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代宗师菲利普.津巴多去世。
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普通心理学》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心理学专著,也是很多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官方指定教材。
今天,我又重翻了一下他的专著。
津巴多非常擅长通过实验来发现一些心理学规律。最著名的一个实验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里,津巴多挑选两组大学生,一组扮演囚犯,另一组扮演监狱看守。然后把一间地下室改造成监狱,让扮演囚犯的大学生住进“牢房”,让扮演看守的大学生进行监管。
尽管每一个实验参与者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类似于游戏的实验,并不是真正的事实。
但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待在“牢房”里的“囚犯”出现了囚犯的心理状态,恐惧,沮丧。
而扮演看守的大学生也出现了看守者们的心理倾向,对“囚犯”居高临下,甚至进行虐待。
津巴多从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表现,会深刻地被环境影响。
即便这个人的智商和认知水平很高,他也不能全靠自己的主观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哪怕是斯坦福大学这种名校的高材生。
其实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提出类似观点,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只不过,没有现代心理学家做的实验如此生动而具体。
我在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这些年,也见识了很多真实的“实验”。
比如,在一些家庭氛围非常活泼愉悦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性格也多半乐观开朗。
相反,如果家庭氛围冷酷压抑得像监狱,那么孩子们多半也自卑懦弱,或性格阴郁。
除了家庭这个小环境的影响,大环境的影响也很突出。
我观察到,如果一个家庭处于一个很卷的社会环境,比如学校给的压力大,周边的家长也都热衷于鸡娃,那么这个家庭也会被焦虑裹挟,孩子出心理问题的也更多。
如果“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那么这个孩子要健康成长就真是一种奢侈。
“近墨则黑”者十有八九,“出淤泥而不染”者万里挑一。
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呢?
我有认识的家庭,为了逃离竞争过度的大环境,选择了“移民”,国内移民和国外移民的都有。
但移民的成本也不低。同时,移民到一个全新的地区,是否能获得一个理想的环境,也要赌一点运气。
另外一个权宜之计是,改善家庭的小环境。让家庭氛围温馨一些,冷静一些,生活节奏合理一些。孩子也可以从家庭汲取到能量,抵御外部环境的压力。
如何改善家庭小环境?这就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整体上是平衡和谐的状态。
抛开物质条件不谈,“人”就是最重要的环境。
妻子和丈夫,父母与孩子,大家的行为和心理互相影响,彼此成为彼此的环境。
如果父母自身状态好,那么孩子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终究不会长得太差。
对于特别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来说,我们要时刻意识到:
我,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的能量,就是孩子的空气。
我的笑容,就是孩子的阳光。
我好了,孩子才会好。
再往下推导:“怎样的我才算好?”
“虽然孩子、爱人都说我不好,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改变不了。”
津巴多有个观念是:想法改变不了想法,环境才能改变想法。
如果一个人对现状不满意,但又觉察不到问题,那咱们又要反过来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各个层面的环境。
工作环境,社交环境,邻里环境,同事,朋友,闺蜜,亲戚,甚至网友——若是幸福阳光,就尽量靠拢,若是阴暗暴力,就尽量远离。
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环境,大家也要学会取舍。下面的截图,算是一个正面案例。
--------End---------
我是华川(川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咨询问题请加个人微信,Chuanma04.(已添加川妈微信的家长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