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原名竹丝灯、走马灯
又名跑马灯,俗称调马灯
在过去
调马灯一般在春节等
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
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
有喜庆、人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宜兴马灯的骨架用竹篾扎成,外面糊绸布。马灯分马头、马尾两部分,分别扎在舞蹈者的身前身后。舞时作按辔执鞭徐行或疾驶状,动作敏捷。
调场时,先用流星、火炮辟开场地,两支招军劲吹;接着,一面大鼓、四面大锣、四面大钹、四面小钹敲打,夹以小锣小鼓间奏,锣鼓声响彻云霄。这时两名“马夫”引八匹“马”(二雌六雄)、八个旗手一并出场,运用舞、跳、翻、绕、穿等整套马术,表演梅花斗阵、长蛇阵、三角阵、四方阵等阵式。
在各个不同年代,有些马灯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杨巷琅玕村结合本地武术,演练成武术马灯;屺亭马灯队以表演细腻、文雅被人赞赏;张渚五洞村马灯队以文、武相间为特色,名闻宜南山区;芳桥宋桥马灯队以穿插转移、列队造型、阵势变化多,且节奏转移快为特点,获得好评。
如今,宜兴地区传承马灯舞这一传统民俗的,主要有两个村落:位于环科园(高塍镇)的梅家渎村和经开区(屺亭街道)的前亭村,这两座传统村落,共同守护传承着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调马灯的来历,有一种传说。据说跟抗金名将岳飞有关。岳家军抗击金兵时,曾把行馆驻扎在张渚,岳飞与金兀术在铜官山大战一百回合,金兵败走,岳飞乘胜追击,三战三捷。
于是宜兴人周锡兵,模仿岳家军英勇作战,扎马灯为战马,并以舞蹈的形式喜庆胜利。自此,调马灯传遍宜兴。
在这个喜庆洋洋的春节里
宜兴马灯舞以其独特的韵律
舞动出节日的欢腾与祝福
值此佳节
愿宜兴人民笑口常开
岁岁年年皆顺心
图片来源:香飘杨巷微信公众号、宜兴市官林镇戈庄村村民委员会微信公众号、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制作:吴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