喜欢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的要求也比较高。咱们在种植的时候,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地,先施足基肥,然后再播种。”
在郑辰的指导下,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荞麦和芝麻。老栓也不例外,他按照郑辰的方法,精心地播种、施肥、浇水。
日子一天天过去,荞麦和芝麻在村民们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荞麦和芝麻即将收获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村庄。暴雨如注,河水迅速上涨,淹没了大片的农田。
老栓望着被洪水淹没的庄稼,心中充满了绝望。他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的庄稼,就这样毁于一旦。
村民们纷纷聚集在村口,望着被洪水肆虐的村庄,哭声、骂声交织在一起。郑辰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十分自责。他觉得,如果自己能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这场灾难或许就不会发生。
就在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老栓突然站了出来,大声说道:“乡亲们,咱们不能就这样放弃。虽然庄稼被淹了,但是咱们还有其他的谷物。咱们要尽快把地里的水排出去,抢救那些还没被淹没的庄稼。”
村民们听了老栓的话,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纷纷拿起工具,开始排水、抢救庄稼。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保住了一部分谷物。虽然损失惨重,但至少还有一些收获,不至于颗粒无收。
经过这次灾难,村子里的气氛变得十分沉重。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担忧,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郑辰看着村民们的样子,心中十分难过。他决定留下来,帮助村民们重建家园。
郑辰和老栓一起,四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发现,村子里的灌溉系统年久失修,是导致这次水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他们决定带领村民们修复灌溉系统,同时,引进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郑辰和老栓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开始了艰苦的重建工作。他们修复了灌溉渠道,打了新的水井,还开垦了一些荒地。
同时,郑辰还教村民们如何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如何利用农作物的副产品。在他的指导下,村民们的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一年的努力,村子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新的灌溉系统让农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村民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这一年的冬天,村子里格外热闹。村民们家家户户都杀了猪,准备过年。老栓家的院子里,也挂满了腊肉、香肠。
小虎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爷爷,今年过年真热闹。”
老栓看着小虎,笑着说:“是啊,孩子。这都多亏了郑公子,要不是他,咱们村子也不会有今天。”
这时,郑辰走了进来,笑着说:“老栓叔,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咱们村子有这么勤劳善良的乡亲,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老栓拉着郑辰的手,感激地说:“郑公子,你是咱们村子的大恩人。要不是你,咱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郑辰连忙摆摆手,说道:“老栓叔,您千万别这么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能看到村子恢复生机,我也很高兴。”
年夜饭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他们品尝着丰盛的美食,回忆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感慨。
这一年,他们经历了灾难,也收获了成长。他们明白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窗外,烟花绽放,照亮了整个夜空。新的一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悄然来临。而这个位于华北平原的小村庄,也将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
免责声明:
本文纯属根据网络搜索改编,内容为村名演义,区分于正史。谢谢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