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市协神乡笔头村新传奇故事诗词歌赋。

学术   2025-02-04 08:30   河北  


Taocheng Engineers Literature Society

桃城工程师文学社

共同努力

(总第2025年1期)


毛体字

瑞鹤仙·壁里书院忆

古书院韵久。看县西笔头,庙旁遗构。宋元盛时候。有赵公创建,圣祠尊守。苏公作记,更藏书、声名远走。叹春秋、学子莘莘,诵读响传乡囿。
思旧。昔年兴废,屡历沧桑,迹痕如绣。文风锦绣。贤才出,志情厚。念马公高义,重修书院,佳话流传户牖。望如今、德厚风淳,墨香永守。

瑞鹤仙·孔子闵子传说

笔头遗笔旧。记夫子周游,史传情厚。春秋故事有。叹闵泉澄澈,昔贤曾逗。木铎遗谬,化沟名、音讹已久。念纯孝、芦絮棉衣,感事戏文常奏。
思友。圣门贤士,德义昭昭,善名长守。乡风朴茂。崇仁善,继忠厚。看新乐盛景,人文赓续,佳话千秋不朽。愿今朝、道润心田,俗清意秀。

瑞鹤仙·马御史惩贪

新乐传故事。叹恶吏贪财,庶民愁思。良民困贫里。遇奇逢得罐,起家营计。宵小觊觎,被官抓、情由尽指。那赃官、妄索珍宝,怒摔宝罐无理。
堪喜。马公巡察,洞察奸邪,严惩污吏。清廉有义。伸公正,护民祉。令贪官赔罪,重修庙宇,还民安康福祉。颂英名、正气长扬,史章永记 。

汉字


新乐遗珠:壁里书院与地方传奇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乐这座城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动人传说,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其中,壁里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流转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而与之相关的故事,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壁里书院:岁月深处的文化摇篮

据《新乐县志》记载,壁里书院坐落于县西40里的笔头村南。这座书院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便已存在,在河北地区颇具声望。它的建立,与邑人赵恕、赵愿、赵士廉息息相关,他们怀着对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的使命感,创建了这所书院。书院内建有先师庙,也就是孔子庙,足见其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元朝祭酒苏天爵曾为其作记,更为壁里书院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色彩。

元朝时期,壁里书院成为苏天爵的藏书之所。苏天爵,这位元朝的吏部尚书,一生著述颇丰,在《元史》中有传。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出巡湖北,平反诸多冤假错案,而且在学术领域也颇有造诣,为学博而知要,长于诗赋,著有《名臣事略》十五卷,被学者尊称为滋溪先生。他与壁里书院的渊源,使得书院在文化传承上更具权威性与影响力。后来,书院祭祀孔子,并塑有孔子之像,建为神庙,两壁绘有孔子诸弟子从游之图,每逢祭祀之时,香烟袅袅,近乡之人纷纷前来参敬,场面庄重而肃穆。清康熙年间,知县林华皖写诗颂曰:“肃肃藏书院,孤村欲暮云,讴歌堪入雅,草莽尚高文。”诗序中还提到“笔乡书院院门深,柳森列,过者起敬,近乡人士春秋会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书院的庄严与神圣,以及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壁里书院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历经兴衰。它始于宋,盛于元朝,在元朝时达到鼎盛,学员多时可达200余人。那时的书院,书声琅琅,学子们在这里潜心研读经典,追求知识与智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知县张静与邑人马宗仁对书院进行了重修扩建。这一时期,经历了元末、明初战乱之苦的河北中部,文化逐渐复苏,壁里书院也迎来了新的生机。而此次重修扩建的背后,有着一段不得不提的故事。明宣德二年(1427),笔头村人马谨高中进士,后放河南巡抚,曾任湖广布政使。他为官清廉,正色立朝,以功业自期,被誉为“冰雪铁石”的监察御史。明大学士杨士奇因其清廉,特作《竹诗》相赠。马谨乞老致仕后,在家中数年,唯一的乐趣便是教导子孙读书。他至孝,父母去世后,亲自背土为坟,对兄弟情谊深厚,将家产尽归兄弟。马谨于成化元年(1465)病逝,享年97岁,病逝后,明宪宗朱见深亲赐祭文。重修壁里书院的马宗仁,正是马谨的长孙。马谨的神道碑,至今仍由马氏后人保存。受先辈的影响,如今笔头村文风昌盛,读书人众多,马氏后人在外从政、从教,从事科学技术的人也不在少数,这无疑是壁里书院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传说交织:孔子遗笔与闵子骞的故事

在笔头村,流传着一个与孔子相关的美丽传说,为这座古老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曾途经此地,不慎遗落了一个笔头,于是这个地方便被命名为笔头村。而孔子将笔尾扔在了村北不远处,即今行唐县笔尾村。这个传说不仅解释了村庄名字的由来,更体现了当地人对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敬仰与追思。笔头村的孔子庙,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之为“文庙”,并将农历二月二十八定为庙会。每到庙会之时,热闹非凡,邻县乡民也纷纷前来赶会,人们怀着对文化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齐聚于此,共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壁里书院就建在文庙之侧,二者相互映衬,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笔头村西10里,有个村庄叫闵镇。这里同样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与孔子弟子闵子骞有关。传说闵子骞曾来于此,村内建有闵子祠,村口有口泉,泉水清冽甘甜,闵子曾饮此泉水,故而名为闵子泉。闵子骞随孔子周游列国时,负责手执木铎在前开路,一次不慎将木铎丢失,受到了孔子的批评。新乐有条河名木刀沟,源于闵子泉,乡绅附会风雅,称之为木铎沟,而乡民则叫木刀沟,这其实是音讹所致。闵子骞以德名世,其性纯孝,令人动容。他少年时,生母病故,继母对他百般虐待。寒冬腊月,继母给自己亲生儿子做的棉衣絮的是丝絮,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絮的却是芦花。芦花不隔寒,闵子骞行路时瑟瑟发抖,父亲不知内情,对他加以训斥。当父亲知晓真相后,要休掉继母,闵子骞却为继母讲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的宽容与善良,不仅阻止了父亲,更感动了继母,从此全家和睦相亲。后来,这个故事被艺人编为戏剧《棒打芦花》,在冀中地区常演不衰。新乐人因闵镇、闵子泉、木铎沟的缘故,对这出戏情有独钟,每当剧团来此演出,必定会演这出戏,可见修文立德的社会作用深入人心。

书院余晖: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

壁里书院虽已在岁月的沧桑中荡然无存,但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它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更在精神文明、人文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北书院众多,如封龙书院等,而一县有两座书院,唯有新乐,即壁里书院与滋阳书院,这足以彰显新乐的文化底蕴。《文献通考》记载,今河北书院多集中于石家庄、衡水、邯郸等地,壁里书院在其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县志文艺志上对壁里书院的吟咏甚多,如【清】黄庭的《笔乡书院》:“贻笔一时迹,辙环万古音。羲皇存大道,闵子见同心。鲁壁留终古,周京念至今。门前熟系马,烟柳自萧森。”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壁里书院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氛围,更表达了对其传承文化精神的赞美与敬仰。

马御史惩贪官:正义的回响

在新乐的历史传说中,还有一个关于马御史惩贪官的故事,展现了正义的力量。从前,新乐县有个知县,贪财如命,想尽各种办法搜刮民财,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有一家老两口,缺子无女,生活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他们来到人祖庙前,祈求人祖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叩拜完后回家的路上,他们发现路旁有一个黑瓷罐,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吊钱。老两口喜出望外,盘算着这一吊钱该如何节省着花。夜里,老头子做了一个梦,梦到人祖显灵,告诉他这一吊钱别乱花,就用它做本钱卖豆腐。

从此,老两口便用这一吊钱做起了豆腐生意,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一天晚上,村里有个小偷,见他们天天卖豆腐,以为挣了不少钱,便想去偷他们的钱。小偷越墙而过,来到窗根下,听到老两口正在说话。只听老头说:“咱无儿无女,多亏人祖宗可怜咱,给了咱这宝贝罐子。”小偷一听,心中暗喜,以为他们有个宝罐,卖豆腐只是幌子。于是,他轻轻拨开房门,在屋里四处寻找,终于在橱里摸到了一个罐子,来不及细看,端起来就跑。没想到,他跳墙时被两个县衙公差看见了。原来,县狱里跑了一个犯人,知县命衙役连夜寻找,看到有人跳墙,以为是犯人,便大喊:“站住!”小偷撒腿就跑,最终还是被抓住了。

小偷被带到大堂,知县一审问,他便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知县本就贪财,一听说有宝贝罐子,赶忙说:“快拿上来,快拿上来。”小偷却说:“我扔了。”知县追问扔到哪里了,小偷如实相告。知县忙派衙役去找,果然找到了一个罐子,拿到大堂上,知县捧起罐子一看,里面盛着半罐子疙瘩盐,顿时气坏了,大骂一声:“什么他娘的宝罐!”举起罐子就摔碎了,还命衙役打了小偷四十大板,把他赶了出去。

事后,知县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常听人讲金盆子、银罐子的故事,莫非老两口真有宝贝?第二天,他便派两个衙役去老两口家要宝罐。老两口说没有什么宝罐,只有一个盛盐的罐子,昨晚也不见了。衙役不相信,就把老头子带到了县衙。知县一审问,老头子把路上捡到罐和一吊钱,用这吊钱做本卖豆腐,用罐盛盐的事说了一遍。知县不信,硬说这盛盐的罐子不是那个宝罐,让老头子交出真宝罐。老头子咬定没有,知县便把他押进了大牢,还派衙役去他家搜查。衙役们把家里搜了个遍,也没搜到,知县又把老婆子也押进了大牢。

正巧,在朝里任都察院御史的笔头村马瑾马御史出朝巡察,路过新乐县,顺便探乡,听说了这件事。马御史一生为官清廉,人称“冰霜铁石”官,他立刻坐轿来到县衙,升堂审问此案。老两口把到人祖庙拜祖,路上拾到瓷罐和一吊钱,而后又丢罐被押大牢的事一说,知县吓得头冒虚汗,浑身发抖,“扑通”一声给马御史跪下了。马御史怒喝道:“大胆贪官,你身为知县不思为民造福,只知搜刮民财,该当何罪?”知县连连叩头:“小人知罪,小人知罪,请马大人饶我一次,以后小人再也不敢贪取民财了。”马御史说:“你可知道,那瓷罐是人祖救济穷人的宝罐,是让那老两口过生机用的,而今你把它摔碎了,你将如何处置啊?”知县汗水直流,不知所措。马御史接着说:“这样吧,你摔碎了宝罐,不但使这老两口失去了生活依靠,也得罪了伏羲人祖,就惩罚你赔偿老两口五十两银子度日,另外把人祖伏羲庙重新修缮一次,以恕你的罪过。记住,这些银钱不许动用国库银两,不许搜刮百姓,由你自己来支付。”知县连声应道:“下官一定照办,一定照办。”当场给了老两口五十两银子,送出县衙大门,而后又修缮了伏羲庙。

这个故事体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也让人们看到了马御史的清廉与正直。他用自己的行动,为百姓伸张了正义,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成为了新乐人民心中的英雄。

 

新乐的历史文化,就像一部丰富多彩的史书,壁里书院与这些传说故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它们见证了新乐的过去,也影响着新乐的现在与未来。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文化瑰宝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生活。

桃城工程师文学社
携手《桃城工程师文学社》,本公众号呈现京津冀村名传奇。探索古村故事,感受地名魅力。搜索\x26#39;桃城工程师文学社\x26#39;,共赴文化盛宴。\x26quo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