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cheng Engineers Literature Society
桃城工程师文学社
共同努力
(总第2025年1期)
诗词歌赋
瑞鹤仙·东关古韵
翠华平野映,望东关古地,岁月深静。明庄初建景,永乐年间事,东庄名定。民国时期易,改东关、传承至今。看青砖、古道依然,故事几番新咏。
静听。鸡犬相闻,田园风光,民风淳正。商贸繁盛地,历经风雨变,梦萦乡景。古韵犹在,忆往昔、辉煌相映。愿东关、岁月如歌,再添新庆。
古文观止
村名传奇
东关的故事
在华北平原的腹地,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内,有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农村居民点——东关。东关,顾名思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得名。村庄坐落在县城的东侧,紧邻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
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16年,这里初建村庄,名为东庄。那时的东庄,不过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村民们以耕作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由于地处县城东侧,村民们为了方便与外界交流,便在村口设立了一个关卡,用以保障村庄的安全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庄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周边地区知名的商贸集散地。民国时期,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村庄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村民们决定将村名改为东关,寓意着这里是县城东侧的门户和关卡。这一改名不仅体现了村庄的地理特色,也彰显了其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自民国时期改名东关以来,这个村庄便一直沿用着这个名字。近百年来,东关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但村民们始终坚守着这片土地,传承着祖辈们的勤劳和智慧。如今,东关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数百户人家、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繁荣的农村居民点。
在东关,你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听到鸡鸣犬吠的田园声音,感受到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每逢节假日,村民们便会聚在一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共同欢度佳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东关的故事,是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的缩影。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承载了无数村民们的梦想和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东关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故事话斋
腊月三十的祭奠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宁静村庄里,腊月三十,阳光斜洒在青翠色的麦田上,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这个村庄,和周围的许多地方一样,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节日习俗。
李大爷是村里的长者,每年腊月三十的下午,他都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带领家人去上坟,祭奠祖先。这一天,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准备年夜饭,贴春联,挂灯笼,而李大爷一家,则在午饭后稍作休息,便开始整理上坟所需的物品。
他们准备了香烛、纸钱、鞭炮和祭品,每一样都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李大爷的儿子小李帮忙提着篮子,篮子里装满了祭品,有水果、糕点、还有自家做的馒头。他们一行人沿着村间小路,向着村后的坟地走去。
到了坟地,李大爷先点燃香烛,插在坟前,然后摆上祭品。他神情肃穆,口中念念有词,向祖先汇报着一年的收成和家中的大小事务,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小李也虔诚地跪在坟前,默默祈祷。
祭奠完毕后,李大爷拿出鞭炮,小李帮忙点燃。随着“噼里啪啦”的声响,鞭炮在坟地上空炸响,红色的纸屑随风飘落,仿佛在为这场祭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鞭炮声中,李大爷一家人的心也紧紧相连,共同缅怀先人,传承着家族的记忆。
回到家中,天色已晚,家中的年夜饭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李大爷一家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聊着家常,享受着团圆的温馨。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这个宁静的村庄,也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的希望和未来。
免责声明:
本文纯属根据网络搜索改编,内容为村名演义,区分于正史。谢谢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