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讲述——
与病魔争夺生命的救治瞬间
真情记录——
共同直面人生逆境的医患故事
真诚普及——
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知识
怀着对职业的敬意,黄冈市中心医院推出《大别山夜话》特别栏目,讲述有温度的医院故事,带您走近医学,与生命对话。
“给你们添麻烦了!你们用了最好的技术,付出了超常的耐心,能有这样一个结果,感谢你们的坚持!”9月27日一早,患者林先生(化名)的妻女带着锦旗回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向神经内科2病区的医护团队连连道谢。
20多天前,林先生在这里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疾病考验。因为他对疾病的侥幸心理,使得这场救治变得格外“曲折”。卒中团队的不言放弃,最终挽救了他的生命。
紧急
中风已超27小时
9月5日一早,家住黄州的53岁林先生感觉身体不太对劲,左边手脚一直使不上劲。原以为是晚上睡觉姿势不当,但直到次日中午,这一症状还未缓解且还有加重的迹象,后知后觉的林先生才反应过来:这难道是中风吗?
“应该不至于,我这还能动弹,怕就是点小毛病。”林先生心里嘀咕,自己才50多岁,疾病肯定不会这么早就找上门。
“不对劲!还是赶紧去医院吧!”林先生妻子和女儿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连连劝说。
于是在家人的陪同,林先生来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经急诊绿色通道评估,他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但此时已发病27小时,早就错过了中风救治“黄金3小时”的最佳时机。
犹豫
该不该做这个手术
“经过多模式的CT检查,我们判断他是缺血性的脑卒中,是颈动脉的血管发生堵塞。”
神经内科2病区副主任周刚解释,脑血管堵塞,有的是脑部的小血管堵塞,只需静脉注射溶栓剂开通;有的是大血管堵塞,静脉用药开通的可能性不到两成,通常需要手术开通,也就是通过介入手段取出血栓。
然而现实情况,却让卒中团队倍感无力和惋惜,一边是救治团队迫切希望尽快开通血管,尽可能弥补错过“黄金3小时”的治疗效果;一边却是患者和家属的迟疑、猜忌和犹豫。
“不做手术我现在还能动弹,做了手术会不会就出不来了?”“我们家有亲戚中风那就没有做手术,现在人也好好的,药物治疗是不是还是保险些?”
此时,距离林先生来院已经超过3天,药物无法进一步控制病情。复查影像显示,脑梗死面积扩大,NIHSS评分也从9分变成12分。他从入院时左脚能抬离床面,已经发展为左边手脚全部瘫痪。
庆幸
“还好有你们的坚持”
“现在手术还有机会挽救一些缺血脑组织,为日后生活质量提供保证。不然还会有更多神经功能缺损,会危及到生命的!”
眼前的情况终于让林先生和家属选择“妥协”,“那……我们还是听医生的吧……”
术中DSA造影显示,患者右侧大脑颈动脉长节段的闭塞,这也是导致林先生左侧肢体瘫痪的主要原因。介入团队成功取出数枚堵塞血管多日的血栓,并用球囊扩张血管狭窄位置,顺利植入一枚支架,林先生的血管随即恢复畅通。
林先生术前、术后血管影像对比
术后,林先生和家属彻底“服气”了。他不仅配合了神经内科重症团队的术后治疗,还接受了康复医学科的针对性康复。
“如果不是被自己耽误了,我应该能恢复得更好更快。”身体各项机能逐渐恢复的林先生深有感触,“我真该早点配合医生,幸亏你们一直不放弃我!”
夜话科普
周刚坦言,对医生们来说,相比于高负荷的临床工作,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才是工作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在疾病面前,医与患应该是携手前进、生死相托的亲密战友,这既是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更源于对人性善良与理解的笃信。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确实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但唯有医患双方始于信任,忠于医技,敬于医德,才是这场特殊“遇见”得以完美闭环的基础。
更多医学科普,请关注视频号
往期回顾
责编:段 涵|校对:刘正爱
初审:易 双|终审:何幸运|监制:张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