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齿科修复领域,0.1毫米的精度差距可能决定一颗牙齿的存续。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方精密”)凭借其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3D打印系统,成功突破氧化锆牙齿贴面的极限厚度——首次将牙贴面厚度压缩至人类头发丝直径水平(约0.06-0.09毫米),不仅刷新了全球齿科修复体制造的精度纪录,更将带来数百亿经济拉动效应。
这家企业的创新基因从何而来?未来又会向何处去?2月12日,江小妹对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探访。
长期以来,齿科修复一致追求从“有创”到“无创”的转变,但齿科修复体做不薄,边缘精度不够,一直是制约这一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牙齿贴面作为极为精细的曲面产品,需要极高的厚度、形变、尺寸控制能力,从而可以精准贴合人的牙齿。这要求3D打印设备不仅要具备高精度打印能力,同时要有高标准公差控制力。而这是大部分传统制造工艺和设备无法实现的。
“很多人因为牙齿发黄、发黑、齿形不美观等,希望对牙齿进行修复,但传统制作的牙齿贴面,厚度普遍在400—500微米甚至更高,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必须先将牙齿磨成圆柱形,再将贴面黏贴在牙齿上。”摩方精密总裁助理白春燕告诉江小妹,这种方式将磨掉三分之一左右的原生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将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咀嚼功能变差,不敢吃冷热酸甜食物,还容易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情况。
尽管美白、修复牙齿的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愈发迫切,但高昂的价格、对牙齿不可逆的损坏以及戴上后极不舒适的体验都让消费者们望而却步。
增材制造技术曾被誉为催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21项颠覆性技术之一。摩方精密则是全球最早实现2微米级光学精度打印,并稳定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高精度3D打印解决方案提供商。
当受困于贴面太厚无法推广的牙齿修复遇上全球微纳3D打印领先企业摩方精密,这场“世界级的突破”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2021年,一直在外寻觅创新技术以加速口腔产品革新的北大口腔医院,在偶然间了解到摩方精密后,双方一拍即合,联合多家国内知名口腔医院、研究所,跨界攻坚高精度“极薄强韧”牙齿修复体的研发、制造技术和实际应用难点。2023年底,这一项目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经过实验室的上千个日夜的反复打磨、验证、迭代,以及持续的研发投入,摩方最终制造出最低厚度可以达到40微米、仅为传统产品1/10的超薄强韧牙齿修复体,且保持了整体的强韧性。
2024年11月,摩方精密拿到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国内首个增材制造牙齿贴面氧化锆浆料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不仅仅是国内首创,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突破技术。
今年70多岁的孙先生,因为牙齿有一定磨损,在平时生活中,不仅不敢吃冷、热、酸、甜的食物,就连冷风吹面,都会感觉到疼痛。
在了解到北大口腔医院与摩方精密研发的新产品后,孙先生自告奋勇当起了“小白鼠”。
“患者牙齿的颈部、靠近牙龈的区域有些楔形的缺损,就像拿斧子把树砍出一个豁口一样。”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孙玉春教授介绍,医院使用80微米厚度的氧化锆贴面,将患者的豁口从上到下全部覆盖起来,一方面将缺损修补好,同时避免缺损的进一步扩大,还可以隔断冷热化学刺激,让患者牙齿不再发生过电一样的牙齿敏感。
两周后的复诊,孙先生滔滔不绝地夸赞:“太有幸福感了,牙好吃嘛嘛香,平时完全没有异物感,体重还涨了两公斤!”
不仅如此,摩方的3D打印技术可以做到为患者“定制”牙齿贴面。口腔医生将患者的牙齿进行扫描后,传给摩方精密,技术人员根据患者的牙齿形状和需求进行设计和打印。
除了牙齿发黄、发黑、缺损等问题外,牙齿不整齐、牙缝较大等问题,同样可以通过牙齿贴面进行解决。
北京大学口腔修复科主任刘云松教授表示,从医生的角度,全球口腔修复界追求的都是微创和高精密度,尽可能少地磨损患者的原生牙釉质。目前,国外在这方面都没有取得突破。但是摩方与北大口腔联合推进的超薄牙齿贴面项目,可以做到少磨牙甚至不磨牙,就能够给患者完成贴面修复。另外,我们在精密度上带来了量级的提升,能非常好地预防边缘的微渗漏、继发龋的产生,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这款牙齿贴面是从没见过的、全新的产品,将会给日本贴面市场带来很大的刺激。”
2024年6月初,日本东京的一间会议室内,十余位日本资深牙科医生,与摩方精密的代表们共同举行了一场研讨会。他们惊讶地发现,眼前这家中国公司生产的牙齿贴面,不仅薄度前所未有,强韧度也完全不输过往;由于可以不磨损患者的牙齿,给医生操作过程也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在此之前,摩方在美国获得了FDA相关许可证,其在北美、欧洲的推广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而在国内,摩方的牙齿贴面产品更是进行了长达3年的打磨、验证、迭代等准备,获得了国内牙科领域权威专家“世界级突破”的评价。
根据通策医疗披露,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患牙齿缺失、口腔疾病等的人群比例大幅增加。预计到2025年,中国口腔修复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3.5亿人民币增长到41.3亿人民币。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2024年全球牙科修复市场规模为89.6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26.1亿美元。
从原始创新到出口海外,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预计能带来数百亿元的经济拉动效应。这不仅是国内齿科技术的飞跃,也是重庆智造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以摩方精密为代表,两江新区正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紧盯做大做强制造业,强化“四链”融合、“四侧”协同,打出更多满满含金量的“硬货”“干货”组合拳。
总编:杜术林 | 副总编:张科
主编:付斯颖 操梅 | 编辑:胡一凡
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