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cheng Engineers Literature Society
桃城工程师文学社
共同努力
(总第2025年1期)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城垣之变:藁城往事
在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上,藁城县城静静矗立,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岁月的更迭与历史的变迁。自同治二年(1863年)那场声势浩大的重修工程后,它曾以雄伟坚固的姿态,庇佑着城中百姓,成为一方安宁的象征。
然而,时光的洪流无情地奔涌向前,数十载的风雨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刻刀,在城墙上肆意雕琢。城墙上的雉堞,曾经如卫士般整齐排列,守护着城池的安危,如今却在风雨的反复侵袭下,渐渐变得破败不堪。砖石纷纷剥落,缺口随处可见,有的地方甚至只剩下残垣断壁,在风中摇摇欲坠。而城墙本身,也因长期遭受风雨的侵蚀,多处出现塌陷。那些坍塌的部分,像是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让这座曾经巍峨的城池显得满目疮痍。每逢暴雨倾盆,雨水顺着破损的城墙缝隙渗透而下,进一步加剧了城墙的损毁,使得原本坚固的防御体系变得千疮百孔,难以再承担起守御的重任。
城内的百姓们,望着这日益破败的城墙,心中满是忧虑与无奈。他们深知,一旦有外敌入侵,这摇摇欲坠的城墙根本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保护。平日里,老人们聚在街头巷尾,常常会回忆起城墙刚修好时的辉煌景象,言语间满是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如今现状的叹息。孩子们则在那些坍塌的城墙废墟间玩耍,他们或许还不明白这城墙的衰败对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但他们纯真的笑声,在这破败的背景下,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时光匆匆,转眼来到了民国十九年。这一年,晋军师长周原建率领部队浩浩荡荡地进驻了藁城。周原建师长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威风凛凛地行进在队伍的前列。当他踏入县城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破败不堪的城墙。他勒住缰绳,眉头紧锁,目光在城墙上缓缓扫过,心中暗自思忖:这座城池若不加以修缮,不仅难以抵御外敌,也无法保障百姓的安全。
于是,周原建师长当机立断,决定对城墙进行大规模的修葺。他一声令下,征调了民夫万余人。一时间,整个县城都沸腾了起来。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被征调的民夫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扛着工具,匆匆赶往城墙修缮现场;有的则聚集在一起,听候着差遣。虽然被征调意味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百姓们心中都明白,这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加安全,因此,他们都没有丝毫的怨言,反而充满了干劲。
修缮工程正式开始了。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民夫们分成若干小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搬运砖石,他们用扁担挑着沉重的砖石,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材料堆放处和城墙之间。砖石的重量压在他们的肩膀上,让他们的脚步变得沉重而艰难,但他们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坚持着。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他们对家园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这座城墙重新焕发出往日的生机。
有的民夫则负责和泥,他们将黄土、石灰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用铁锹不停地搅拌。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和着飞扬的尘土,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泥印。但他们顾不上这些,只是专注地搅拌着泥浆,力求让每一份泥浆都能达到最佳的粘合效果。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泥浆将是连接砖石的关键,只有泥浆质量过关,修缮后的城墙才能坚固耐用。
而在城墙的修缮现场,工匠们则发挥着他们的专业技能。他们爬上高高的脚手架,仔细地检查着城墙的每一处破损。对于那些倒塌的雉堞,他们先用工具清理掉残留的砖石和灰土,然后按照原来的样式,一块一块地重新砌起。他们的手法娴熟而精准,每一块砖石的摆放都恰到好处。在砌墙的过程中,他们还会不时地用水平尺测量,确保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对于城墙的塌陷部分,他们则先用木头搭建起支撑框架,然后将准备好的砖石和泥浆填充进去,一层一层地夯实。每完成一层,他们都会认真检查,确保没有任何缝隙和漏洞。
在整个修缮过程中,周原建师长始终密切关注着工程的进展。他每天都会亲临现场,穿梭在忙碌的民夫和工匠之间。他仔细地查看每一处修缮的地方,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他会立即要求返工。他深知,这城墙关乎着全城百姓的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同时,他也十分关心民夫们的生活状况。他下令为工地上的民夫们提供充足的饮食和休息时间,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体力完成繁重的工作。在他的带领和鼓励下,民夫们和工匠们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修缮工程进展得十分顺利。
与此同时,挖掘疏浚城濠的工程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城濠,也就是护城河,它是城池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年未曾疏浚,濠水变得浅而浑浊,河底淤积了厚厚的淤泥和杂物,几乎失去了防御的功能。为了恢复城濠的作用,周原建师长抽调了一部分民夫,专门负责挖掘疏浚城濠。
民夫们手持铁锹和锄头,站在齐腰深的濠水中,一锹一锹地挖着河底的淤泥。淤泥又湿又重,散发着阵阵恶臭,但民夫们毫不退缩。他们弯下腰,用力地将铁锹插入淤泥中,然后将满满的一锹淤泥铲起,扔到岸边。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推进,濠水渐渐变得清澈起来,河底的杂物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为了加深拓宽城濠,民夫们还沿着河岸挖掘,将挖出的泥土运到别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原本浅窄的城濠变得宽阔而深邃,濠水波光粼粼,成为了环绕城池的一道天然防线。
在城墙和城濠修缮的同时,那座古老的四明楼也迎来了它的重生。四明楼,作为藁城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曾经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它也变得破旧不堪。楼体的木结构出现了腐朽和虫蛀的现象,门窗也残缺不全,楼檐上的琉璃瓦更是掉落了不少,显得十分破败。
为了让四明楼重新焕发光彩,周原建师长特意从外地请来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工匠。这些工匠们一来到藁城,就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修缮工作中。他们首先对四明楼的木结构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修复。对于那些腐朽和虫蛀的梁柱,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其拆除,然后按照原来的尺寸和样式,选用上等的木材重新制作。在安装新梁柱的过程中,工匠们运用了精湛的榫卯技艺,确保每一个连接部位都牢固可靠。
接着,工匠们开始修复四明楼的门窗。他们根据楼体的风格和特点,设计制作了新的门窗。这些门窗采用了传统的雕花工艺,每一扇窗户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安装好门窗后,工匠们又对楼体的墙壁进行了粉刷和彩绘。他们用细腻的笔触,在墙壁上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壁画,内容涵盖了藁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为四明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最后,工匠们开始修复楼檐上的琉璃瓦。他们爬上高高的楼檐,将掉落的琉璃瓦一一捡起,仔细地挑选出那些还能继续使用的。对于损坏严重的琉璃瓦,他们则按照原来的样式和颜色,重新烧制。在铺设琉璃瓦的过程中,工匠们十分小心,每一片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确保楼檐的美观和防水性能。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城墙、城濠和四明楼的修缮工程终于圆满完成。焕然一新的藁城县城,再次展现出了它的雄伟与壮观。城墙上,雉堞整齐排列,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威严;城墙高大坚固,仿佛一位巨人,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城濠中,濠水清澈见底,波光荡漾,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而四明楼,则以它崭新的面貌,屹立在县城的中心,楼檐高挑,飞阁流丹,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当修缮工程竣工的那一天,整个县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他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孩子们在城墙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则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望着修缮后的城墙、城濠和四明楼,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感激周原建师长的英明决策,感激民夫们和工匠们的辛勤付出,是他们共同努力,让这座古老的县城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从那以后,藁城县城在这座坚固的城墙和城濠的守护下,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时光。四明楼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集会交流的重要场所。每逢佳节,百姓们都会齐聚在四明楼前,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在楼前舞龙舞狮、放烟花、猜灯谜,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县城。而这座历经沧桑的县城,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一代又一代藁城人的故事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