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阑尾炎不再“雾里看花”

学术   2025-01-09 18:10   河南  


随着超声设备的日益更新,超声技术也飞速发展,超声对于阑尾的诊断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为超声大夫中的一员,我们以能为临床大夫提供高质量的诊断为荣,我们以能为患者解除病痛而自豪。

首先了解一下:消化道的解剖



回盲部是小肠与大肠的分界处,包括回肠末端与Bauhin瓣(回盲瓣)、盲肠、升结肠的一部分。回肠末端在右下腹与盲肠相连接。回盲瓣是回肠末端与盲肠的分界线,回盲瓣是黏膜的大隆起,有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的作用。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管径最粗。位于右髂窝内,在回肠末端与大肠连接位置(回盲部)的下方,到盲端长约5cm。由于发育时肠管的旋转、移动的差异,盲肠的位置变异很大。另外盲肠的后内侧壁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的根部开口于盲肠的内侧面,Bauhina瓣(回盲瓣)的下方约2cm,是像嘴一样向外伸出的细管状器官。


阑尾的形状、长度因人而异,变化很大,超声检查时的正常阑尾长度为50~70mm,横径在6mm以下。


阑尾的外表全部有浆膜覆盖,阑尾系膜是小的镰状肠系膜与后腹壁相接。阑尾的位置变化也很大,分为回肠前位、回肠后位、盆位、盲肠下位、盲肠后位。这是阑尾游离性大的原因,也与盲肠的位置变化有关。阑尾炎超声检查时阑尾的定位,升结肠为12点钟方向,约70%在3点到6点方向可以确定阑尾位置。



阑尾的系统扫查方法


  • 回盲部①


从升结肠向下追踪气体的连续性,有结肠袋的最末端成为盲端的可以确定为盲肠。以此为中心进行扫查,探头向正中侧移动扫查,盆腔内向着盲肠方向走行,内容物少,蠕动活跃的管腔脏器,此处即为回肠末端。



  • 回盲部②


追踪在右下腹跨过髂总动、静脉,在腰大肌前面横向走行的与升结肠连续的回肠末端可以确定回盲部。扫查要领,多数情况下以腰大肌作为基底用力加压,可清晰显示回盲部。对于阑尾的扫查,必须要准确确定回盲部。



  • Bauhin瓣(回盲瓣)①


位于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Bauhin瓣(回盲瓣)呈上唇、下唇的形状,在长轴扫查可见蘑菇样的特征性表现。



  • Bauhin瓣(回盲瓣)②


在短轴扫查Bauhin瓣(回盲瓣)表现为稍稍高回声的同心圆状。



  • 阑尾口的确定


回盲部确定之后,约在Bauhin瓣同侧的下方可以确定阑尾口。在此处呈鸟嘴状伸展的管腔脏器即为阑尾。如果加压扫查,可以得到阑尾口的清晰图像。



  • 阑尾的走行


从阑尾口仔细寻找起始部,探头向下加压,阑尾固定后追踪其连续性。在不能确认时,除了盆腔深部的扫查,还必须回到阑尾口,重复同样的扫查,避免与回肠末端混淆。



  • 整个阑尾的显示


继续前面所述的扫查,必须先确定盲端,显示整个阑尾的图像。阑尾走行明显迂曲时,也可以在短轴扫查,部分显示。



下面分享典型病例


  • CASE1


患者,男,71岁,主诉:右下腹痛伴恶心3天。


彩超示:阑尾体积增大,管壁水肿增厚,腔内回声减低,可见粪石。



CDFI:管壁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术中:阑尾头部明显膨大,粪石梗阻并穿孔,周围大网膜包裹并少量脓性渗出,腹膜水肿严重。


  • CASE2


患者,男,20岁,主诉: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9小时。


彩超示:阑尾形态饱满,体积增大,管壁增厚、水肿。



彩超示:阑尾腔内积液及粪石。



CDFI:管壁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CDFI:管腔内粪石产生“快闪”伪像。



术中:阑尾肿大,坏疽,即将穿孔。



术中:回盲部大网膜包裹,阑尾周边组织粘连。



标本:阑尾明显肿胀,腔内积脓及粪石。



来源:即时超声
声明:*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推荐阅读:

科普大赛获奖动画展示,一站式搞定科普动画长图制作!

超声学术在线
聚焦超声领域的临床指南、经典病例、视频讲座、医学图书,搭建超声领域学习交流平台,致力于提升超声域临床诊疗能力,让健康触手可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